汉语中的新词语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交际也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汉语词汇也随之日益丰富和扩大,表现在少数旧词语消失了,更多新词语产生了。了解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能让我们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的:
  第一,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新词新语。例如“蚁族”“房奴”“蜗居”“秒杀”“拼爹”“杯具”“宅男”“经适男”“X二代”“油菜花”(有才华)“钓鱼执法”等。这是词汇新陈代谢的一条主要途径。
  第二,从外语中“借”来新词。这类词叫做外来词,又叫借词。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形式都是来自外语的词,例如,“基因”(gene)“伊妹儿”(e-mail)“纳米”(nanometer)“血拼”(shopping)“丁克”(dink)等。有时为了便于理解,人们还利用汉语中固有的构词材料加上外来词构成新词。例如“打的”(比较英语的“taxi”)、我型我show、婚纱show、氧吧(比较英语中的“bar”)、蛋黄派(比较英语中的“pie”)等。
  第三,从方言、网络和某种行业或科学技术部门的特殊用语中借来。例如,“靓”“买单”从广东方言中借来,“货色”“垃圾”“瘪三”从江浙方言中借来,“奔头”“草包”从东北方言中借来,“二流子”从陕北方言中借来。又例如,“两会”“打黑”“N连跳”等来自时政领域,“低碳”“豆你玩”“蒜你狠”“楼脆脆”来自经济领域,“低碳”“减排”来自环保领域。这些新词语现在已逐渐为一般人所运用。借用自网络的新词语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围脖”(微博客)、“神马”(什么)、“给力”(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鸭梨”(压力)、“雷人”(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等。
  第四,从古汉语词汇中借用。古汉语中有些词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沿用下来,只保留在古文献里,后来由于交际的需要,它又被人们采用,有了新的意义,从而被改造成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词,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例如“囧”这个词早就有了,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网络社群间流行开来,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又如,“槑”(méi),古同“梅”,后在网络语言中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这些急剧增加的新词语,有的经过约定俗成,固定下来,被收录到词典条目中;有的则像流星一样,刚刚闪了一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在作文中可以使用这些新词语吗?一方面,对于那些有生命力、已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新词,如“房奴”“给力”“留守儿童”等,完全可以大胆使用;对有些网络新词,如果大多数人看不懂,就不提倡我们使用。网络语言使用过多,虽然显得时尚,但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交流,稀释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其他文献
合同是程式化语言与非程式化语言相结合的产物。程式化与非程式化的交替使用,给合同语言规范运用带来许多问题。合同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的博弈。正是由于许多合同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