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的结构层次与资料现状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jlu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作为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一直被艺术界所共识,其中“大后方”美术作为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重点,无论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还是政治宣传的角度来说,都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现将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的结构层次以及历史资料现状作进一步研究与陈述,力求将这一特殊时期的艺术现状科学化、理论化。
  关键词:大后方美术;结构层;意义层;资料现状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8-1
  一、“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的结构层和意义层
  “抗战大后方”美术是多元化的文化层面。虽说大后方是抗战的战略基地,但是必然存在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国民政府将陪都设在重庆,重庆的中心地位即已形成。而以陕北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区域。在西南,有黔军、滇军,还有被称为“第三势力”的桂系军队。在这些政治与军事力量周围都积聚着一些文化人或知识分子,尽管他们都具有抗日救国的民族情感,但在具体的行为方式及组织形态上都存在差异。在美术界,作为知识分子的画家,一是在各个美术院校教学兼创作;二是在各种协会工作;三是自由职业者,到处写生作画,并开办展览。在这种类型的社会网络中,经常会出现错位现象。艺术家的社会身份是复杂的,有的一身数职,有的不断变换岗位,有的游走在不同的政治势力与文化间隙中。当时流行的漫画与木刻,其作者的专业身份很杂,不少画家,原先并不从事木刻创作,多是画中国画或画西洋画,甚至还是雕塑家,但在抗战来临时都拿起来木刻刀,宣传抗日。
  二、“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中的资料现状
  (一)历史出版物
  一般而言,出版物是历史文献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正式出版物,多作为研究的依据;但完全依靠出版物进行研究也容易出问题,即导入那先前已被人设定的陷阱而无法还原历史。比如采用某些评论性文字,或依据当时各种活动的信息统计出的数字,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存在着欺骗性。特别在抗战时期,因为战乱的缘故,信息渠道不通畅,有些消息容易误传或失传;也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种种原因,某些报道或评论可能会失实。特别是那些非正式出版物,消息来源本身也许就有问题。所以,出现在当时出版物上的信息,很容易被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所放大,以致以偏概全。
  另外,因为战争的环境及个人的原因,许多美术现象很容易被媒体所忽略,而被忽略的并不等于不重要,但被当时媒体忽略的东西现在很难寻觅,重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历史似乎就是留存在当时文本中的历史,或者说,还是那些当时就掌握话语权的人所叙述的历史。如何去除历史现象中这种权力的影响,进行重新书写?这是一个难题。对于抗战史,这更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权力的影响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确要去除因权力而造成的遮蔽现象。
  (二)人物传记
  因为“抗战大后方”人员的流动性强、结构复杂,艺术创作取向也不一致,很难为各种断面提供联系。因为人物生平故事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就是人际关系,即社会交往。
  在那特殊的年代,“人事圈”能解答许多文献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人事圈”有时也就是学术圈。譬如,社团组织大多是一些志趣相投或关系亲近的人结合在一起,其艺术主张较为接近;而美术院校中的师生关系基础就是因学术而产生。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艺术自身也就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在抗战时期,更为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更强调艺术活动中宣传的普遍性及广泛性,组织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即使是比较纯粹的学术性活动,其艺术观的异同也极容易构成创作主体间的集聚或离散。战争期间人员的流动性强,有不少巡回展览,还有不少写生活动,特别是那些活动性较强的画家,不一定会局限在某一圈子里。在关注到他们艺术活动中的学术联系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社会联系,即私下关系。
  (三)回忆录
  现在,能够找抗战亲历者访谈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我们知道,不论他人的访谈记录还是亲历者的回忆录,也会存在问题。不用说事后的采访,就是在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对亲历者的采访涉及到诸如动机之类的内部问题,也不一定都能得到真实的材料,更何况在抗战这么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里。
  其中,最突出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面胜利,国民党退守台湾。此后,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许多亲历者对于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尤其在抗战大后方的种种经历,特别慎重。有的事情绝口不提,若无法回避时则趋利避害,许多具体情节被简略了甚至有意误置。因此,口述材料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管有许多问题,但毕竟是亲历者,总会提供种种线索或迹象,为我们进一步查证提供了方便。只是在采用时,注意一些旁证资料及所产生的互证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德生.抗战图史:老烟画的抗战记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2.
  [2]薛家宝,吕洪灵.中国美术馆藏抗战八年木刻作品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1.
  作者简介:
  王薇,北京人,硕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独家应用的勾云、画水、留白、墨块等新技法,他创造了“陆家山水”,形成了“俨派画风”。  关键词:师传统;师造化;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8-1  一、坚贞不渝“师古人,师造化”的艺术实践  陆俨少的画风是他数十年的实践中“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传统要继承,但不能泥古不化,传统要发展,更要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新闻专业的发展,并且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建立微博、公民新闻网站等新媒体语境,促进新媒体语境时期新闻专业更加快速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形成了新型的传媒关系,消除了传递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解决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危机。新闻制作权的发展扩充了信息的传播,新闻的理性发展促进了新闻的责任的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困境促使其进行重新的构造,媒体要进行深度的融合,重构职业
摘要:电视栏目是地方电视台整体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栏目在开办形式上一般分为公益性自办栏目和电视台与有关需求者联办的专业自办栏目也就是联办栏目。公益性自办栏目对地方电视台来说自主性很强,可以做精品,打品牌。但是不能创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撑。而联办栏目由于是收费性的栏目,缺乏自主性,在创收的同时却很难做到创优。本文以北京昌平电视台为例,分析了区县台的生存状况、创收渠道,阐述
摘要:电视媒体从出现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电视伴随人们的生活,是人们在闲余时间可以打发时间的一种好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影音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以及个性化。在电视媒体上,呈现了诸多形式的节目,以期观众们进行自主选择。在电视节目呈现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电视节目更加具有特色,是目前电视节目产品的发展方向。因为本文将对电视媒体节目产品的特色化发展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湖南卫视制作的一档《爸爸去哪儿》节目不仅收视率全线飘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热度也很高,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讨论话题的热点,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典范
节目是电视媒体最主要的内容产品,而节目模式创意又是节目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是电视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是电视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研发新的节目形
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水墨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抽象表现主义更多是反映一种普遍的态度,而非指代某种特定的风格,他们旨在以自发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受。这与中国大写意
摘要:在电视、网络上出现的各式舞台综艺节目,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舞台综艺节目具有不同于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活动的特点,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舞台综艺节目由于是现场面对观众,演出效果常靠现场观众的参与与及时反馈,成功与否往往建立在主持人现场和观众沟通、互动的基础上,舞台综艺节目的现场性造就了它的同步性,观众的参与、主持人的沟通和表演者的精湛
摘要:由于地方电视台在体制与编制上要远远低于中央、省市等上级电视台,要想做好一个文艺节目,需要做好节目前期策划和后期编导工作,坚持弘扬地方文化、传播时代气息、服务地方百姓的宗旨。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电视台在文艺节目的编导及策划上的不足与缺陷,对如何创办一个优秀的地方文艺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策划;艺术性;娱乐性;参与性;内容与
摘要:宋晓飞专业院校毕业,摄影功底扎实并具有大量拍摄经验,影像拍摄兼顾写实摄影与唯美诗意表达,拍摄画面如行云流水富有弹性而又充满张力。通过夸张的摄影技巧手法运用,取得了不同于观众传统思维的摄影效果,使观众从电影故事本身的事件情节中脱离出来而产生剧情错位的抽离感,打破观众观影的“第四堵墙”界限,从而引发观众的反思与觉醒。同时,宋晓飞也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打破了电影运动镜头的思维维度延伸。无论是推、拉、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