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作文提出了几点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次习作要求可以分为三点: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可见学生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写。于是,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小花园的特点是花多、草多,还有一座假山。这座小花园虽比不上大公园的美丽,但是这里的花是我新手栽的,草是我新手种的,假山是我亲手堆积的,我对小花园有特殊的感情,她是我心目中的乐园。”从几个同学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这里没有刻板的训导,没有牵强的说教,然而学生已经在学作文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例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而且我也从中了解到个别同学的作文选材不真实。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第二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是”和“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是”和“非”,有的孩子能分清,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或把“是”写成“非”,或把“非”写成“是”,那样文章的思想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明确了要求,解放了思想,纷纷动笔成文,一些鲜为人知的错事便一件件跃然纸上了。有的学生写:自己为了玩电子游戏机,撒谎向妈妈要了五元钱。当妈询问要钱做什么时,自己胡编乱说交给老师了。妈妈问老师收钱干什么,自己又答不上来,只好支吾说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真惭愧,既对不起妈妈,又对不起老师。全班四十多人,虽然都是写事,但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我看到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进入他们的心田。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论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长大了》。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自己做”。作文时,我要求学生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已长大了。作文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十岁了,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总是小孩子,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有一次,老师开会,我们早放学一会儿,不等妈妈来接,我自己背着书包来到妈妈单位,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语言、构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选材好,同时以小见大,说明了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十岁了才第一次独立过马路。
通过互评互改作文,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了熏陶,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了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以便我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强化德育效果。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以文悟道、德育渗透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作文提出了几点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次习作要求可以分为三点: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可见学生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写。于是,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小花园的特点是花多、草多,还有一座假山。这座小花园虽比不上大公园的美丽,但是这里的花是我新手栽的,草是我新手种的,假山是我亲手堆积的,我对小花园有特殊的感情,她是我心目中的乐园。”从几个同学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这里没有刻板的训导,没有牵强的说教,然而学生已经在学作文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例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而且我也从中了解到个别同学的作文选材不真实。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第二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是”和“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是”和“非”,有的孩子能分清,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或把“是”写成“非”,或把“非”写成“是”,那样文章的思想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明确了要求,解放了思想,纷纷动笔成文,一些鲜为人知的错事便一件件跃然纸上了。有的学生写:自己为了玩电子游戏机,撒谎向妈妈要了五元钱。当妈询问要钱做什么时,自己胡编乱说交给老师了。妈妈问老师收钱干什么,自己又答不上来,只好支吾说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真惭愧,既对不起妈妈,又对不起老师。全班四十多人,虽然都是写事,但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我看到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进入他们的心田。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论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长大了》。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自己做”。作文时,我要求学生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已长大了。作文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十岁了,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总是小孩子,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有一次,老师开会,我们早放学一会儿,不等妈妈来接,我自己背着书包来到妈妈单位,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语言、构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选材好,同时以小见大,说明了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十岁了才第一次独立过马路。
通过互评互改作文,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了熏陶,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了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以便我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强化德育效果。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以文悟道、德育渗透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