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实验员在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实验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强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当前高校的重点工作方向。实验员是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实验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实验室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实验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强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
1.高校实验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差别对待实验员。
在领导和不少专业教师看来,实验员的工作就是看管实验室,打扫实验室卫生,为学生上好实验课提供后勤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具备和理论教师一样的专业水平和要求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以外,每学期期初,实验员要根据各教研室的授课计划安排情况排出实验授课计划表;每节课前,要负责准备好实验课所需用物;课后要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整理归置以及实验室卫生打扫。平时要做好实验室预约开放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实验室整体安全和环境管理等。这一系列工作十分繁琐。在领导和不少老师看来并无太多技术含量,因此对实验员有种轻视心理。但实际上每个实验员身上都背负很大的压力,不敢错过一节课造成教学事故,上完课后还要再三检查实验室的门窗水电等等,一旦出现失误造成损失,后果无法估量[2]。长期形成这种差别对待实验员的氛围让实验员产生一种职业自卑感和倦怠感,消极对待工作。很多实验员以深造、提高学历,转岗成为专业教师作为职业生涯目标。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愿意担任实验员工作。
1.2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中,在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晋升条件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明确针对实验员队伍的管理制度[3]。往往是在专业教师相应职称要求的工作量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这使得对实验员工作的评价充满随意性。虽然都是实验员,但是不同实验室,不同实验项目,工作强度悬差较大。所有实验员在完成各自实验室任务后,获得相同工作量相同待遇。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做多做少,做好做坏都一样。这大大降低了实验员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实验员队伍整体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2.完善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制度
2.1提高地位,平等对待并认可实验员工作。
高校应转变对实验员的固有观念。在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实验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实验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领导充分认可和理解实验员工作,多关心实验员工作、学习中的困难。普通教师应平等对待实验员,多与实验员沟通交流,积极配合实验员工作,并尽可能提出帮助,以此消除实验员的自卑感和职业倦怠感,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验室工作中。
2.2完善实验员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实验室相关事务以及实验教学琐碎复杂,实验员仅凭主观印象进行工作,往往无章可循。高校相关部门应完善实验员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验员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完成岗位工作。以此保证实验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让实验员感到自己工作岗位的专业性,从而充分调动实验员队伍的积极主动性。
2.3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2.3.1制定科学的工作量计算办法。
以往实验员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存在较大随意性,一所学校不同院系给予实验员工作量计算方法甚至都不一致。在制定工作量计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各岗位间工作量的差距,尽可能减少相同岗位的不公平待遇,以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体现实验员的工作量。
2.3.2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组织绩效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并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易操作的效益化评价体系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在对实验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不仅关注工作量,还要关注工作质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与职称晋升关联。对工作认真优异的实验团队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消极懒散,工作态度不主动不认真的实验员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工作上的不同最终都会落实到奖与惩,从而有效地激发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極性。
2.4健全学习培训机制。
一方面高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实验员通过学习深造提高学习。高校往往对实验员学历没有过高要求,也没有政策鼓励其去提高学历。对实验员自身来说,提高学历需要自付学费或者需要长时间请假上课。这对本身待遇就不高的实验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高校可通过报销学费、提供补贴等方式来激励实验员队伍提高学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为实验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如各类专业学习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先进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实验员队伍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5调整人员结构。
目前实验员队伍普遍学历低、能力弱,一方面,高校应广招贤才,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实验员队伍,引领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实验室轮转,为实验室发展不断输注新鲜血液。此外,实验员本身也要积极寻求机会提升自我。以此将人员结构调整至合理状态。
3.结束语
高校实验员队伍的建设对实验室以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绩效管理的框架与模式下,完善各项制度,理顺各种关系,突破各个问题,才能促进高校实验员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广云.试谈高校实验员的素质结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2):102-104.
[2] 郭蓉.高校实验员队伍稳定性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5):116-117.
[3] 王斌斌.高校实验员队伍问题分析及建议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5):251-252.
关键词: 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当前高校的重点工作方向。实验员是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实验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实验室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实验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强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
1.高校实验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差别对待实验员。
在领导和不少专业教师看来,实验员的工作就是看管实验室,打扫实验室卫生,为学生上好实验课提供后勤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具备和理论教师一样的专业水平和要求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以外,每学期期初,实验员要根据各教研室的授课计划安排情况排出实验授课计划表;每节课前,要负责准备好实验课所需用物;课后要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整理归置以及实验室卫生打扫。平时要做好实验室预约开放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实验室整体安全和环境管理等。这一系列工作十分繁琐。在领导和不少老师看来并无太多技术含量,因此对实验员有种轻视心理。但实际上每个实验员身上都背负很大的压力,不敢错过一节课造成教学事故,上完课后还要再三检查实验室的门窗水电等等,一旦出现失误造成损失,后果无法估量[2]。长期形成这种差别对待实验员的氛围让实验员产生一种职业自卑感和倦怠感,消极对待工作。很多实验员以深造、提高学历,转岗成为专业教师作为职业生涯目标。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愿意担任实验员工作。
1.2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中,在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晋升条件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明确针对实验员队伍的管理制度[3]。往往是在专业教师相应职称要求的工作量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这使得对实验员工作的评价充满随意性。虽然都是实验员,但是不同实验室,不同实验项目,工作强度悬差较大。所有实验员在完成各自实验室任务后,获得相同工作量相同待遇。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做多做少,做好做坏都一样。这大大降低了实验员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实验员队伍整体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2.完善高校实验员绩效管理制度
2.1提高地位,平等对待并认可实验员工作。
高校应转变对实验员的固有观念。在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实验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实验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领导充分认可和理解实验员工作,多关心实验员工作、学习中的困难。普通教师应平等对待实验员,多与实验员沟通交流,积极配合实验员工作,并尽可能提出帮助,以此消除实验员的自卑感和职业倦怠感,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验室工作中。
2.2完善实验员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实验室相关事务以及实验教学琐碎复杂,实验员仅凭主观印象进行工作,往往无章可循。高校相关部门应完善实验员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验员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完成岗位工作。以此保证实验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让实验员感到自己工作岗位的专业性,从而充分调动实验员队伍的积极主动性。
2.3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2.3.1制定科学的工作量计算办法。
以往实验员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存在较大随意性,一所学校不同院系给予实验员工作量计算方法甚至都不一致。在制定工作量计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各岗位间工作量的差距,尽可能减少相同岗位的不公平待遇,以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体现实验员的工作量。
2.3.2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组织绩效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并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易操作的效益化评价体系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在对实验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不仅关注工作量,还要关注工作质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与职称晋升关联。对工作认真优异的实验团队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消极懒散,工作态度不主动不认真的实验员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工作上的不同最终都会落实到奖与惩,从而有效地激发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極性。
2.4健全学习培训机制。
一方面高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实验员通过学习深造提高学习。高校往往对实验员学历没有过高要求,也没有政策鼓励其去提高学历。对实验员自身来说,提高学历需要自付学费或者需要长时间请假上课。这对本身待遇就不高的实验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高校可通过报销学费、提供补贴等方式来激励实验员队伍提高学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为实验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如各类专业学习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先进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实验员队伍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5调整人员结构。
目前实验员队伍普遍学历低、能力弱,一方面,高校应广招贤才,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实验员队伍,引领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实验室轮转,为实验室发展不断输注新鲜血液。此外,实验员本身也要积极寻求机会提升自我。以此将人员结构调整至合理状态。
3.结束语
高校实验员队伍的建设对实验室以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绩效管理的框架与模式下,完善各项制度,理顺各种关系,突破各个问题,才能促进高校实验员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广云.试谈高校实验员的素质结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2):102-104.
[2] 郭蓉.高校实验员队伍稳定性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5):116-117.
[3] 王斌斌.高校实验员队伍问题分析及建议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5):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