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春雨消歇,草木怒生,上海市民等来了这个机会,拢紧崇敬的心怀,放慢脚步,穿上鲜艳的新衣,去拜谒作为文化遗产的老建筑。
静安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袖珍城区,也是新老兼容并举的城区,它是一颗闪亮的钻石,镶嵌在繁华的南京路中间,但是老上海们知道,它曾经有过越界筑路的历史,由此在绿阴深处留下许多老建筑,与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的外滩相比,与称美“三十多国建筑大全”的虹口区相比,也不遑多让。更何况,进入建筑内部,闪亮的细节固然予人惊鸿一瞥,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则是老建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风云际会,人世沧桑,斯人远去,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在回廊里,在楼梯上,在壁炉旁,时不时会传来历史的一声叹息。
这一次,在春暖花开的博物馆日,我们多了一种审美选项,也许从另一条通道进入历史的空间,能获得更加奇妙的感受。静安区文化局凭借着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精心梳理出一条值得徜徉的“陕西路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串起了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等21处历史文化景观,比如宋家老宅、上海大学、怀恩堂、西摩会堂、南阳公寓、太平花园、马勒别墅、崇德女中校舍、何东旧居、许崇智住宅、荣宗敬故居、陕北菜场等。在梧桐树下行走,耳畔似乎响起名人的笑语,革命的口号,古典的音乐,童子的歌谣。上海的编年史,就这样一页页地展开在翩翩想象的审视之中。
这条特殊的通道,就是正在泰康路210弄(田子坊)6号画廊展出的一组油画作品,它们出自画家曹志苑的手笔。以一个女性的视角,为老建筑留下颇具意味的倩影,或对比强烈的建筑外立面,或芬芳温馨的室内一角,或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处,或烟雨苍茫的天际崇楼,每一笔涂抹,每一根线条的徐徐推进,都融入了女画家对历史的遐思与想象,融进了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觉和文化立场。
请曹志苑来执笔为老建筑造像,这是明智的选择。她是打通中西两界的书画家,书法有自己面目,笔墨注重情感交流,率真拙趣意境开阔,没有丝毫媚俗的习气。书画作品参加过日本、韩国、法国的展览,先后被上海图书馆、朱屺瞻艺術馆、上海市红十字会等机构收藏。油画也相当出色,她是王劼音的学生,在心境自由的创作状态下,一种以情感与意韵为自觉体验的绘画跃出水面,稚拙,饱满,张力十足而富有弹性,她排斥已经符号化的各种流派,在拒绝成熟中慢慢成熟。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她在静安区工作、生活过较长时间。她当过记者,有一双善于捕捉,敏于发现的眼睛;她尊重历史,喜好艺文,是个自觉的老建筑研究者。她熟悉并热爱静安区,握有一份真实可靠的细腻感觉。她用新闻的眼光来捕捉聚光点,以细腻的笔触提炼生活小景,她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激情、真诚、自然、质朴、天趣,在看似松弛的笔墨里充满了真实、朴素的人文语境与艺术韵味。
于是,在她呈现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克制、简约却是相当浓烈的感情,还有对艺术本体的独特把握,她用一种类似中国水墨画中大写意的笔法,抓住了老建筑的本质特征,并赋予它鲜活的生命,那就是与居住者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我们体验到的,不是人去楼空的惆怅与仓惶,而是斯人刚刚转身淡出视野,楼内咖啡香气依旧的氤氲,雪茄紫烟萦绕罗马立柱,还有橘黄色灯光照射在心底的踏实。
可以想象的是,看了这组画,再进入老建筑,会有新的发现。反过来也一样,参观了老建筑后再来欣赏这组画,也会有陌生的惊奇。
静安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袖珍城区,也是新老兼容并举的城区,它是一颗闪亮的钻石,镶嵌在繁华的南京路中间,但是老上海们知道,它曾经有过越界筑路的历史,由此在绿阴深处留下许多老建筑,与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的外滩相比,与称美“三十多国建筑大全”的虹口区相比,也不遑多让。更何况,进入建筑内部,闪亮的细节固然予人惊鸿一瞥,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则是老建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风云际会,人世沧桑,斯人远去,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在回廊里,在楼梯上,在壁炉旁,时不时会传来历史的一声叹息。
这一次,在春暖花开的博物馆日,我们多了一种审美选项,也许从另一条通道进入历史的空间,能获得更加奇妙的感受。静安区文化局凭借着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精心梳理出一条值得徜徉的“陕西路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串起了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等21处历史文化景观,比如宋家老宅、上海大学、怀恩堂、西摩会堂、南阳公寓、太平花园、马勒别墅、崇德女中校舍、何东旧居、许崇智住宅、荣宗敬故居、陕北菜场等。在梧桐树下行走,耳畔似乎响起名人的笑语,革命的口号,古典的音乐,童子的歌谣。上海的编年史,就这样一页页地展开在翩翩想象的审视之中。
这条特殊的通道,就是正在泰康路210弄(田子坊)6号画廊展出的一组油画作品,它们出自画家曹志苑的手笔。以一个女性的视角,为老建筑留下颇具意味的倩影,或对比强烈的建筑外立面,或芬芳温馨的室内一角,或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处,或烟雨苍茫的天际崇楼,每一笔涂抹,每一根线条的徐徐推进,都融入了女画家对历史的遐思与想象,融进了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觉和文化立场。
请曹志苑来执笔为老建筑造像,这是明智的选择。她是打通中西两界的书画家,书法有自己面目,笔墨注重情感交流,率真拙趣意境开阔,没有丝毫媚俗的习气。书画作品参加过日本、韩国、法国的展览,先后被上海图书馆、朱屺瞻艺術馆、上海市红十字会等机构收藏。油画也相当出色,她是王劼音的学生,在心境自由的创作状态下,一种以情感与意韵为自觉体验的绘画跃出水面,稚拙,饱满,张力十足而富有弹性,她排斥已经符号化的各种流派,在拒绝成熟中慢慢成熟。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她在静安区工作、生活过较长时间。她当过记者,有一双善于捕捉,敏于发现的眼睛;她尊重历史,喜好艺文,是个自觉的老建筑研究者。她熟悉并热爱静安区,握有一份真实可靠的细腻感觉。她用新闻的眼光来捕捉聚光点,以细腻的笔触提炼生活小景,她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激情、真诚、自然、质朴、天趣,在看似松弛的笔墨里充满了真实、朴素的人文语境与艺术韵味。
于是,在她呈现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克制、简约却是相当浓烈的感情,还有对艺术本体的独特把握,她用一种类似中国水墨画中大写意的笔法,抓住了老建筑的本质特征,并赋予它鲜活的生命,那就是与居住者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我们体验到的,不是人去楼空的惆怅与仓惶,而是斯人刚刚转身淡出视野,楼内咖啡香气依旧的氤氲,雪茄紫烟萦绕罗马立柱,还有橘黄色灯光照射在心底的踏实。
可以想象的是,看了这组画,再进入老建筑,会有新的发现。反过来也一样,参观了老建筑后再来欣赏这组画,也会有陌生的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