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外圆内方、虚实相映”的目标,即“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合理构成。
一、人文精神(外圆)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世界观。作为语文教师,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爱他们所爱,喜他们所喜,试着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而且应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1.走进学生的思想
喜学生所喜,伤学生所伤,语文课应该更容易。一篇篇课文,只要教师认真思考,都会找到学生所喜欢的闪光点,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具体的文章,不能用成人的思想约束学生的思维。以此为突破点,教与学或许会更容易。
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歌曲的习惯,在课前听录音,自己学会唱这首歌曲,然后把歌曲带进课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家不仅唱会了这首歌曲,更理解了词中描绘的壮美风光和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紧密联系时代信息
余华说:“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受时代的局限,反映的只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观点。作为教师,在讲解的进程中,要联系时代信息,给课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你,走近你。马卡连柯也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不学无术。”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扬民主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让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见解,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二、科学精神(内方)
1.钻研文本,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在讲《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提前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45分钟的课堂中用超过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残缺的是不是美的”这个观点,结果学生异常兴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了“全国大专辩论赛”。教师也时不时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这节课气氛热烈,挖掘深入,似乎每位学生对“美”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表面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不去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不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是讨论美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堂吗?显然,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提问题要辨真伪,掂轻重
一堂课,是由一个又一个问题连起来的,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合理,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每一个问题都要合理,要为学生争取时间、节省时间,多提真问题,少提甚至不提假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孙立权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举起了丛林般的手臂。糟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后,开始没有人举手,大家在沉默中思索;过一会,有个别智慧的小手举起来。这才是该提的问题。这才是真实的课堂。”一位教师讲《兰亭集序》,一上来就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兰亭集序》是怎样产生的?《兰亭集序》中的诗是怎样产生的?《兰亭集序》编集的意义何在?中学生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个别学生会问,也不应该让全班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更不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
3.一节课要有闪光点
于漪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作为教师,要下力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学生的优势,保證每堂课都有一个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闪光点,要保证让大家都感兴趣,以此牢牢地抓住学生,让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兴奋,有探讨下去的欲望。如我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词中苏轼表现出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下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一个伟大的词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730600)
一、人文精神(外圆)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世界观。作为语文教师,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爱他们所爱,喜他们所喜,试着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而且应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1.走进学生的思想
喜学生所喜,伤学生所伤,语文课应该更容易。一篇篇课文,只要教师认真思考,都会找到学生所喜欢的闪光点,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具体的文章,不能用成人的思想约束学生的思维。以此为突破点,教与学或许会更容易。
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歌曲的习惯,在课前听录音,自己学会唱这首歌曲,然后把歌曲带进课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家不仅唱会了这首歌曲,更理解了词中描绘的壮美风光和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紧密联系时代信息
余华说:“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受时代的局限,反映的只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观点。作为教师,在讲解的进程中,要联系时代信息,给课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你,走近你。马卡连柯也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不学无术。”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扬民主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让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见解,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二、科学精神(内方)
1.钻研文本,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在讲《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提前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45分钟的课堂中用超过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残缺的是不是美的”这个观点,结果学生异常兴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了“全国大专辩论赛”。教师也时不时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这节课气氛热烈,挖掘深入,似乎每位学生对“美”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表面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不去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不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是讨论美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堂吗?显然,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提问题要辨真伪,掂轻重
一堂课,是由一个又一个问题连起来的,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合理,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每一个问题都要合理,要为学生争取时间、节省时间,多提真问题,少提甚至不提假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孙立权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举起了丛林般的手臂。糟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后,开始没有人举手,大家在沉默中思索;过一会,有个别智慧的小手举起来。这才是该提的问题。这才是真实的课堂。”一位教师讲《兰亭集序》,一上来就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兰亭集序》是怎样产生的?《兰亭集序》中的诗是怎样产生的?《兰亭集序》编集的意义何在?中学生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个别学生会问,也不应该让全班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更不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
3.一节课要有闪光点
于漪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作为教师,要下力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学生的优势,保證每堂课都有一个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闪光点,要保证让大家都感兴趣,以此牢牢地抓住学生,让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兴奋,有探讨下去的欲望。如我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词中苏轼表现出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下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一个伟大的词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