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对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直接调查,并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社会需求的间接调查总结出当前企业和社会渴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并通过对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调研
作者简介:李向军(1963-),女,辽宁沈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缪新颖(1977-),女,河北承德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1DB041)、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YB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56-02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正是世界各国争相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是决定国家能否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那么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怎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目前的现状能否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对本校的在校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以此对学生的意向、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1.在校学生调查
目的:掌握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打开人才培养的空间,帮助受教育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总结,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建议如下:
(1)一年级除基础课外,应该适当加一两门专业课,这样能使新入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粗浅的了解。
(2)理论性强且课时较多的课程多增设实践动手环节,与实际运用举例(图片、视频),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看到的实际生活中掌握理论。
(3)实用性强、理论较容易理解的课程可进行短期强化型上课方式,实现一种集训专项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印象深刻。
(4)参观实习安排在找工作之前(在大四之前,大三下学期),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找工作时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另外,希望增加海洋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等相关知识介绍的选修课。
2.对毕业生的调查
毕业生个人发展分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潜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率。通过与毕业生的对话及问卷调查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校自动化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从初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走向了船厂,从事船舶电气等有关电气方面的工作,但也有很多毕业生离开了船厂 ,转向其他行业。到目前为止,在船厂工作的学生约占30%。在调查中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把当前的“工程制图”课程改为“电气CAD”。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不用手工制图,而是采用计算机画图,采用CAD软件画图是目前最普遍且最实用的一种。
(2)把PLC实验设备由200系列改为300系列,尤其希望配合带载荷授课。原因:现在企业用的PLC大多是西门子300系列。建议对现有的设备升级改造,适当增加学时。
(3)DCS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改成必修课。原因:在船厂采用DCS技术很多,但作为选修课,由于多种原因已多年未能开设,导致学生接触不到相关方面的知识。
另外,增加“变频技术”、“组态软件”、“仪器与仪表”及通讯方面的课程等。
3.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企业对于在校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建议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在船厂从事船舶电气设计工作。
1)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期间要特别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因为只有深入学习掌握本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对工作流程及技能了解得更系统、更熟悉。
2)加强对船舶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大型船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所以需要有船舶行业经验的老师来介绍大型船舶的种类、结构及设备分布;船舶主要用电设备的用途、功能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系。最好配合设备图片或在船上的实景拍摄,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3)增开与机械相关的课程。电气与机械是分不开的,在船厂工作更是如此。学生如果选修一些机械方面的课程,对他们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设备性能及原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4)重视船厂实习环节,实习不应简化为参观。
5)对于船舶电气方向,定期为学生搜集并介绍船舶行业动态,共同学习船舶简报或期刊,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6)开设CAD课程。
(2)其他行业对自动化专业的需求。扎实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课;PLC课程中掌握控制系统用的各种型号的PLC编程;电机拖动课程中电机各种数值的计算;单片机、嵌入式方面的课程,在南方的许多企业中有较大需求;过程控制课程,不需要太繁琐的计算,但要掌握基本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路课程,应掌握电气设计的电路图。达到会看、会画,懂得系统的运行过程;增加一些简单实用的机械课程。
(3)各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1)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总结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众所周知,职场中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技巧就是诚信。建议学校多举办集体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3)提高英语水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交流越来也多。在很多用人单位,英语都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对于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好综合型人才。除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敬业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很重要。
二、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就业难”是时下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众多 IT 企业的调查,如IBM 认为:只要再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金山软件公司招人不重经验重灵性;连邦软件公司选人看重学习能力和忠诚度 ;微软将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作为选拨新人的标准;另外,大多企业对IT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是多样化,有60%的企业至少需要两种技术能力,32%的企业需要三种以上技术能力。[1]
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其实有很多共性的内涵,总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所以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的主要必修课程大多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程控制、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检测及仪表等。而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及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兴课程则多在选修课中设置。
以本校为例,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除了政治、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来设置。考虑到本校的海洋船舶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等,在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选修课。但若选修课较多,学生的意愿分散时选修课就不能开课。因而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望。
而某一专业的选修课,在其他专业或其他院系中有的是必修课,有的也是选修课。如果学校能打破专业界限,通过学科交叉合理地整体优化选修课程,那么各个专业间就能相铺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各专业各自为政,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难以实现;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束缚学生的兴趣发展;理论课相对多,实验课少;实验课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更少;实习实践少。
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输送更好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2]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人,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还要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培训,那么企业压力将加大,学校教育也形同虚设,这也是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自动化专业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亟待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对于本科教育,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很多压力,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结论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之中;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高校的培养方案若脱离社会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N].新商报,2008-07-01.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6,(6):57-58,5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调研
作者简介:李向军(1963-),女,辽宁沈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缪新颖(1977-),女,河北承德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1DB041)、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YB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56-02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正是世界各国争相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是决定国家能否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那么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怎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目前的现状能否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对本校的在校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以此对学生的意向、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1.在校学生调查
目的:掌握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打开人才培养的空间,帮助受教育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总结,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建议如下:
(1)一年级除基础课外,应该适当加一两门专业课,这样能使新入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粗浅的了解。
(2)理论性强且课时较多的课程多增设实践动手环节,与实际运用举例(图片、视频),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看到的实际生活中掌握理论。
(3)实用性强、理论较容易理解的课程可进行短期强化型上课方式,实现一种集训专项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印象深刻。
(4)参观实习安排在找工作之前(在大四之前,大三下学期),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找工作时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另外,希望增加海洋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等相关知识介绍的选修课。
2.对毕业生的调查
毕业生个人发展分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潜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率。通过与毕业生的对话及问卷调查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校自动化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从初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走向了船厂,从事船舶电气等有关电气方面的工作,但也有很多毕业生离开了船厂 ,转向其他行业。到目前为止,在船厂工作的学生约占30%。在调查中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把当前的“工程制图”课程改为“电气CAD”。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不用手工制图,而是采用计算机画图,采用CAD软件画图是目前最普遍且最实用的一种。
(2)把PLC实验设备由200系列改为300系列,尤其希望配合带载荷授课。原因:现在企业用的PLC大多是西门子300系列。建议对现有的设备升级改造,适当增加学时。
(3)DCS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改成必修课。原因:在船厂采用DCS技术很多,但作为选修课,由于多种原因已多年未能开设,导致学生接触不到相关方面的知识。
另外,增加“变频技术”、“组态软件”、“仪器与仪表”及通讯方面的课程等。
3.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企业对于在校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建议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在船厂从事船舶电气设计工作。
1)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期间要特别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因为只有深入学习掌握本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对工作流程及技能了解得更系统、更熟悉。
2)加强对船舶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大型船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所以需要有船舶行业经验的老师来介绍大型船舶的种类、结构及设备分布;船舶主要用电设备的用途、功能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系。最好配合设备图片或在船上的实景拍摄,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3)增开与机械相关的课程。电气与机械是分不开的,在船厂工作更是如此。学生如果选修一些机械方面的课程,对他们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设备性能及原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4)重视船厂实习环节,实习不应简化为参观。
5)对于船舶电气方向,定期为学生搜集并介绍船舶行业动态,共同学习船舶简报或期刊,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6)开设CAD课程。
(2)其他行业对自动化专业的需求。扎实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课;PLC课程中掌握控制系统用的各种型号的PLC编程;电机拖动课程中电机各种数值的计算;单片机、嵌入式方面的课程,在南方的许多企业中有较大需求;过程控制课程,不需要太繁琐的计算,但要掌握基本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路课程,应掌握电气设计的电路图。达到会看、会画,懂得系统的运行过程;增加一些简单实用的机械课程。
(3)各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1)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总结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众所周知,职场中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技巧就是诚信。建议学校多举办集体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3)提高英语水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交流越来也多。在很多用人单位,英语都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对于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好综合型人才。除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敬业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很重要。
二、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就业难”是时下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众多 IT 企业的调查,如IBM 认为:只要再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金山软件公司招人不重经验重灵性;连邦软件公司选人看重学习能力和忠诚度 ;微软将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作为选拨新人的标准;另外,大多企业对IT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是多样化,有60%的企业至少需要两种技术能力,32%的企业需要三种以上技术能力。[1]
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其实有很多共性的内涵,总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所以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的主要必修课程大多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程控制、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检测及仪表等。而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及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兴课程则多在选修课中设置。
以本校为例,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除了政治、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来设置。考虑到本校的海洋船舶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等,在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选修课。但若选修课较多,学生的意愿分散时选修课就不能开课。因而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望。
而某一专业的选修课,在其他专业或其他院系中有的是必修课,有的也是选修课。如果学校能打破专业界限,通过学科交叉合理地整体优化选修课程,那么各个专业间就能相铺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各专业各自为政,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难以实现;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束缚学生的兴趣发展;理论课相对多,实验课少;实验课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更少;实习实践少。
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输送更好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2]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人,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还要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培训,那么企业压力将加大,学校教育也形同虚设,这也是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自动化专业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亟待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对于本科教育,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很多压力,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结论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之中;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高校的培养方案若脱离社会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N].新商报,2008-07-01.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6,(6):57-58,5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