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绝大多数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采用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和再贷款等金融手段,要采用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企业获得贷款更加便利,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最终实现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的同比增长。由此可见,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关键要银行“给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贷款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但贷款规模与经济波动的具体关系,以及信贷结构、信贷利率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的角度既不全面,也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基于主题的研究需要,现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利率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信贷规模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银行贷款供给的减少,会使许多依赖银行贷款的借款人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的减少将增加了借款人的外在融资溢价,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的波动。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例,当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银行准备金数量上升,银行贷款总额下降,企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投资收缩,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产出减少。
信贷结构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在分析信贷总量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剖析信贷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居民短期消费及企业短期流动性周转,从居民消费端来看,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居民的日常消费,包括住房装修、教育培训、旅游等,对促进内需及经济短期繁荣有一定影响;从企业生产端来看,短期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流动周转,贷款资金迅速转化为经营性资本,从而提升产出规模,促進社会经济增长;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应。短期内,技术改造、厂房购置等投入未见成效,对企业乃至经济的短期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企业总体产出来促进效益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信贷利率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认为,降低利率能够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而最为经典的投资与储蓄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的IS-LM模型,就是强调利率对投资乃至总产出的调整作用。具体传导路径是,当中央银行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利率变化以后,最先影响长期利率,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实际利率发生变化。但实际利率上升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加,作为理性人的企业,自然会减少投资支出。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家庭购房、购车、和购买其他消费品的支出。最终结果是投资下滑、总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银行信贷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18.6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8.1%。而1999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才12.23万亿,总负债12.71万亿。在资产业务中,银行业占比91%,且大部分为信贷资产。可见银行业是我国金融行业的核心地位,这也说明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将依靠银行的信贷。
经济波动分析
2019年末,我国GDP达990865万亿元,GDP增长率达6.1%。1999年—2019年期间,我国GDP规模总量持续攀升,增速持续高位运行。我国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于2002年有了逐步的复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此后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增速有所回落。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起,我国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率回升,随后进行去杠杆和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回落到6.5%左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相关性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将M2/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深度。1999年,我国M2/GDP是1.46。此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呈快速上涨,M2/GDP曲线是呈上升的趋势;2008年经济危机后,M2/GDP曲线变得陡峭,到2019年已达到2。众所周知,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信贷在传导过程中会创造派生存款,同样创造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量。我国GDP增长率在2001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呈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之后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四万亿投资政策,经济迅速回升。为了抑制平抑经济波动也同时为了保持经济更健康更有质量发展,我国2013年开始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相应提出了去产能和防止不发生金融风险的政策,增长速度从10%回调到6%。这也表明,贷款总额增长率、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银行信贷总量会对经济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断完善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制度
完善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建立更为完善的银行间数据系统,密切关注银行贷款的流向。可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精准施策作用,延续实施积极有效的普惠贷款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作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持续推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
推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要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出发,积极创新推出各类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贷款和满足流动性的短期贷款的产品,采取差异化的投向政策,切实将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与支持保障性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规范完善中长期个人住房贷款产品,严控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推动房地产进一步回归民生属性,实现金融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基于主题的研究需要,现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利率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信贷规模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银行贷款供给的减少,会使许多依赖银行贷款的借款人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的减少将增加了借款人的外在融资溢价,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的波动。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例,当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银行准备金数量上升,银行贷款总额下降,企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投资收缩,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产出减少。
信贷结构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在分析信贷总量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剖析信贷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居民短期消费及企业短期流动性周转,从居民消费端来看,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居民的日常消费,包括住房装修、教育培训、旅游等,对促进内需及经济短期繁荣有一定影响;从企业生产端来看,短期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流动周转,贷款资金迅速转化为经营性资本,从而提升产出规模,促進社会经济增长;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应。短期内,技术改造、厂房购置等投入未见成效,对企业乃至经济的短期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企业总体产出来促进效益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信贷利率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
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认为,降低利率能够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而最为经典的投资与储蓄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的IS-LM模型,就是强调利率对投资乃至总产出的调整作用。具体传导路径是,当中央银行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利率变化以后,最先影响长期利率,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实际利率发生变化。但实际利率上升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加,作为理性人的企业,自然会减少投资支出。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家庭购房、购车、和购买其他消费品的支出。最终结果是投资下滑、总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信贷与经济波动的现状分析
银行信贷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18.6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8.1%。而1999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才12.23万亿,总负债12.71万亿。在资产业务中,银行业占比91%,且大部分为信贷资产。可见银行业是我国金融行业的核心地位,这也说明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将依靠银行的信贷。
经济波动分析
2019年末,我国GDP达990865万亿元,GDP增长率达6.1%。1999年—2019年期间,我国GDP规模总量持续攀升,增速持续高位运行。我国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于2002年有了逐步的复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此后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增速有所回落。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起,我国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率回升,随后进行去杠杆和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回落到6.5%左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相关性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将M2/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深度。1999年,我国M2/GDP是1.46。此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呈快速上涨,M2/GDP曲线是呈上升的趋势;2008年经济危机后,M2/GDP曲线变得陡峭,到2019年已达到2。众所周知,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信贷在传导过程中会创造派生存款,同样创造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量。我国GDP增长率在2001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呈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之后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四万亿投资政策,经济迅速回升。为了抑制平抑经济波动也同时为了保持经济更健康更有质量发展,我国2013年开始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相应提出了去产能和防止不发生金融风险的政策,增长速度从10%回调到6%。这也表明,贷款总额增长率、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银行信贷总量会对经济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政策建议
不断完善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制度
完善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建立更为完善的银行间数据系统,密切关注银行贷款的流向。可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精准施策作用,延续实施积极有效的普惠贷款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作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持续推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
推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要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出发,积极创新推出各类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贷款和满足流动性的短期贷款的产品,采取差异化的投向政策,切实将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与支持保障性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规范完善中长期个人住房贷款产品,严控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推动房地产进一步回归民生属性,实现金融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