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学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创新评价。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评价
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是师生的共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自己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把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教学传递给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并把这种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意识成为师生的共识,形成一股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 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发现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展示。具体来说,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索,较为有益。
1. 挑战常识
常识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是在文化积淀中历史形成的,成为大众的心理定式,习惯上很少有人对常识发生怀疑。把引导学生挑战常识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对“物以稀为贵”“天下乌鸦一般黑”“水往低处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常识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运用学过的理论对常识进行挑战,发现常识中存在的问题,学会用批判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常识。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养成大胆怀疑又不怀疑一切的科学态度。
2. 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学习的知识点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习题),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结合。
发现问题是问题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进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能“无中生有”,即从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比如,从每一单元、每一课的结构和内容去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即思考教材有没有解决你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已经解决了,那是否解决得妥当?是否能接受?思考问题则从单向、多向、逆向多种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是落脚点,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定要有创新性,即或者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或者某些问题已有正确答案或经典答案,去寻找一种比之更佳的解决方案。采用问题教学往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具有鲜明时代性、当地性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和创新要求,从而活跃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把学法指导与自学指导结合起来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最后实现不教。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学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的课题。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为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发放质疑卡,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质疑卡上;对一些个别性的问题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或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对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质疑,通过学生相互辩论等方式来探索直到解疑。为了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也准备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征求解疑,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达成教学目标。
4. 多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相互综合已成为教学的一个趋势,这种综合不仅仅是文科之间的综合,还涉及文理之间的综合。学科的综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当有效的,能调动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学科(科学)知识,而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综合(融合与碰撞),极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如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化学、数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综合课题。从单一学科的角度虽然也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总是有许多的欠缺和不完善。把这些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就使学生能站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的方案,使学生能尝到创新的快乐和喜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 创新评价
创新评价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耐心倾听和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创新性的表现,哪怕微乎其微,也要加以赞赏,让学生尽情体验创新的快乐。特别是对差生的创新潜能不可低估。传统教学中的差生可能有更活跃的创新意识,也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把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则差生也就不再存在。
创新教学是用创新的观点和视角看学生,同时,学生也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清丰县教育局)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评价
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是师生的共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自己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把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教学传递给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并把这种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意识成为师生的共识,形成一股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 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发现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展示。具体来说,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索,较为有益。
1. 挑战常识
常识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是在文化积淀中历史形成的,成为大众的心理定式,习惯上很少有人对常识发生怀疑。把引导学生挑战常识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对“物以稀为贵”“天下乌鸦一般黑”“水往低处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常识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运用学过的理论对常识进行挑战,发现常识中存在的问题,学会用批判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常识。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养成大胆怀疑又不怀疑一切的科学态度。
2. 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学习的知识点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习题),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结合。
发现问题是问题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进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能“无中生有”,即从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比如,从每一单元、每一课的结构和内容去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即思考教材有没有解决你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已经解决了,那是否解决得妥当?是否能接受?思考问题则从单向、多向、逆向多种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是落脚点,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定要有创新性,即或者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或者某些问题已有正确答案或经典答案,去寻找一种比之更佳的解决方案。采用问题教学往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具有鲜明时代性、当地性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和创新要求,从而活跃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把学法指导与自学指导结合起来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最后实现不教。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学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的课题。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为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发放质疑卡,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质疑卡上;对一些个别性的问题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或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对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质疑,通过学生相互辩论等方式来探索直到解疑。为了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也准备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征求解疑,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达成教学目标。
4. 多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相互综合已成为教学的一个趋势,这种综合不仅仅是文科之间的综合,还涉及文理之间的综合。学科的综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当有效的,能调动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学科(科学)知识,而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综合(融合与碰撞),极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如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化学、数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综合课题。从单一学科的角度虽然也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总是有许多的欠缺和不完善。把这些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就使学生能站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的方案,使学生能尝到创新的快乐和喜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 创新评价
创新评价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耐心倾听和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创新性的表现,哪怕微乎其微,也要加以赞赏,让学生尽情体验创新的快乐。特别是对差生的创新潜能不可低估。传统教学中的差生可能有更活跃的创新意识,也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把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则差生也就不再存在。
创新教学是用创新的观点和视角看学生,同时,学生也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清丰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