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精彩、精练、准确,自然就增加了课堂的魅力,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不经意间融入课堂;而教师语言苍白平淡,缺乏精彩和灵动,讲完上句想不起下句,学生自然昏昏欲睡、度“课”如年。由此可见,要打造精彩课堂,教师就得好好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一、课堂语言要准确生动,激励性强
在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中,包含有“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在语文课堂上,简练、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尤其重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自制力都很弱,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所以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身在教室里端然正坐,看似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子,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啰嗦、索然无味,他们的心早已飞出窗外。至于教师在讲什么,他们是一点也没听进去。年级越低的学生,越不能忍受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这样的教学收效甚低。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只是用“坐端正”、“抬起头”、“向前看”等生硬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虽可收效一时,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故态重演。于是教师不得不又下“命令”,这样循环往复,不仅打乱了教学计划,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何扭转这种注意力分散的局面呢?可以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音调铿锵的变化;也可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听得真认真”“你坐得真端正”等,用语言诱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教学轨道,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导入语要自然贴切,吸引学生
进入一堂新课,导入方法有多种。开门见山也好,创设情境也好,问题引入也好,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尽快融入课堂。导入语创设得好,学生进入角色也快。自然贴切的导入语,能很快牵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经意间就被吸引过来融入课堂。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就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想不想听?”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有一些教师在创设导入语的时候,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旁征博引地说了一大通,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思想仍处于游离状态。岂不知,有时自然贴切的引入比旁征博引的大肆渲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过渡语要流畅连贯,承上启下
流畅连贯、承上启下的过渡语,会直接揭示问题所在,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反之,则劳神费时。
如一位教师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在复习了生字词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问:“你们同意狼把小羊吃了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动物和动物之间也是平等的,狼没有权利吃掉小羊,所以,狼想吃小羊就得找碴儿。狼找了几次碴儿?”这样的过渡语欠妥。狼想吃小羊,与学生同不同意没有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没有关系,这种牵强附会的引入,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集中到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上。其实,在学生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之后,这里的过渡语可以这样说:“是啊,狼为了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儿,那它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一次又分别找了什么碴儿?”这样过渡,既承接了学生的回答,又自然引入下面将要讲述的内容,丝丝入扣,一语中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体现。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引导,可以说教学活动的灵魂,就是教学语言。教师的引导犹如课堂教学活动中串起珍珠的丝线,能把一个个环节连起来,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课堂上教师缺少简练准确又生动的教学语言,缺少自然贴切、激发兴趣的导入语,缺少流畅连贯、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又怎么能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所以,为了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很有必要。
(责编陈剑平)
一、课堂语言要准确生动,激励性强
在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中,包含有“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在语文课堂上,简练、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尤其重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自制力都很弱,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所以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身在教室里端然正坐,看似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子,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啰嗦、索然无味,他们的心早已飞出窗外。至于教师在讲什么,他们是一点也没听进去。年级越低的学生,越不能忍受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这样的教学收效甚低。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只是用“坐端正”、“抬起头”、“向前看”等生硬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虽可收效一时,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故态重演。于是教师不得不又下“命令”,这样循环往复,不仅打乱了教学计划,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何扭转这种注意力分散的局面呢?可以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音调铿锵的变化;也可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听得真认真”“你坐得真端正”等,用语言诱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教学轨道,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导入语要自然贴切,吸引学生
进入一堂新课,导入方法有多种。开门见山也好,创设情境也好,问题引入也好,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尽快融入课堂。导入语创设得好,学生进入角色也快。自然贴切的导入语,能很快牵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经意间就被吸引过来融入课堂。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就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想不想听?”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有一些教师在创设导入语的时候,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旁征博引地说了一大通,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思想仍处于游离状态。岂不知,有时自然贴切的引入比旁征博引的大肆渲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过渡语要流畅连贯,承上启下
流畅连贯、承上启下的过渡语,会直接揭示问题所在,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反之,则劳神费时。
如一位教师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在复习了生字词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问:“你们同意狼把小羊吃了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动物和动物之间也是平等的,狼没有权利吃掉小羊,所以,狼想吃小羊就得找碴儿。狼找了几次碴儿?”这样的过渡语欠妥。狼想吃小羊,与学生同不同意没有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没有关系,这种牵强附会的引入,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集中到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上。其实,在学生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之后,这里的过渡语可以这样说:“是啊,狼为了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儿,那它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一次又分别找了什么碴儿?”这样过渡,既承接了学生的回答,又自然引入下面将要讲述的内容,丝丝入扣,一语中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体现。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引导,可以说教学活动的灵魂,就是教学语言。教师的引导犹如课堂教学活动中串起珍珠的丝线,能把一个个环节连起来,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课堂上教师缺少简练准确又生动的教学语言,缺少自然贴切、激发兴趣的导入语,缺少流畅连贯、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又怎么能拾珠成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所以,为了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很有必要。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