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数量以及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电力计量装置的稳定性、电力工作效率以及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是目前电力企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工作当中,电力营销管理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对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经济效益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策略,对提高电力营销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各大供电企业的竞争逐渐激烈,首先,企业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节约环保的供电企业,提高供电企业在电力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可以更好地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商品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在于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最后,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2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工作的现状
2.1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
电力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显著意义。考量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家对电力行业予以财政支持,而电力行业作为垄断行业,并不需要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故而,在市场占有率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供电企业往往不重视用电营销管理,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打破垄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供电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增加,行业内外部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强。为提升竞争力,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用电营销管理工作。
2.2用电营销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用电营销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为关键性内容,科学的激励措施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转化为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现今,我国诸多供电企业已运用了用电营销管理,而激励机制的运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用电营销人员的岗位职责尚不明确,尤其是原营销“一部四中心”的组织架构被打破后,内耗相比增多,围绕市场增效益激励机制更是在“大锅饭”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长此以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保障,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2.3.用电营销管理的市场调查
供电企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消费者及企业,应明确用电营销管理要致力于“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通过用电营销策略的健全,以树立企业信誉,并扩大企业知名度。在用电营销管理层面,我国供电企业的相关经验尚且不足,难以清晰认识供电市场调查,具体体现于调查工作的不到位、调查内容的不深入,后续提供的用电解决方案不精准,性价比不高等问题还依然存在。如此用电营销策略的制定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总之,由于市场调查不明确,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就难以提升,同时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增大。
3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供电企业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市场经营发生的改变也非常明显,企业之间出现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要想让市场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让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就要重视营销管理工作的强化,让企业经营更加科学合理,开展严格的管理工作。对当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供电营销管理认识不足
电力行业隶属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在这样相对安逸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供电企业都没有重视用电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此外,在营销互动中缺乏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制约。
3.2忽略市场调查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群众与企业是其永恒的服务对象,供电企业要想在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客户,就要对营销策略进行完善,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此来赢得企业的知名度以及信誉。这就表示,只有完成充分的市场调查才能够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当前情况来说,很多供电企业并没有深入了解用电市场,调查工作趋于形式主义,这就导致很多电力资源出现浪费,企业发展因此受到阻碍。
3.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对自身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重视思路的转变,树立起与时代相吻合的营销观念。但是,对当前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管理理念与方式进行分析,都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管理模式仍然严重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客户的需求没有得到体现,无法为广大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除此之外,很多供电企业还没有开展用电营销管理,在管理工作中没有体现出现代化思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受到阻碍。
4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4.1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用电营销管理理念
面对市场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用电需求急剧增长,需要供电企业结合用户个性化需求选择个性化电力产品,以求尽可能的留住顾客,不断开拓电力市场。面对市场导向,应该进一步推动用电营销管理理念转变和创新,严格遵循国家相关制度和政策,运用新现代化管理模式辅助各项管理工作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中应该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主,结合客户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和创新服务内容,研发多样化的电力产品,以求推动电力市场逐渐智能化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用电营销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客户业务扩充需要,深入市场调查,设计更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电力产品。细化市场需求,创新电力产品或是套餐,真正带给用户实惠,以此实现大范围推广和宣传,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点。提升供电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形象,提升供电企业竞争优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考核力度,做好用电指标分析和统计工作,为后续的用电营销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4.2建立用户档案,定期追缴拖欠电费
供电企业应该借助现代化技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不断扩大信息存储空间。构建用户档案,记录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资料,有助于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为后续的电费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用电超表账卡中包含企业众多信息,受到多种客观因素影響,供电企业如果缺乏明确的信息登记,可能导致后续坏账无法解决。故此,供电企业应该建立用户档案信息,做好客户具体信息,确保每一笔账可以有章可循。对于违约行为,根据当地经济条件计算电费,每户按照千分总金额千分之一计算,对于当年所欠电费,按照欠费总额千分之三进行计算,可以有效约束用户违约行为,为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4.3构建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员工素质水平提升
转变营销管理理念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推动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途径创新和完善,明确部门职责的同时,促使电网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电力营销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营销管理效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员工素质能力培训和考核,学习前沿理念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电力企业发展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完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强化服务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33):114.
[2]张晓华,李萍.关于供电企业用电营销业绩管理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4):119.
[3]刘万臣.浅谈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159.
关键词: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各大供电企业的竞争逐渐激烈,首先,企业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节约环保的供电企业,提高供电企业在电力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可以更好地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商品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在于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最后,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2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工作的现状
2.1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
电力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显著意义。考量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家对电力行业予以财政支持,而电力行业作为垄断行业,并不需要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故而,在市场占有率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供电企业往往不重视用电营销管理,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打破垄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供电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增加,行业内外部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强。为提升竞争力,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用电营销管理工作。
2.2用电营销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用电营销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为关键性内容,科学的激励措施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转化为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现今,我国诸多供电企业已运用了用电营销管理,而激励机制的运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用电营销人员的岗位职责尚不明确,尤其是原营销“一部四中心”的组织架构被打破后,内耗相比增多,围绕市场增效益激励机制更是在“大锅饭”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长此以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保障,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2.3.用电营销管理的市场调查
供电企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消费者及企业,应明确用电营销管理要致力于“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通过用电营销策略的健全,以树立企业信誉,并扩大企业知名度。在用电营销管理层面,我国供电企业的相关经验尚且不足,难以清晰认识供电市场调查,具体体现于调查工作的不到位、调查内容的不深入,后续提供的用电解决方案不精准,性价比不高等问题还依然存在。如此用电营销策略的制定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总之,由于市场调查不明确,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就难以提升,同时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增大。
3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供电企业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市场经营发生的改变也非常明显,企业之间出现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要想让市场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让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就要重视营销管理工作的强化,让企业经营更加科学合理,开展严格的管理工作。对当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供电营销管理认识不足
电力行业隶属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在这样相对安逸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供电企业都没有重视用电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此外,在营销互动中缺乏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制约。
3.2忽略市场调查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群众与企业是其永恒的服务对象,供电企业要想在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客户,就要对营销策略进行完善,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此来赢得企业的知名度以及信誉。这就表示,只有完成充分的市场调查才能够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当前情况来说,很多供电企业并没有深入了解用电市场,调查工作趋于形式主义,这就导致很多电力资源出现浪费,企业发展因此受到阻碍。
3.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对自身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重视思路的转变,树立起与时代相吻合的营销观念。但是,对当前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管理理念与方式进行分析,都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管理模式仍然严重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客户的需求没有得到体现,无法为广大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除此之外,很多供电企业还没有开展用电营销管理,在管理工作中没有体现出现代化思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受到阻碍。
4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4.1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用电营销管理理念
面对市场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用电需求急剧增长,需要供电企业结合用户个性化需求选择个性化电力产品,以求尽可能的留住顾客,不断开拓电力市场。面对市场导向,应该进一步推动用电营销管理理念转变和创新,严格遵循国家相关制度和政策,运用新现代化管理模式辅助各项管理工作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中应该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主,结合客户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和创新服务内容,研发多样化的电力产品,以求推动电力市场逐渐智能化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用电营销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客户业务扩充需要,深入市场调查,设计更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电力产品。细化市场需求,创新电力产品或是套餐,真正带给用户实惠,以此实现大范围推广和宣传,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点。提升供电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形象,提升供电企业竞争优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考核力度,做好用电指标分析和统计工作,为后续的用电营销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4.2建立用户档案,定期追缴拖欠电费
供电企业应该借助现代化技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不断扩大信息存储空间。构建用户档案,记录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资料,有助于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为后续的电费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用电超表账卡中包含企业众多信息,受到多种客观因素影響,供电企业如果缺乏明确的信息登记,可能导致后续坏账无法解决。故此,供电企业应该建立用户档案信息,做好客户具体信息,确保每一笔账可以有章可循。对于违约行为,根据当地经济条件计算电费,每户按照千分总金额千分之一计算,对于当年所欠电费,按照欠费总额千分之三进行计算,可以有效约束用户违约行为,为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4.3构建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员工素质水平提升
转变营销管理理念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推动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途径创新和完善,明确部门职责的同时,促使电网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电力营销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营销管理效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员工素质能力培训和考核,学习前沿理念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电力企业发展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完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强化服务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33):114.
[2]张晓华,李萍.关于供电企业用电营销业绩管理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4):119.
[3]刘万臣.浅谈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