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的取舍之道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冒险与取舍二者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到达事业的某种高度,可能同时要面临这两件事。本期《钱经》将为大家重新介绍两位职场老朋友。说老朋友,是因为这两位被很多人熟知;而新介绍,是和大家分享他们未被大众看到的另一面。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机遇和把握方式,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共鸣。
  
  希拉里在克林顿丑闻缠身的时候选择了支持老公,她的大局观虽没能令她赢过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但她所做的明智取舍却为她获得了国务卿的职位。王丽芬也是一位懂得取舍的大女人。她舍弃安逸的教职工作离开武大、放弃央视的公职自己创办励志平台优米网、婉拒想对她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的煤老板,这一切,只因为她对长远发展可能性的坚持,想成功必须对短利有所取舍。
  
  憎恨安逸,只能放弃武大
  王利芬在武大工作的那两年应该是人生中最安逸的一段。上班离家近,又是铁饭碗,家里经济条件不错,无须对未来太过操心,如果再加上一段稳定的姻缘,也许她就和普通女人一样,过着在家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但她却选择了非传统的一条路,逃离安逸。“那时候,我天天看着我的同事们,一群年轻教师闲暇时坐在一起打麻将,我就无法理解。年轻人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怎么能天天玩那个?”
  离开武大并不容易。当时已经和武大签署了三年执教合同,离合同期满还有一年。为了离开,她找人沟通做工作,甚至无奈的选择争吵,这个安逸的工作当时她一刻也待不下去。期间,她还去了一次北京。大城市的蓬勃生机更让她萌生去意,最终,通过各种努力,她顺利离开了武大。
  当时已获得硕士学历的王利芬希望自己继续深造。北大是她唯一能想到的选择。当年考大学时因各种原因和北大失之交臂成为她一时最遗憾的事。现在终于有机会圆梦,但摆在面前的路却并不平坦。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报考博士,让她这个学政治出身的女孩颇感压力,同时离开武大的事已让亲戚朋友对她倍加关注。万一没考上,前途只可能更加渺茫。还好,考前彻夜失眠的她竟然成为整个文学系唯一一位考上博士的学生。扬眉吐气的王利芬感觉前途豁然开朗。
  
  选择创业,只能漠视金饭碗
  顶着博士的学历光环,王利芬高调加入央视。具有法学背景的她做起调查记者得心应手,专业能力迅速提升。1995至1999年间她任职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个栏目的记者和编导,随后于2000年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2003年,她恢复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和《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三个栏目以及《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2005年王利芬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并连续六年被邀请参加达沃斯年会。在央企能拥有这些成就在所有局外人看来前途应是一片光明。但她却计划着离开,自己创业。
   2004年的美国行让她对中国电视行业的未来产生质疑。美国电视行业在业内是相当成熟、发达的,如果连他们都对未来充满担忧,中国的电视媒体之路又能走多远?
  2004年,以湖南卫视为首的某大众娱乐节目刚上星,全国各大卫视呈现刚起步状态。按理说,衰退期到来前还有一段时间的发展机会,但王利芬坚持离开,这位大女人又一次顶着光环跨界网络,创办了服务年轻人的优米网,以励志为主方向制作、销售一系列名人访谈节目。她试图从正面作一些对年轻人有帮助的事。
  网站开创之初,曾引起社会热论。“放弃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央视公职)出去搞一个前途未卜的网站?受众群还是年轻人?”面对质疑,她都采取无视对待。“我是一位内心比较有定律的人,也许很多人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媒体就是(外在的)变量,他们对你的了解不可能完整、深刻,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做人)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她说状态好的时候,即使有人把她踩在脚下她也不会有任何情绪波动,她知道应该在乎的绝对不是别人给的评价,无论好的坏的,她一律不买账。
  选择服务年轻群体作为创业主题可能源自她的经历。还在央视工作时,因为和一些欣赏自己的人走得太近,导致不喜欢她的人和朋友的竞争对手同时站在她的对立面。那时的局面让她吃了很多苦头。“现在的年轻人很辛苦,物质上的艰难不说,情感和精神上基本无从获得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帮助,我现在就是做这样一份工作。在自己创立的平台上做一位传播者,把对年轻人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
  
  舍弃小利,取大利。先走稳再跑
  问及王利芬是否担忧网站刚收支打平的状态时,她说不担心,有很多投资人对优米网感兴趣,前一阵还有煤老板递过橄榄枝。但她都一一婉拒。“跑太快”不是她希望的,一步一个脚印在她看来更为实际。快速扩张,获取短期高额利润是很多公司的首要目标,但她并不想发展这么快,网站流量以百为单位积累她都不担心,反而觉得很踏实。她看过太多成功者的失败并时常做些反思。
   盈利是为了财务自由,但财务自由不可能一蹴而就,她心中非常明白。当有人问她财务自由之后,心灵是否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时,她说:“很多财务自由的人心灵还在地狱里。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心灵的、精神上的自由。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财务自由只能说生活上相对自由,但做好公司也能带来心灵上的自由,我希望优米网一步一步走踏实。”
  
  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持,她提到每逢节假日收到的群发短信。她认为这是最失败的人际关系维系方式。人和人的相处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区别对待.“情感的东西是极其个性化、个体的东西,不能进行现代化管理,更不能用工业化的流程来处理。对金钱、资源也是一种浪费。钱不是因为是你的就可以浪费,它也是一种资源。人际关系是不能经营的,经营起来的关系都是利益关系。”
其他文献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被投资者问及的就是:“中小投资者应该如何投资?”答案很简单——趋势线投资,  不需要中小投资者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先知先觉,只需要后知后觉的等待市场给出明确的趋势确立和结束的信号足以。  上线买,破线卖,做简单投资。连接股价波动的高点的直线为下降趋势线,连接股价波动的低点的直线为上升趋势线。  当上升趋势线跌破时,为出货讯号——卖。当下降趋势线突破时,为入货讯号——买。
期刊
曾供职于汇丰银行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从事私人投资。他从1995年起开始在金融投资界任职,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的投资经理。    去年,60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是为基民赚取利润的5.95倍;同时,两市交易者还贡献了1700亿的佣金和税收。    近日常在网上看各路专家们对国内股市走势预测,发现一有趣现象:看涨文章后面多跟 “忽悠”、“骗子”一类的帖子。投资者何至于此?难道他们不是因为认同市场上涨并
期刊
当“支付牌照”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  支付行业的领先企业已切入基金业电子商务,  凭借渠道为王的策略,和“用户为王”策略形成差异竞争,  从而为3万亿规模的基金业插上电子商务起飞的翅膀实现了支付公司、基金业、银行业、普通投资者的多赢格局。    5月,央行极有可能公布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名单,目前行业内近百家企业将面临洗牌。去年,央行称将对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牌照,并已公示申请牌照的24家
期刊
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于永远,但不能欺骗所有人于永远。”从正面来看,这句名言是对谎言制造者的警告,而从反面来看,它也可以说是谎言制造者的成功秘决。  其实这个描述不仅适用于谎言,也适用于很多其他的人类行为现象。甚至在动物界,它都有适用的例子。很多高明的动物政治家,也“懂得”争取部分“人”的支持于一时就是成功实践了这条秘决。  《黑猩猩的政治》这本书,就描述了这个
期刊
有人说收藏是顶级富豪的竞技,拍场上一件不起眼的作品往往与普通人家几代人的收入相当;还有人说收藏圈很私密,内外行有别,想成为真正意义的圈里人,要花大量时间、多方交际才可以逾越那道鸿沟;当然也有人把收藏当作是对艺术很单纯的喜爱和对文化的倾听。  对“圈里人”而言,收藏到底是什么?  一手创办了中国嘉德的陈东升个人没有收藏,在他的另一家公司泰康人寿却有国内最好的企业艺术机构——泰康空间。他最喜欢陈逸飞的
期刊
穆迪分析师:“除非费用问题谈妥,否则无法开展评级工作。”   美林投行:“对于此交易更改后的收费细则,我们都可以接受。”    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这些机构名称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在前些日子密歇根国立大学商学院的论文报告会上,专家将评级机构先后采用的两种收费模式——“投资者支付”与“债券发行人支付”进行了对比,结果不禁让人心生疑窦:目前三大机构均在采用的“债券发行人支付”模
期刊
DETAILS本月看点
期刊
奥巴马政府计划最终关闭“两房”的议案,使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又重新登上了头版新闻。    过去几十年来,“两房”在全美住房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两房”在房屋按揭市场的影响力被削弱,比如降低其可购买的贷款额度上限, 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将大幅增加,这必将导致早已脆弱不堪的房市雪上加霜。长期以来,“两房”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放贷机构那里,购买抵押贷款债权,然后将其证券化后卖给投资者
期刊
外界对刘强东的形容通常会聚焦在他的冒险精神上,认为他激进、偏执。然而,背后隐藏着他的另一面特质:靠谱。他算是很会寻找奶酪的人。在中关村摆柜台卖刻录机,若不是看到市场前景,如何能做成最大的批发商?每次蜕变他都底气十足,不是因为他爱风险,而是他做足了失败后的退路。     看准时机,对赌协议可用  刘强东的第一次冒险是辞去安稳的日企工作。原因很简单,中国电脑市场很大,创业机会很好。当时他拿着自己的所有
期刊
时装有时候是战衣,公司就是战场。一件时装穿在身是否能体现本人气质、好不好看,看三点便知:面料、设计和做工,这三者中,唯有面料可做选择,买或不买。每件成衣的标签都标有衣料成分,很多人从不留意,以为摸一摸就知道大概,须不知,面料成分如果不够好,再大的品牌,再好看的外套,只能成为易耗品,穿个两次就报废,造成浪费。本期《钱经》特邀设计圈中的三位朋友和大家聊“面料”,从他们的角度,我们获益良多,想知道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