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大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找出某些关联的地方进行诠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
关键词:漫谈;绿色建筑;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的诠释。
1 绿色建筑的追求与古代诗词绘画
当今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困扰着世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发现建筑活动对环保影响很大(在美国,建筑物占了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高比例:14%的自来水用量;30%的废弃物产量;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原料使用;24%~50%的能源使用;以及72%的用电量),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什么是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它是指用建筑寿命周期最低环境代价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建筑也是反映世界与环保时代要求的建筑,它倡导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项借助设计、施工和运营手段,综合地改造建筑环境的方式(从单个楼宇到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绿色建筑基于整个寿命周期,即从最初规划阶段到结构体的寿命结束。它关联着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项目的生产要素和每一种物品。绿色建筑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绿色建筑是现实世界中最能够体现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举措,它所倡导人、建筑和环境和谐相处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承载着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承载着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而幸福地生活繁衍的美好愿望,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建筑,代表人类建筑发展方向。
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的先人早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诗词绘画”。所谓绿色诗词绘画是以地球大自然为本体,个人在地球大自然中,由于身心与地球大自然的统一与共融,从而使自我精神得到安宁,并因此体会与觉悟到大地自然(之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美及其内涵的精神能动信息,于是产生歌咏、赞美地球大自然创作动力,或表达自我在地球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或表达对地球大自然内在精神本体之真实感受。
例举绿色诗词两首。其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所作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國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绿色绘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绘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也是先人倡导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完美境界。
用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中国当今的现实和追求的未来,是贴切不过的。
如果当今的社会最崇拜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歌颂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社会生活繁荣的一幅壮丽画卷。她代表中国现在在追求的是一种繁华的物质文明,因为中国人真的穷太久了,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并没有错。那么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每一个人都得活到一个像黄公望先生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在想这幅画应该到北欧去,它应该到欧洲去,它更应该到一个非常需要那种平静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强烈认可,成为他们生命价值一部分的人,他们可能会最强烈的对这样一幅画有最高的一项共鸣。所以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她本身已经是跨过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文明的领域,她甚至在一个情境里头去感受黄公望那个年代它的雷雨、它的风雨,它那个地方跟大自然的一个完全的结合,然后那个时候地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气候的暖化问题,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当然这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她可能中国的绘画里是最具备世界语言的。
2 绿色建筑设计与《易经》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管道、结构)、景观设计师、建筑承包商和其它工种相对独立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然后按照程序把工作成果交给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建筑承包商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只能在这一传统进程接近结束时才参与,这一学科的分离和一般流水线的设计过程可能失去整合与协同的机会。
一体化(整合)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强调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建筑物的业主、经营者、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所有学科的人员走到一起,开始讨论该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观察和分析交替工作,一个清晰详述可持续性和绩效的目标让建筑项目团队跨越传统的障碍并做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进展,通过设计阶段,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审查,以确认它符合原始目标和业主意图。这样,项目团队得以更优化、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协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选址要有可持续的建筑绩效和确定建筑如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可步行到达公共交通或商店和服务设施,可以减少运输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②建筑物的方位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可用于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和机械加热和冷却的需要。③建筑物和场址的设计和方位可以改变的空地数量和质量、雨洪管理。
一体化(整合)设计也提供了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例如在传统设计,水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都是相互分开地考虑水(食用水供应、污水处理、雨洪径流、灌溉需求)的问题。但在一体化(整合)设计过程中,允许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水当做一种资源来考虑。这种协作方式能引领系统设计来收集雨水和可利用的废水来以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
通过一体化途径,可持续建筑的整体效益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战略规划关注于可持续发展,开始于设计之初并且贯穿整个项目,能提供许多机会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者不增加因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纵观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层层解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来是一个巨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到全局;反之亦然。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了人类无止境的惩罚(轰动世界的《第三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便主要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发身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大系统统一机制的次序)。“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创举,他们的创举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之中:一种辩证的、整体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易经》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论和辩证法。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方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当然,《易经》并非百科全书。中西方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经》便是一例。《易经》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发,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将当今之科学去等同于古老的《易经》,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易经》源于中国先人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天学习《易经》,并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收益,并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
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与“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設计指南。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评价标准里的“四节一环保”深入人心,这与我们古代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明堂四神空间”有点相似,不妨做个对照:
明堂(生态环保空间)——室内环境质量(环保)——木
左青龙——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水
右白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金
前朱雀——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火
后玄武——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土
其中:明堂四神空间五行生克
1.五行相克
木(明堂)克土(玄武)——高舒适度耗用资源多令室外环境恶化
土(玄武)克水(青龙)——滥用土地会破坏自然水系,造成污染
水(青龙)克火(朱雀)——含水率高的空气会高耗能
火(朱雀)克金(白虎)——能源多耗令材料枯竭
金(白虎)克木(明堂)——含有甲醛的材料会污染室内环境
2.五行相生
木(明堂)生火(朱雀)——采用自然通风和日照可以节约能源
火(朱雀)生土(玄武)——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改善室外环境
土(玄武)生金(白虎)——节约土地能使自然材料资源积蓄丰盈
金(白虎)生水(青龙)——节约木材能减少水土流失,节约钢材可减少制造用水
水(青龙)生木(明堂)——污水净化和中水回用能使环境质量提高
以上的诠释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的量化和科普化,这是说得过去的。
对曾予中国古代数千年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的风水理论,不应在采取盲目的排斥的态度,不应毫无分析研究就简单武断的视之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应当正视他的历史存在的价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的研究,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那样:“风水理论包括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对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部分尝试性的做出诠释,是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评指正。
本文得到武汉大学王克陵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雷铎.易经智慧书[M].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
关键词:漫谈;绿色建筑;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的诠释。
1 绿色建筑的追求与古代诗词绘画
当今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困扰着世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发现建筑活动对环保影响很大(在美国,建筑物占了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高比例:14%的自来水用量;30%的废弃物产量;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原料使用;24%~50%的能源使用;以及72%的用电量),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什么是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它是指用建筑寿命周期最低环境代价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建筑也是反映世界与环保时代要求的建筑,它倡导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项借助设计、施工和运营手段,综合地改造建筑环境的方式(从单个楼宇到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绿色建筑基于整个寿命周期,即从最初规划阶段到结构体的寿命结束。它关联着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项目的生产要素和每一种物品。绿色建筑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绿色建筑是现实世界中最能够体现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举措,它所倡导人、建筑和环境和谐相处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承载着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承载着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而幸福地生活繁衍的美好愿望,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建筑,代表人类建筑发展方向。
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的先人早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诗词绘画”。所谓绿色诗词绘画是以地球大自然为本体,个人在地球大自然中,由于身心与地球大自然的统一与共融,从而使自我精神得到安宁,并因此体会与觉悟到大地自然(之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美及其内涵的精神能动信息,于是产生歌咏、赞美地球大自然创作动力,或表达自我在地球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或表达对地球大自然内在精神本体之真实感受。
例举绿色诗词两首。其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所作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國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绿色绘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绘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也是先人倡导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完美境界。
用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中国当今的现实和追求的未来,是贴切不过的。
如果当今的社会最崇拜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歌颂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社会生活繁荣的一幅壮丽画卷。她代表中国现在在追求的是一种繁华的物质文明,因为中国人真的穷太久了,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并没有错。那么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每一个人都得活到一个像黄公望先生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在想这幅画应该到北欧去,它应该到欧洲去,它更应该到一个非常需要那种平静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强烈认可,成为他们生命价值一部分的人,他们可能会最强烈的对这样一幅画有最高的一项共鸣。所以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她本身已经是跨过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文明的领域,她甚至在一个情境里头去感受黄公望那个年代它的雷雨、它的风雨,它那个地方跟大自然的一个完全的结合,然后那个时候地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气候的暖化问题,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当然这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她可能中国的绘画里是最具备世界语言的。
2 绿色建筑设计与《易经》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管道、结构)、景观设计师、建筑承包商和其它工种相对独立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然后按照程序把工作成果交给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建筑承包商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只能在这一传统进程接近结束时才参与,这一学科的分离和一般流水线的设计过程可能失去整合与协同的机会。
一体化(整合)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强调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建筑物的业主、经营者、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所有学科的人员走到一起,开始讨论该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观察和分析交替工作,一个清晰详述可持续性和绩效的目标让建筑项目团队跨越传统的障碍并做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进展,通过设计阶段,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审查,以确认它符合原始目标和业主意图。这样,项目团队得以更优化、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协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选址要有可持续的建筑绩效和确定建筑如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可步行到达公共交通或商店和服务设施,可以减少运输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②建筑物的方位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可用于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和机械加热和冷却的需要。③建筑物和场址的设计和方位可以改变的空地数量和质量、雨洪管理。
一体化(整合)设计也提供了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例如在传统设计,水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都是相互分开地考虑水(食用水供应、污水处理、雨洪径流、灌溉需求)的问题。但在一体化(整合)设计过程中,允许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水当做一种资源来考虑。这种协作方式能引领系统设计来收集雨水和可利用的废水来以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
通过一体化途径,可持续建筑的整体效益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战略规划关注于可持续发展,开始于设计之初并且贯穿整个项目,能提供许多机会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者不增加因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纵观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层层解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来是一个巨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到全局;反之亦然。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了人类无止境的惩罚(轰动世界的《第三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便主要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发身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大系统统一机制的次序)。“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创举,他们的创举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之中:一种辩证的、整体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易经》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论和辩证法。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方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当然,《易经》并非百科全书。中西方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经》便是一例。《易经》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发,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将当今之科学去等同于古老的《易经》,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易经》源于中国先人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天学习《易经》,并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收益,并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
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与“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設计指南。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评价标准里的“四节一环保”深入人心,这与我们古代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明堂四神空间”有点相似,不妨做个对照:
明堂(生态环保空间)——室内环境质量(环保)——木
左青龙——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水
右白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金
前朱雀——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火
后玄武——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土
其中:明堂四神空间五行生克
1.五行相克
木(明堂)克土(玄武)——高舒适度耗用资源多令室外环境恶化
土(玄武)克水(青龙)——滥用土地会破坏自然水系,造成污染
水(青龙)克火(朱雀)——含水率高的空气会高耗能
火(朱雀)克金(白虎)——能源多耗令材料枯竭
金(白虎)克木(明堂)——含有甲醛的材料会污染室内环境
2.五行相生
木(明堂)生火(朱雀)——采用自然通风和日照可以节约能源
火(朱雀)生土(玄武)——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改善室外环境
土(玄武)生金(白虎)——节约土地能使自然材料资源积蓄丰盈
金(白虎)生水(青龙)——节约木材能减少水土流失,节约钢材可减少制造用水
水(青龙)生木(明堂)——污水净化和中水回用能使环境质量提高
以上的诠释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的量化和科普化,这是说得过去的。
对曾予中国古代数千年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的风水理论,不应在采取盲目的排斥的态度,不应毫无分析研究就简单武断的视之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应当正视他的历史存在的价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的研究,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那样:“风水理论包括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对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部分尝试性的做出诠释,是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评指正。
本文得到武汉大学王克陵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雷铎.易经智慧书[M].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