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所谓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件具体事情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
对于比较鲜明的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两类中心句,就可以找到作者的观点。但对于隐含在文章表述之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就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对应的是最后一道选择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择“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但从选项的表述形式看,既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又有对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的分析推断。
命题人对于观点态度题的命制往往采用三种设误方式,即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和强加关系。解题时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1.找准观点,看清态度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找出文章中牵涉到的其他人的观点,明确引用材料倾向,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理清层次,分清关系
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各层次之间关系,看清文章的论证手法,这些都是推断分析的前提;观点是如何得出,某一论据论证是为哪一观点服务的,这些都是推断的依据。
3.发掘暗示,注意表述
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命题人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宽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选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知识宽度”主要指注重知识的传承,即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到广泛涉猎,厚积薄发。
C.“知识深度”主要指注重思维的锤炼,即要有钻研的精神,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
D.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知识宽度和深度的关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C.文章指出当今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是为了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
D.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传承和见识培育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后者更为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为重要。
C.“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参考答案
1.D(D项,“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可知以往的时代也具有天下观,新时代只是更需要。故选D。)
2.C(C项,“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错误,第三段最后一句,“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可知最终是为了说明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故选C。)
3.A(B项,“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错误,“只有……才……”絕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C项,“只能靠自己”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可知和“只能靠自己”无关。D项,“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错误,“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只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故选A。)
所谓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件具体事情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
对于比较鲜明的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两类中心句,就可以找到作者的观点。但对于隐含在文章表述之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就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对应的是最后一道选择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择“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但从选项的表述形式看,既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又有对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的分析推断。
命题人对于观点态度题的命制往往采用三种设误方式,即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和强加关系。解题时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1.找准观点,看清态度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找出文章中牵涉到的其他人的观点,明确引用材料倾向,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理清层次,分清关系
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各层次之间关系,看清文章的论证手法,这些都是推断分析的前提;观点是如何得出,某一论据论证是为哪一观点服务的,这些都是推断的依据。
3.发掘暗示,注意表述
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命题人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宽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选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知识宽度”主要指注重知识的传承,即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到广泛涉猎,厚积薄发。
C.“知识深度”主要指注重思维的锤炼,即要有钻研的精神,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
D.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知识宽度和深度的关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C.文章指出当今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是为了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
D.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传承和见识培育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后者更为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为重要。
C.“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参考答案
1.D(D项,“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可知以往的时代也具有天下观,新时代只是更需要。故选D。)
2.C(C项,“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错误,第三段最后一句,“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可知最终是为了说明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故选C。)
3.A(B项,“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错误,“只有……才……”絕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C项,“只能靠自己”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可知和“只能靠自己”无关。D项,“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错误,“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只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