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苗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仅凭一二个指标全面反映苗木质量很困难,加之苗木栽植后的成活与生长状况受环境影响很大,从而更增加了苗木质量评价与控制难度。本文就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苗木;质量评价与控制
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考虑苗木质量动态特性,采用各种指标,建立完整的苗木质量综合评价和保证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苗木质量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
一、创优造林效果必须适地选苗
适地选苗是指在造林地立地调查、立地分类基础上,适宜树种、地里种源和生态类型已确定的情况下,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于该立地的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状况的苗木进行造林。由于同一树种经不同育苗方式培育出的苗木从形态至生理都有差别,各自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地适苗就是要发挥不同苗木的特长,使其更好地适应造林地立地条件,同时将造林工作与苗圃育苗结合起来,在造林设计时就对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特性做出明确规定,苗圃育苗时根据设计要求定向培育苗木,从而保证为造林提供有针对性的合格苗木。
造林效果是苗木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据,即苗木质量的好坏是要看它对造林地的适应程度。因为苗木的最终归宿是造林地,所以,脱离造林地来评价苗木质量带有一定盲目性。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对苗木质量评价,首先应对苗木类型进行选择,是适地适苗的第一步。其次是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有侧重地选择苗木形态指标。第三步确定苗木生理指标,以保证造林时苗木的活力。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苗木质量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各种指标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如苗木处于非正常条件下,如干旱胁迫、寒冷、营养缺乏等,每种测试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只是苗木在某一方面的反映,并不能全面体现苗木质量。因此,采用多指标、多方面综合评价苗木质量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种子问题;2.苗木类型和年龄;3.形态指标;4.苗木生理状况;5.苗木活力表现指标。
三、苗木质量的动态性及质量评价的阶段性
苗木是活的生物体,气形态、生理及活力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苗木质量具有动态性,对苗木质量的评价不能用静态方法,而应根据苗木质量的变化特点及各种指标的特性,分阶段地对苗木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
1.起苗前 起苗前的苗木生长期其侧重点是要促进苗木生长,使其达到规定标准,所以,建立歌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高、地径、根系及矿质元素含量标准曲线,是科学育苗、控制苗木质量的基础。在苗木形态、木质化程度和矿质元素含量达标后便可起苗。应掌握所育苗木的RGP年变化规律,选择RGP达到最高时起苗,以保证苗木具有较高活力和较强抗逆性。
2.出圃前 起苗后的苗木分级主要根据苗高、地径和根系而定。苗木起苗分级后如立即出圃,可不必对生理指标做测定,但要强调对苗木活力保护,尤其是保持苗木水分平衡。如需贮藏后再出圃,则在出圃之前应考虑用苗木根系外渗液电导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水势等方法来测定苗木活力,以防苗木霉烂、贮存物质消耗过多或失水死亡等。同时对出圃的苗木要調查掌握其种源情况,为造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3.造林前 出圃后至造林前这一段时间,苗木处于变化不定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出现水分丧失、霉烂和受损现象,因此在造林前抽查测定苗木水势或导电能力,检查苗木完整性是控制苗木质量的最后一关。
四、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
现行的苗木质量评估只是对已生产出的成苗进行质量评价,决定个体或批量淘汰,这显然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消极对策。考虑到苗木质量是苗木在苗圃整个培育时期对所受培育条件和措施的集中反映,且各发育阶段间又有因果关系,所以应通过环境及培育技术调控苗木生理和形态,实现生产生理一致的高质量苗木的理想。借用工业生产中分工序地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即苗木质量分阶段目标管理,从而使苗木质量评价由消极检验进入积极调控的时代。
将被动的苗木质量评价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苗木质量调控,是苗木质量管理上的一次认识飞跃。它是以近几十年来苗木培育与苗木质量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表现型性状可控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关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为基础的。美国一些林学家提出目标苗木(target seeding)的概念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认识的飞跃。所谓目标苗木,是指以保证造林成功为目的,将苗木在形态、生理等多方面的特性以数量化的形式与保证造林成功联系起来,只要苗圃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即造林地立地条件)生产出相应规格的苗木,造林成功就有很大的保障。
所谓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是指在深入研究各种育苗技术措施对苗木形态、苗木生理、苗木活力及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作用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或造林地立地条件,通过在苗木培育过程各阶段进行的生长发育状况监测,实施最佳管理措施,保证分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所生产的苗木符合规格。如同工业生产的流水装配线一样,苗木在各阶段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从而保证了苗木不仅在形态指标上符合规格,而且在生理及抗性等方面也符合要求,为保证造林成功提供了较好的苗木保障。
作者简介:裴志远(1975-)男,吉林长春籍,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程造林施工管理与林业行业信息采编和内务工作。
关键词:造林苗木;质量评价与控制
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考虑苗木质量动态特性,采用各种指标,建立完整的苗木质量综合评价和保证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苗木质量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
一、创优造林效果必须适地选苗
适地选苗是指在造林地立地调查、立地分类基础上,适宜树种、地里种源和生态类型已确定的情况下,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于该立地的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状况的苗木进行造林。由于同一树种经不同育苗方式培育出的苗木从形态至生理都有差别,各自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地适苗就是要发挥不同苗木的特长,使其更好地适应造林地立地条件,同时将造林工作与苗圃育苗结合起来,在造林设计时就对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特性做出明确规定,苗圃育苗时根据设计要求定向培育苗木,从而保证为造林提供有针对性的合格苗木。
造林效果是苗木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据,即苗木质量的好坏是要看它对造林地的适应程度。因为苗木的最终归宿是造林地,所以,脱离造林地来评价苗木质量带有一定盲目性。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对苗木质量评价,首先应对苗木类型进行选择,是适地适苗的第一步。其次是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有侧重地选择苗木形态指标。第三步确定苗木生理指标,以保证造林时苗木的活力。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苗木质量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各种指标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如苗木处于非正常条件下,如干旱胁迫、寒冷、营养缺乏等,每种测试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只是苗木在某一方面的反映,并不能全面体现苗木质量。因此,采用多指标、多方面综合评价苗木质量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种子问题;2.苗木类型和年龄;3.形态指标;4.苗木生理状况;5.苗木活力表现指标。
三、苗木质量的动态性及质量评价的阶段性
苗木是活的生物体,气形态、生理及活力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苗木质量具有动态性,对苗木质量的评价不能用静态方法,而应根据苗木质量的变化特点及各种指标的特性,分阶段地对苗木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
1.起苗前 起苗前的苗木生长期其侧重点是要促进苗木生长,使其达到规定标准,所以,建立歌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高、地径、根系及矿质元素含量标准曲线,是科学育苗、控制苗木质量的基础。在苗木形态、木质化程度和矿质元素含量达标后便可起苗。应掌握所育苗木的RGP年变化规律,选择RGP达到最高时起苗,以保证苗木具有较高活力和较强抗逆性。
2.出圃前 起苗后的苗木分级主要根据苗高、地径和根系而定。苗木起苗分级后如立即出圃,可不必对生理指标做测定,但要强调对苗木活力保护,尤其是保持苗木水分平衡。如需贮藏后再出圃,则在出圃之前应考虑用苗木根系外渗液电导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水势等方法来测定苗木活力,以防苗木霉烂、贮存物质消耗过多或失水死亡等。同时对出圃的苗木要調查掌握其种源情况,为造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3.造林前 出圃后至造林前这一段时间,苗木处于变化不定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出现水分丧失、霉烂和受损现象,因此在造林前抽查测定苗木水势或导电能力,检查苗木完整性是控制苗木质量的最后一关。
四、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
现行的苗木质量评估只是对已生产出的成苗进行质量评价,决定个体或批量淘汰,这显然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消极对策。考虑到苗木质量是苗木在苗圃整个培育时期对所受培育条件和措施的集中反映,且各发育阶段间又有因果关系,所以应通过环境及培育技术调控苗木生理和形态,实现生产生理一致的高质量苗木的理想。借用工业生产中分工序地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即苗木质量分阶段目标管理,从而使苗木质量评价由消极检验进入积极调控的时代。
将被动的苗木质量评价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苗木质量调控,是苗木质量管理上的一次认识飞跃。它是以近几十年来苗木培育与苗木质量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表现型性状可控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关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为基础的。美国一些林学家提出目标苗木(target seeding)的概念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认识的飞跃。所谓目标苗木,是指以保证造林成功为目的,将苗木在形态、生理等多方面的特性以数量化的形式与保证造林成功联系起来,只要苗圃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即造林地立地条件)生产出相应规格的苗木,造林成功就有很大的保障。
所谓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是指在深入研究各种育苗技术措施对苗木形态、苗木生理、苗木活力及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作用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或造林地立地条件,通过在苗木培育过程各阶段进行的生长发育状况监测,实施最佳管理措施,保证分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所生产的苗木符合规格。如同工业生产的流水装配线一样,苗木在各阶段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从而保证了苗木不仅在形态指标上符合规格,而且在生理及抗性等方面也符合要求,为保证造林成功提供了较好的苗木保障。
作者简介:裴志远(1975-)男,吉林长春籍,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程造林施工管理与林业行业信息采编和内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