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艺术视角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视系统作为环境设施和城市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设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以“三毛乐园”主题公园导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和策略研究,将造型设计与装饰艺术、雕塑艺术相结合,并进一步赋予其艺术性、文化性和公共性这三个典型特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导视系统;三毛乐园;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施设计。更明确地说,就是用艺术的手段来优化,完善我们的生存空间。”作为环境设施和城市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与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已不再是城市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很多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件件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从外观上说,它具备了艺术和美学的视觉特征,与高新材料、图形装饰和雕塑小品相结合,以公共开放的姿态出现在城市空间中;从内涵上,它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表达,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独特品格。
  一、导视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导视系统是由符号、文字、几何形状、颜色等元素组合所形成的公共服务设施,它涉及环境美学、文化学、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学科内容,不仅具有视觉标识、区域方位引导和指示的功能;而且还与建筑、园林绿化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良好的导视系统通过艺术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结合,美化了公共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现如今,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导视标识的创作样式变得灵活多样,各种图形符号之间的组合越来越丰富,视觉效果也更优美。
  二、“三毛乐园”主题公园导视系统现存的问题
  “三毛乐园”位于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是一处以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游乐、科普、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儿童乐园型景区。园区总占地面积为57861平方米,绿化面积41651平方米,水域面积5538平方米,生态环境良好。然而,园区的基本配套设施略显不足,特别是标志标牌、公园导引图等公共设施相对缺少。偶有的一两个导视标识,也因其制作简陋,陈设时间较久,完全体现不出新时代“三毛乐园”的主题特征,与当下旅游景区的建设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功能单一,艺术内涵突显不足
  园区内现有的导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作品的视觉形象不够生动和丰富,可识别特征不明显。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园区导视仅仅实现功能的目的,已经满足不了游客对物质美和精神美的追求。正如著名公共艺术评论家翁剑青所说:“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及信息传导系统的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些设计中,对功能要求的关切也是对人性,人情的关切;对文化精神和美學品位的关切,也是对人性和人情的关切。两者兼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履行其社会服务和艺术美育的使命。”①
  (二)城市文化、地域特色表现匮乏
  “三毛乐园”导视系统在主题文化元素呈现上相对较少,游客在景区内难以体会到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海盐虽是一个县城,但是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盐文化、潮文化和三毛文化等。笔者认为,导视标识不仅是道路方向的单一指引和旅游景点的简单介绍,它更是城市的名片和标识,是针对具体环境和场所进行的特色化设计。
  (三)园区导视系统的设置,欠缺整体与系统性
  目前,园区内导视系统虽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标识标牌所采用的元素相对多而杂,有以卡通人物的,有动物题材造型的,还有一些是通用式、批量化生产的。从根本上说,各元素之间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形象设置缺乏统一性,没有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逻辑,导致园区现有的标识标牌相对比较混乱。这对于“三毛乐园”景区品牌的打造和差异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旅游体验。
  三、基于公共艺术视角的导视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儿童乐园是青少年朋友享受快乐,在游玩中学习、增长知识的场所,所以在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应尽量做到寓教于乐,融教于趣。鉴于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挖掘景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有效的设计元素和视觉符号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来。简言之,就是在设计中提取典型元素,建立起整体、系统的“三毛乐园”品牌形象!为此,我们尝试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构思,以多元化的方式将导视系统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艺术、雕塑艺术相结合,并赋予其艺术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特征。
  (一)强调导视功能与艺术形式相结合
  一个好的导视标识,它一定是便于人们直观感知和简便易读的。规范、清晰的信息指示和正确传递是必须要首先得到满足和保证,只有功能的合理实现,才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其次,公共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在考虑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兼顾审美效果,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对其外观形态进行造型上的推敲和分析。这是因为,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往往也更能打动人。在这里“形式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它讲究整体、对称、均衡;也可以是打散、重组和解构,这就需要我们以艺术和审美的眼光,将可视化的功能和形式以及美学的内涵进行合理呈现。如图1景区入口导视高2.5米,块状打毛的石材通过流水状的不锈钢管串联为一整体,其上点缀着“三毛乐园”的彩色标识文字,犹如一颗颗镶嵌的蓝色宝石;而红色不锈钢板烤漆“三毛爬乐园”的可爱形象,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更增添了趣味和装饰性。又如图2,在景区节点导视中,运用简洁的体块造型与醒目的色彩进行组合设计,通过颜色的点缀和补充,使指示的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识别性,也方便游客朋友便捷快速地找到方向,到达游览目的地。设计中,我们始终强调导视系统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承担着改善视觉环境的美化作用。   (二)打造“三毛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精神意象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吸引着本地和外来游客的到访、参观和喝彩。可以说,导视系统本身就是主题公园文化的一种物质化展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保持它所在城市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②“主题文化”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更是打造独特的、个性化导视系统的重要途径。
  公共艺术是对地域文化、城市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对于一个城市形成其精神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③一个城市的精神意象,与其所在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民风民俗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些能够传达城市文脉主题,体现本土文化特质的公共艺术和设施往往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获得大家的喜爱和接受。祖籍海盐的张乐平老先生所创作的三毛形象惟妙惟肖,在那一时代人民和百姓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的文化认同。在本案设计中,我们着重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毛文化”这根主线,以张乐平的三毛漫画形象和系列场景画作为切入点,通过外显和内蕴的形式,与园区导视系统进行有机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场所环境。例如,该节点导视以张乐平创作的《向日葵》(图3)连环画为蓝本,在深入挖掘“三毛主题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对文化故事和绘画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并从中提取出了形态、色彩、文化意象等相关元素。作品中绽放的向日葵界面上主要摆放园区的總平面导游图,挺拔的树叶造型上镶嵌了各个方位的功能指向,并装饰性地设置了一个“三毛手提水壶”浇灌幼苗的劳动形象。在给游客带来欢乐和愉悦的同时,城市的地域文脉和景区独特的精神意象也以可视化的方式得到了有效呈现。在此,导视系统成为了“三毛故事”的代言人,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轻松诙谐的造型和样式,达到了传承本地文化、标识形象和凝聚精神的作用。
  (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注重与作品的多元互动
  “三毛乐园”导视系统是景区为游客提供隐性服务的一种方式和载体,更应强调作品的共享性和互动性,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方面,正契合了公共艺术关于“公共性”的创作精神,它使作品和公众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和对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园区导视标识作为大众生活的艺术,其功能性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和使用要求,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此的真实内心诉求,注重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角度来保持其积极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公共艺术的教育作用一般具有形象化,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等特点,在不知不觉中会吸引人们主动地、有意识地接受。再如,以虚实手法结合人物剪影设计的景点导视(图4),它既是标志标识,也是一个可供欣赏的小型装饰雕塑。画面中三毛手提话筒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个性突出,通过场景化的表现形式对景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好似迎接到访的游客朋友。公共艺术是传达情感的界面和载体,作品将卡通艺术的造型与明亮欢快的色彩相结合,以轻松娱乐的手法强调与大众的联系和多元互动,这样的情景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儿时的记忆场景。在赋予其更多人文关怀的同时,导视系统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作品的“公共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美演绎。
  因此,从根本上讲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是间接的从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它具备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公共性”的特性。它打破了公共艺术与导视系统之间的界限,使公众与作品之间多了一种对话和互动的可能,也增添了一次艺术熏陶的机会。导视系统图文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性,很好地拓展了传统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而当代公共艺术的艺术装饰与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减弱了传统导视标识给人带来的枯燥感与僵硬感,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结语
  事实上,在艺术风格多维度、多形式跨界的今天,“三毛乐园”主题公园导视系统强调以公共艺术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主张功能与艺术的融合,它是新时期城市发展下的一种需求和必然趋势。换言之,它所具有的引导和标识功能不仅需要与艺术形式、地域文化相结合,而且还应关注公众的需求,与作品的多元互动。对此,基于公共艺术的视角研究城市导视系统的创作设计,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和研究策略,它所呈现的价值理念也正是关于以美学和文化价值为出发点的空间环境营造。从这一角度而言,它必将对城市形象建设和旅游品牌的塑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进一步为社会大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注释:
  ①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姜君臣:《城市公园视觉标识系统设计的新路径》,《文艺争鸣》2012年1月。
  ③赫卫国,李玉仓:《走向景观的公共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赫卫国,李玉仓.走向景观的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牛晓春.公共标识与导视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壯族,籍贯南宁市。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学历,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阳山先生。南宁市一职校美术教师、南宁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南宁市邕宁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
期刊
期刊
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存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  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须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身处当代又要以最大的
期刊
我曾在一篇文字里写到:“西北地貌大略适宜于油画,似乎另一种雄强苍凉,和多雨郁热的南方不同,干而涩,空而旷。以粗硬笔触在画布上涂抹,或以油画刀刮擦堆叠,色泽反差强烈,构图厚重简略,都是适宜的。”古代中国的北方一度是文化中心,但是古代画家的足迹也仅仅是抵达关中、太行、秦岭一带。画家们以北方奇崛、坚硬的山石结构为观照,创造出了新的山水画风。而位于六盘山以西的陇中一带,古代画家则几乎没有涉足。这片海拔15
期刊
【摘要】梁楷是我国南宋时期重要的画家,其作品风格对后世绘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的作用,然其留存至今的作品却数量稀少,且有部分作品的真伪尚存在争议。本文试从绘画题材以及风格两个角度对传梁楷所作《亲蚕图》进行考察,得出其并非梁楷真传的结论。  【关键词】梁楷;南宋绘画;耕蚕图;亲蚕图  梁楷是南宋时期的画家,然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却不多见,且大多藏于国外博物馆,如著名的《雪景山水图》《出山释迦图》《李
期刊
前两年,我在策划《古风今语》展览时,受邀参展的王启胜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幸去山东观看了他的山水画个展,进一步加深了对其作品的理解。前几天他嘱托我为其作品写一篇解析文章,仔细研读其作品之后,我以浅显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山水作品归纳出以下三类。  第一种是人文情结的传统水墨山水。这类作品朴实自然,笔墨生动酣畅,意境空灵幽远。他吸收了北派山水画传统绘画的精髓,同时注入以灵魂表现自然的山水
期刊
艺术的本质在于性灵,个性乃因子。作品语言区别于他人而有自身独特因子,是画家的人生阅历的呈现和感悟。从辩证的角度看,绘画到一定程度是哲学的。或许你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并不只是停留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你需要的是其他领域的补给。一定程度上,大家都是杂家,只有广纳博取,广泛吸收经典,拉宽获取知识的纬度,从而形成多学源,最终才可达到真正意义的顿悟。看20世纪卓有建树的大家,从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
期刊
与诗人严纪照相识多年,也知道他由诗入画的经历,却也是最近才有幸系统地观赏了他的一系列画作,惊喜惊叹之余,也在其画作之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事物,发现了一些其个人所独有的风格。  首先,其画作中诗意内敛,却又有着蓬勃其中的生机。内敛是一个成熟的画家与诗人所必备的素质,大道至简,惟有简单的事物才能孕育出无限可能,严纪照画作中便有着这样一种绵泊的平静与葱茏的生机。  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最注重的便是意境,
期刊
【摘要】魏晋时代是人们的审美进入自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大放异彩,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曹植在黄初初年创作的《洛神赋》是这一时期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它之后出现的《洛神赋图》深受《洛神赋》文本及当时文化的影响,选择女性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追求“传神写照”和“悟对通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着浓厚的魏晋时代审美特质。  【关键词】曹植;洛神赋;魏晋绘画  古代中
期刊
我来广西工作生活已有九年了,入乡随俗,便开始不自觉地了解起这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来,并以此为创作题材进行雕塑创作。第一件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是2012年创作的《黑衣壮的女人》。2010年,我来到位于中越边境广西那坡县一个叫做“黑衣壮”的壮族古村落,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大都背井离乡到繁华的都市务工,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勤劳朴实的妇女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劳作方式及传统的风俗习惯,穿着的服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