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伦敦画派的异军突起无非是为当时彷徨、沉闷的世界画坛引领了一场回归本体、自我文化觉醒的艺术运动。其中艺术家奥尔巴赫通过作品粗糙的肌理、雕塑般厚重的色块堆积对本土文化和景物的重新改造和重组,摧毁整个绘画史的作画形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意识格局。或许正因为这种如殉道者虔诚的固执与坚守,使他能够站在世界当代艺术家的最前列。
当代艺术 肌理 油画创作 价值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的美感
在奥尔巴赫的油画作品中,“粗糙的肌理”似乎是他画面唯一的符号。初次面对他的作品时,你可能对这些如雕塑般厚重的颜料堆积物感到诧异。但当真正站远或拉近观赏的时候,你才会察觉画面中扭曲和豪放的粗糙肌理力度,与空间完美的融合一体,标志着这位艺术家对肌理极限的追求。
奥尔巴赫喜欢将各种刮刀、画笔、炭笔等各种特定特殊的工具品所产生的堆聚、笔痕、皱褶、滴流、渗透等变化效果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极具个人风采的肌理美感。很多作品有意或者无意运用了肌理的特殊美感,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空间多维的张力,用绘画最纯粹的语言向人们传递出画作的精神。其实,在许多方面无论在图式感上还是意识观念上,奥尔巴赫依然领悟了自伦勃朗时期经典古典绘画的肌理张力,又成功继承了苏丁似的用无序的画笔和狂乱肌理游走在画布上所呈现的自我意识的精髓。
奥尔巴赫因其特殊的创作手段与表现方法而不断的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绘语画境与美感,在整个艺术发展历史中,他告别了前代人,离开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自我本体的回归使他进入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肌理美感中。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之思想表现
奥尔巴赫认为艺术家与日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自身的本体的关系才是艺术思想最重要的问题。正因一名艺术家往哲学领域深入探索的时候,所以我们才会在观赏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每一块粗糙的色块和每一笔狂乱的笔触时带来的极其丰富的色彩和肌理美的同时,也会被作品中扑面而来的厚重的人文关怀和无数诉求的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所震撼。
奥尔巴赫油画作品中所呈现的扭曲的人物或挣扎景色或许只不过是当时无意识的情绪宣泄或对现实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无声反抗。但不可否认,无论我们对他如何解读,奥尔巴赫层层堆积的粗糙肌理和流畅的颜料隐约地表现了这位画家对人存在这个世界的悲剧主义色彩。
或许,奥尔巴赫就像叔本华眼中的艺术家一样,艺术的出现源于意志作为万物之力的无法遏制及其本质上的悲剧性,这必然导致了意志走上自我摆脱和自我否定的道路。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奥尔巴赫作品中肌理粗糙凸显的体积重量感和宗教般的思想深远度不仅在上世纪世界当代艺术中大放异彩,更是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艺术家。
当国门逐渐打开,各种西方当代前卫艺术的流派和思潮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这片干枯多时的文化沙漠的时候,如尹朝阳、李松松、仇晓飞等一批在封闭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疯狂吸取了奥尔巴赫般在画面娴熟的肌理控制力,同时也继承了完整的视觉美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本土传统的文化背景,促进这些艺术家通过这种肌理的表现手段,强调了艺术作品中肌理的多维性和多重性,提升了对自身作品的精神载体的探索和文化塑造的实践。
最后,这些中国艺术家就像奥尔巴赫自身的评价的那样:“直到最后我才有勇气把有些东西画大点而把另外一些画小点,为的是抓紧整体的表情,我画完后才意识到不知为什么我打破了自己的框子,我得到一些形状,它们好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立体实体:我终于画出一幅自己的画,我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再干一遍,但至少我已经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覺了。”
[1]〔美〕罗伯特·修斯.王天兵 译.费兰克·奥尔巴赫——素描大师的成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当代艺术 肌理 油画创作 价值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的美感
在奥尔巴赫的油画作品中,“粗糙的肌理”似乎是他画面唯一的符号。初次面对他的作品时,你可能对这些如雕塑般厚重的颜料堆积物感到诧异。但当真正站远或拉近观赏的时候,你才会察觉画面中扭曲和豪放的粗糙肌理力度,与空间完美的融合一体,标志着这位艺术家对肌理极限的追求。
奥尔巴赫喜欢将各种刮刀、画笔、炭笔等各种特定特殊的工具品所产生的堆聚、笔痕、皱褶、滴流、渗透等变化效果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极具个人风采的肌理美感。很多作品有意或者无意运用了肌理的特殊美感,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空间多维的张力,用绘画最纯粹的语言向人们传递出画作的精神。其实,在许多方面无论在图式感上还是意识观念上,奥尔巴赫依然领悟了自伦勃朗时期经典古典绘画的肌理张力,又成功继承了苏丁似的用无序的画笔和狂乱肌理游走在画布上所呈现的自我意识的精髓。
奥尔巴赫因其特殊的创作手段与表现方法而不断的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绘语画境与美感,在整个艺术发展历史中,他告别了前代人,离开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自我本体的回归使他进入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肌理美感中。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之思想表现
奥尔巴赫认为艺术家与日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自身的本体的关系才是艺术思想最重要的问题。正因一名艺术家往哲学领域深入探索的时候,所以我们才会在观赏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每一块粗糙的色块和每一笔狂乱的笔触时带来的极其丰富的色彩和肌理美的同时,也会被作品中扑面而来的厚重的人文关怀和无数诉求的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所震撼。
奥尔巴赫油画作品中所呈现的扭曲的人物或挣扎景色或许只不过是当时无意识的情绪宣泄或对现实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无声反抗。但不可否认,无论我们对他如何解读,奥尔巴赫层层堆积的粗糙肌理和流畅的颜料隐约地表现了这位画家对人存在这个世界的悲剧主义色彩。
或许,奥尔巴赫就像叔本华眼中的艺术家一样,艺术的出现源于意志作为万物之力的无法遏制及其本质上的悲剧性,这必然导致了意志走上自我摆脱和自我否定的道路。
奥尔巴赫作品中粗糙肌理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奥尔巴赫作品中肌理粗糙凸显的体积重量感和宗教般的思想深远度不仅在上世纪世界当代艺术中大放异彩,更是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艺术家。
当国门逐渐打开,各种西方当代前卫艺术的流派和思潮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这片干枯多时的文化沙漠的时候,如尹朝阳、李松松、仇晓飞等一批在封闭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疯狂吸取了奥尔巴赫般在画面娴熟的肌理控制力,同时也继承了完整的视觉美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本土传统的文化背景,促进这些艺术家通过这种肌理的表现手段,强调了艺术作品中肌理的多维性和多重性,提升了对自身作品的精神载体的探索和文化塑造的实践。
最后,这些中国艺术家就像奥尔巴赫自身的评价的那样:“直到最后我才有勇气把有些东西画大点而把另外一些画小点,为的是抓紧整体的表情,我画完后才意识到不知为什么我打破了自己的框子,我得到一些形状,它们好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立体实体:我终于画出一幅自己的画,我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再干一遍,但至少我已经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覺了。”
[1]〔美〕罗伯特·修斯.王天兵 译.费兰克·奥尔巴赫——素描大师的成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