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亦是如此。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这是政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和最基本条件。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学习的老师都知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科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政治课成绩优秀,而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互相嫉妒,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队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我们现在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以政治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这是政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和最基本条件。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学习的老师都知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科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政治课成绩优秀,而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互相嫉妒,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队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我们现在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以政治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