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乡村各类人才,全面提高乡村各业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关键在教育。近日,全国农广校系统职业教育工作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广校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校领导、教务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职责任务,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农民职业教育重点工作。现将河北省、江苏省、北京市与河南省四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先进经验模式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一、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取得成效
(一)积极争取支持,坚守办学职能。为了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发挥农广校中职教育作用,给农民职业教育和体系办学争取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2018年中央校积极推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行动,明确以农广校系统为主要依托,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对农广校工作支持保障提出要求,为农广校办学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加强了与教育部沟通协调,积极参与教育部《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意见》文件起草和调研,努力推动教育部解决农民职业教育政策制度问题。坚持中职教育办学的省市,都在一直努力争取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为发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办学政策和社会环境。
(二)拓展办学渠道,稳定招生规模。很多省份主动抢抓机遇,拓展办学思路,开拓招生渠道,千方百计抓招生,取得较好效果,为稳定中职办学作出了积极努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衔接。江苏、河南、吉林、内蒙、天津、甘肃、大连等很多省区市积极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有效衔接机制,把有学习意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招收为中职班学员。甘肃省明确要求每个部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至少招一个不少于5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学班。河南省通过衔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招收的学员已占总招生的70%左右。二是加强部门联合合作扩大招生。全国2018年中职教育招生量初步统计在4.5万人左右。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海南、广西等省市争取农业农村、组织、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的项目支持,开展联合办学擴大招生渠道。河北省与农药管理部门联合开展农药经营人员教育培训,组织招收农药经营人员参加中职教育,2018年全省中职招生人数达到了1.1万人。
(三)坚持办学特色,提升质量效果。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是农广校的主要办学特色。多年来,体系紧紧围绕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坚持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民学习特点的职业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在专业建设上,中央校认真研究分析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专家优化完善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更加切合实际需要,更加适合农民学习。各地在统开专业基础上,坚持围绕产业设置专业,注重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开设专业,现代农业特色更加突出。在教学模式上,各地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坚持把职业教育教学班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企业,争取项目建设发展实训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模式,让农民学员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现场指导得到强化,教学实用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天津市争取300多万项目资金,建设完善了100多个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民中职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规范管理上,各地重视教学管理、重视规范办学的意识越来越强,河南、河北、甘肃、安徽等多个省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浙江、江苏不仅健全完善了实践实习管理规范和办学质量评价标准,还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中央校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2018年组织成立了农民职业教育研究专家组,创新工作方式,搭建体系上下联动、交流研讨、共同推进的平台,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政策、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为推进体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在2017年开展多媒体课件评选交流的基础上,2018年中央校组织举办了全国农广校教学能手“一师一优”课评选交流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基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体系注重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山西、河南、天津、内蒙、河北、吉林等很多省区市,通过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体系师资的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准确把握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职责任务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凝聚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特别是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专门部署,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统领,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弹性学制的农业职业教育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
到2017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但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民不足十分之一,职业农民接受中等教育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未根本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都亟待改善。乡村振兴一定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成为压舱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和红利不断释放,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培养大量综合素质好、生产经营水平高、创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应用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为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农广校作为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主渠道、主力军,承担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责任。中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职业农民的主要途径,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长期持续培养,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这不仅是职业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需要。坚持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办学方向,坚守农民职业教育阵地,多层次、系统化就地就近培养职业农民,对巩固农广校体系主体地位、对农广校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体系中职教育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办学支持政策落实难度大,招生吸引力不强,办学规模不稳定,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体系必须要认清形势,既要看到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也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扎实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办好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力基础和保障,是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行动。这个行动的初衷是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延续,现在是农业农村部推動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涵盖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科技培训等多项工作,以农业农村部文件下发各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以农广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培养职业农民、农村基层干部等为重点,就地就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组织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这也是未来10年农广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充分认识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主动与行政主管部门对接,认真研究制定本省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逐级分解招生任务,落实招生责任,千方百计抓好招生,抓好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要加强与农业农村、组织、教育、人社、妇联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办班等形式扩大招生渠道,稳定招生规模。
特别强调的是,在国家农民中职资助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各级农广校要增强工作主动性,以实施提升行动为契机,紧密结合本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和教育、财政等部门支持,将农民参加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助学政策范围,或设立财政专项,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学费和相关费用。
二是积极推进培训与中职、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推进各层次衔接培养,不仅能够发挥农广校主体作用和办学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稳定中职教育招生规模、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有的省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衔接培养机制,打通培训与中职教育的通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各类涉农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相衔接,把有学习提升意愿的培训学员转为中职学员,并努力形成培训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格局。要研究建立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机制,加强与农业高职院校合作联合办学,积极争取支持衔接培养的政策,为农村实用人才接受高职教育提供通道,扩展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中央校将加快研究制定有关专业的具体衔接方案,形成衔接系统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规范标准,加强与国家开放大学、农业高职院校沟通研讨,研究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合作机制模式,指导推进培养与中职、高职衔接培养。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办学基础。助学政策不是中职教育办学的决定因素,农广校职业教育是否有质量、有效果,是否是农民真正所需的,是否有吸引力,这才是办学的决定因素。要牢牢树立符合农广校特色和体现农民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加强内涵建设,确保我们的农民中职教育见人见物。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开设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在打造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骨干专业基础上,加快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治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建设,使中职教育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和农民学习意愿。在教学模式上,坚持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好基地作用完善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方式,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坚持就地就近培养办学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继续推进农广校中职教育规范制度体系的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落实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环节不丢失、教学过程不简化,把规范落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注重教学各环节痕迹化管理,加强对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的规范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积极与农业产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土专家作中职教育兼职教师,完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制度加强师资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师资培训、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体系中职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
在做好这些方面工作的同时,体系还要注重加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宣传,总结宣传农广校中职学员在打造产业带、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提升农广校中职教育的影响。
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事关乡村人才振兴,事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抓好中职教育办学,关系到农广校体系的主体地位和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看到困难要主动应对,看到机遇要趁势而为,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共同努力开创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
一、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取得成效
(一)积极争取支持,坚守办学职能。为了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发挥农广校中职教育作用,给农民职业教育和体系办学争取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2018年中央校积极推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行动,明确以农广校系统为主要依托,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对农广校工作支持保障提出要求,为农广校办学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加强了与教育部沟通协调,积极参与教育部《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意见》文件起草和调研,努力推动教育部解决农民职业教育政策制度问题。坚持中职教育办学的省市,都在一直努力争取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为发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办学政策和社会环境。
(二)拓展办学渠道,稳定招生规模。很多省份主动抢抓机遇,拓展办学思路,开拓招生渠道,千方百计抓招生,取得较好效果,为稳定中职办学作出了积极努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衔接。江苏、河南、吉林、内蒙、天津、甘肃、大连等很多省区市积极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有效衔接机制,把有学习意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招收为中职班学员。甘肃省明确要求每个部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至少招一个不少于5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学班。河南省通过衔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招收的学员已占总招生的70%左右。二是加强部门联合合作扩大招生。全国2018年中职教育招生量初步统计在4.5万人左右。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海南、广西等省市争取农业农村、组织、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的项目支持,开展联合办学擴大招生渠道。河北省与农药管理部门联合开展农药经营人员教育培训,组织招收农药经营人员参加中职教育,2018年全省中职招生人数达到了1.1万人。
(三)坚持办学特色,提升质量效果。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是农广校的主要办学特色。多年来,体系紧紧围绕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坚持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民学习特点的职业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在专业建设上,中央校认真研究分析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专家优化完善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更加切合实际需要,更加适合农民学习。各地在统开专业基础上,坚持围绕产业设置专业,注重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开设专业,现代农业特色更加突出。在教学模式上,各地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坚持把职业教育教学班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企业,争取项目建设发展实训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模式,让农民学员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现场指导得到强化,教学实用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天津市争取300多万项目资金,建设完善了100多个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民中职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规范管理上,各地重视教学管理、重视规范办学的意识越来越强,河南、河北、甘肃、安徽等多个省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浙江、江苏不仅健全完善了实践实习管理规范和办学质量评价标准,还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中央校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2018年组织成立了农民职业教育研究专家组,创新工作方式,搭建体系上下联动、交流研讨、共同推进的平台,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政策、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为推进体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在2017年开展多媒体课件评选交流的基础上,2018年中央校组织举办了全国农广校教学能手“一师一优”课评选交流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基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体系注重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山西、河南、天津、内蒙、河北、吉林等很多省区市,通过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体系师资的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准确把握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职责任务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凝聚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特别是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专门部署,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统领,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弹性学制的农业职业教育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
到2017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但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民不足十分之一,职业农民接受中等教育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未根本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都亟待改善。乡村振兴一定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成为压舱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和红利不断释放,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培养大量综合素质好、生产经营水平高、创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应用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为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农广校作为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主渠道、主力军,承担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责任。中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职业农民的主要途径,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长期持续培养,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这不仅是职业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需要。坚持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办学方向,坚守农民职业教育阵地,多层次、系统化就地就近培养职业农民,对巩固农广校体系主体地位、对农广校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体系中职教育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办学支持政策落实难度大,招生吸引力不强,办学规模不稳定,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体系必须要认清形势,既要看到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也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扎实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办好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力基础和保障,是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行动。这个行动的初衷是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延续,现在是农业农村部推動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涵盖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科技培训等多项工作,以农业农村部文件下发各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以农广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培养职业农民、农村基层干部等为重点,就地就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组织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这也是未来10年农广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充分认识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主动与行政主管部门对接,认真研究制定本省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逐级分解招生任务,落实招生责任,千方百计抓好招生,抓好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要加强与农业农村、组织、教育、人社、妇联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办班等形式扩大招生渠道,稳定招生规模。
特别强调的是,在国家农民中职资助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各级农广校要增强工作主动性,以实施提升行动为契机,紧密结合本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和教育、财政等部门支持,将农民参加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助学政策范围,或设立财政专项,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学费和相关费用。
二是积极推进培训与中职、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推进各层次衔接培养,不仅能够发挥农广校主体作用和办学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稳定中职教育招生规模、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有的省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衔接培养机制,打通培训与中职教育的通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各类涉农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相衔接,把有学习提升意愿的培训学员转为中职学员,并努力形成培训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格局。要研究建立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机制,加强与农业高职院校合作联合办学,积极争取支持衔接培养的政策,为农村实用人才接受高职教育提供通道,扩展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中央校将加快研究制定有关专业的具体衔接方案,形成衔接系统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规范标准,加强与国家开放大学、农业高职院校沟通研讨,研究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合作机制模式,指导推进培养与中职、高职衔接培养。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办学基础。助学政策不是中职教育办学的决定因素,农广校职业教育是否有质量、有效果,是否是农民真正所需的,是否有吸引力,这才是办学的决定因素。要牢牢树立符合农广校特色和体现农民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加强内涵建设,确保我们的农民中职教育见人见物。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开设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在打造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骨干专业基础上,加快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治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建设,使中职教育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和农民学习意愿。在教学模式上,坚持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好基地作用完善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方式,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坚持就地就近培养办学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继续推进农广校中职教育规范制度体系的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落实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环节不丢失、教学过程不简化,把规范落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注重教学各环节痕迹化管理,加强对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的规范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积极与农业产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土专家作中职教育兼职教师,完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制度加强师资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师资培训、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体系中职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
在做好这些方面工作的同时,体系还要注重加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宣传,总结宣传农广校中职学员在打造产业带、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提升农广校中职教育的影响。
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事关乡村人才振兴,事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抓好中职教育办学,关系到农广校体系的主体地位和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看到困难要主动应对,看到机遇要趁势而为,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共同努力开创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