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风驰电掣,公共交通四通八达,此外还有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宁波人的幸福生活,从出行开始。自2013年11月获批第二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以来,宁波坚持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引领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治理交通拥堵、回应民生诉求的重要抓手,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推动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宁波获得“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荣誉称号,为全国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宁波样板”。截至2019年底,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55%,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下降至全国第79位,公交幸福指数排名全国第1位。
统筹协调,推进公交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设施一体化。依托TOD模式建设区域一体化的枢纽,将购物商场、小汽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益,促进各种方式协调运行、合理分工和紧密衔接。二是推进管理一体化。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完善行业运营管理模式,统筹公交线网结构优化,提高线网组织效率,深化行业改革,激活行业发展动力。三是推进服务一体化。统筹轨道、公交、慢行等多元交通方式运营协调,公交运营服务规范要求统一。四是推进标准一体化。规范建设标准,包括站点设施、站点覆盖率等;规范运营管理标准,包括管理考核、服务考核等;规范资金投入标准,包括财政补贴、换乘优惠政策等。
多网融合,打造全域公交化服务。一是构建依托轨道站点的放射网络。积极推进动态结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步行形成的交通系统)的有效组织以及静态组织结构(城际—市域—城市—城乡—镇村的多层次城乡体系)的相互耦合,建立不同等级中心与腹地之间的集中与扩散关系,形成依托轨道站点的放射网络组织。二是加强衔接实现无缝换乘。在与居住、办公、商业及生活便利设施整合的同时,加强与轨道交通、出租车交通、步行交通的立体整合,形成交通走廊的节点,构建具有综合交通运输功能的交通枢纽,特别是加强对慢行交通的基础设施连接,遮蔽式的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人行连廊与交通枢纽连接,实现各方式的无缝换乘。三是打造全域公交化服务。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实现城乡公交出行“最多换乘一次”,行政村10分钟到公交站,全面形成资源共享、衔接有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公共交通一体化格局。
公交优先,打造绿色出行示范。一是公交路权优先。凸显公共交通优先地位,合理调整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建立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公交专用道体系,实施公交路权优先、公交信号灯优先,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60%,绿色出行方式比例不低于75%。二是提升公交可靠性。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准点率、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持续改善公交出行体验,平均等候时间不超过6分钟。三是推进绿色环保型装备规模应用。空调公交车、无障碍公交车比例稳步提升,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所有公交车比例不低于80%。
科技创新,赋能公交高质量发展。一是出行服务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公交、出租汽车系统的建设、融合和应用,利用新技术及新模式实现不同方式出行信息服务共享。二是利用大数据精准规划。通过整合手机信令数据、公交IC卡和GPS数据、POI数据等多元大数据资源,分析全方式交通出行特征,为实现宁波公交网络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公交线路运营组织的精准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积极探索无人公交。依托雷达感知技术、深度动态视频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控制、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开展自动驾驶公交研发,进行封闭环境实车测试,争取在港区先行实现载客运营。
深化改革,推进公交行业模式转变。一是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按照“一体发展、适度竞争”的原则,调整区域经营,整合公交资源,优化行业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财政补贴政策和票价机制配合保障,引导企业向合理化的分层次线网结构优化。三是精细化财政补贴。厘清公交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之间的关系,根据公交线路服务层次定位,实施精细化财政补贴,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适用效率。四是形成良好的行业环境。让城市公共交通重焕生机,形成市民优先选择、企业积极性高、政府承担可控的良好局面。
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近年来,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积极践行“国土空间优化者、城市建设主力军、交通出行先行官、民生改善大平台”的初心和使命,规划、建设、运营、开发“四位一体”战略稳步推进实施,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目前,宁波轨道交通已实施两期建设规划,第三期建设规划正在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中,力争年内获得批复,届时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基本形成“一环两快七射”的线网规划格局。“轨道+物业”开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探索形成了车辆基地盖上开发、拆迁地块再次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站口沿线500米半径范围专项储备土地开发等四种物业开发模式。
加快“三网融合”谋划,打造轨道交通发展快速路。一是优融资渠道、促三网融合。建立多层次融资渠道,实现新一期建设的资金保障,高质量推进6号线一期等第三期建设相关事宜。二是强公交配套、促便捷出行。加快优化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科学安排公交线路,实现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功能的有效衔接。三是抓智慧服务、促智慧出行。依托智慧地铁平台和场景应用,提供如快速响应的线上客服及灵活方便的线下客服等实时高效的客服服务。
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建设智慧轨道交通体系。一是积极打造涵盖上下游的轨道產业链。积极布局上中下游产业,形成涵盖原材料、装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监理和大物业开发的全产业链。二是积极打造智慧城轨产业生态平台。以5号线一期全自动驾驶为切入点,实现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质的飞越。三是积极打造高效智能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5G+”等技术,建设统一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加快TOD综合开发,推动“都”与“城”协同发展。一是助推城市布局优化。结合宁波都市圈交通需求特征,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口等各类资源的优化布局。二是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坚持“轨道+物业”模式,通过地铁站点上盖物业和城市更新相结合,推进城市中心城区的品质提升。三是打造TOD融合示范综合体。积极探索基于轨道交通特点的城市容积率控制模式和先进TOD发展模式,打造“产—城—人”TOD融合示范综合体,实现轨道交通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 芝
推动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宁波获得“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荣誉称号,为全国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宁波样板”。截至2019年底,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55%,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下降至全国第79位,公交幸福指数排名全国第1位。
统筹协调,推进公交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设施一体化。依托TOD模式建设区域一体化的枢纽,将购物商场、小汽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益,促进各种方式协调运行、合理分工和紧密衔接。二是推进管理一体化。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完善行业运营管理模式,统筹公交线网结构优化,提高线网组织效率,深化行业改革,激活行业发展动力。三是推进服务一体化。统筹轨道、公交、慢行等多元交通方式运营协调,公交运营服务规范要求统一。四是推进标准一体化。规范建设标准,包括站点设施、站点覆盖率等;规范运营管理标准,包括管理考核、服务考核等;规范资金投入标准,包括财政补贴、换乘优惠政策等。
多网融合,打造全域公交化服务。一是构建依托轨道站点的放射网络。积极推进动态结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步行形成的交通系统)的有效组织以及静态组织结构(城际—市域—城市—城乡—镇村的多层次城乡体系)的相互耦合,建立不同等级中心与腹地之间的集中与扩散关系,形成依托轨道站点的放射网络组织。二是加强衔接实现无缝换乘。在与居住、办公、商业及生活便利设施整合的同时,加强与轨道交通、出租车交通、步行交通的立体整合,形成交通走廊的节点,构建具有综合交通运输功能的交通枢纽,特别是加强对慢行交通的基础设施连接,遮蔽式的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人行连廊与交通枢纽连接,实现各方式的无缝换乘。三是打造全域公交化服务。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实现城乡公交出行“最多换乘一次”,行政村10分钟到公交站,全面形成资源共享、衔接有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公共交通一体化格局。
公交优先,打造绿色出行示范。一是公交路权优先。凸显公共交通优先地位,合理调整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建立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公交专用道体系,实施公交路权优先、公交信号灯优先,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60%,绿色出行方式比例不低于75%。二是提升公交可靠性。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准点率、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持续改善公交出行体验,平均等候时间不超过6分钟。三是推进绿色环保型装备规模应用。空调公交车、无障碍公交车比例稳步提升,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所有公交车比例不低于80%。
科技创新,赋能公交高质量发展。一是出行服务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公交、出租汽车系统的建设、融合和应用,利用新技术及新模式实现不同方式出行信息服务共享。二是利用大数据精准规划。通过整合手机信令数据、公交IC卡和GPS数据、POI数据等多元大数据资源,分析全方式交通出行特征,为实现宁波公交网络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公交线路运营组织的精准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积极探索无人公交。依托雷达感知技术、深度动态视频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控制、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开展自动驾驶公交研发,进行封闭环境实车测试,争取在港区先行实现载客运营。
深化改革,推进公交行业模式转变。一是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按照“一体发展、适度竞争”的原则,调整区域经营,整合公交资源,优化行业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财政补贴政策和票价机制配合保障,引导企业向合理化的分层次线网结构优化。三是精细化财政补贴。厘清公交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之间的关系,根据公交线路服务层次定位,实施精细化财政补贴,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适用效率。四是形成良好的行业环境。让城市公共交通重焕生机,形成市民优先选择、企业积极性高、政府承担可控的良好局面。
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近年来,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积极践行“国土空间优化者、城市建设主力军、交通出行先行官、民生改善大平台”的初心和使命,规划、建设、运营、开发“四位一体”战略稳步推进实施,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目前,宁波轨道交通已实施两期建设规划,第三期建设规划正在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中,力争年内获得批复,届时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基本形成“一环两快七射”的线网规划格局。“轨道+物业”开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探索形成了车辆基地盖上开发、拆迁地块再次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站口沿线500米半径范围专项储备土地开发等四种物业开发模式。
加快“三网融合”谋划,打造轨道交通发展快速路。一是优融资渠道、促三网融合。建立多层次融资渠道,实现新一期建设的资金保障,高质量推进6号线一期等第三期建设相关事宜。二是强公交配套、促便捷出行。加快优化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科学安排公交线路,实现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功能的有效衔接。三是抓智慧服务、促智慧出行。依托智慧地铁平台和场景应用,提供如快速响应的线上客服及灵活方便的线下客服等实时高效的客服服务。
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建设智慧轨道交通体系。一是积极打造涵盖上下游的轨道產业链。积极布局上中下游产业,形成涵盖原材料、装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监理和大物业开发的全产业链。二是积极打造智慧城轨产业生态平台。以5号线一期全自动驾驶为切入点,实现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质的飞越。三是积极打造高效智能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5G+”等技术,建设统一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加快TOD综合开发,推动“都”与“城”协同发展。一是助推城市布局优化。结合宁波都市圈交通需求特征,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口等各类资源的优化布局。二是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坚持“轨道+物业”模式,通过地铁站点上盖物业和城市更新相结合,推进城市中心城区的品质提升。三是打造TOD融合示范综合体。积极探索基于轨道交通特点的城市容积率控制模式和先进TOD发展模式,打造“产—城—人”TOD融合示范综合体,实现轨道交通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