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当代”呼之欲出,不,应该说已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我和彭烈洪提出“新当代”这个概念,是想唤醒更多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空间,一起来思索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出路和通道。我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当代”时期,“新当代”揭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元,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当代”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于是由彭烈洪做策展人,我做学术主持的“新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览”今年在北京鹅和鸭农庄·国际乡村艺术馆举行。彭烈洪提出了“新”的两个层面:即“批判”与 “复兴”。新当代艺术批判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形式;复兴的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溯求。这也是新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所在。以往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看不上。“艺术”是什么?艺术品市场是艺术的土壤,这片土壤中成长了很多艺术家,但是不接地气。我同意彭烈洪的观点,我看重的是“新当代”艺术家反思之后的思想和理性,在前进中的探索性,艺术要进行革命,首先是艺术家要革自己的命,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的紧箍咒,体现民族、本土、自我的真实价值,新当代艺术家依然要保持文化个性和品格,艺术的出路在于“革命”和突破,新当代的可贵正是这一点。
彭烈洪是“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反像”系列作品就是“新当代”值得研究的作品,他提出“禁止调头”不仅仅是“反像”的一个主题,也是中国青年艺术家一种理念和信念的体现,是新当代艺术家开始崛起的标志,新当代艺术家在出发,在前进,在探路。禁止调头是新当代艺术群体的一句宣言,非常响亮。“新当代”的概念是当代之后,是在时间、观念、学术上的定义,很适时,很清晰。彭烈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前卫中增加了冷静,实验中减少了冲动,探索中减少了盲目,选择探索和革命,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在多重审视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他在现实中透视、反思、突围,再现了难以言喻的美,沉积之后,痛感之后,进入全新的意境。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代人的社会反思,是对时代记忆的回放和醒悟,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呐喊,就像强台风一样横扫了陈旧的固守。
彭烈洪其实是一位思想者,他用绘画语言阐述、总结和记录了时代之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他的思想,在反光镜上闪烁,并通过镜中的各种影像,无论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无论是动感的还是静止的,在反光镜上的凝固成为了永恒的定格。“反像”系列作品是对当代艺术的反光,也是对社会的反光,更是对情感的反光。也许在反光镜中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有突破光影的效果,他利用反光镜这个因素,精心地在镜面上布置最为深刻的怀念和忧伤,这种效果是惊人的,又是立体的。他完成的“反像”系列作品给我们一种奇异的视觉盛宴和青春的激情涌动,他这一阶段作品都与“新当代”有关,他在处理镜面关系与空间性质上特别讲究,显示了他对空间维度和秩序的探索。整体而言彭烈洪的表现图式时尚,先锋,前卫,有着动感的视觉效果,通过万物的形,展示新的审美意识,观念与形心达成默契,对当代城市生活零零总总进行批评和警示,体现了担当和使命。我知道他依旧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在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未来,我期待并祝福他。
雁西:你的绘画中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代替性吗?
彭烈洪:对当下社会的深度融入与广泛体验,繁荣的物质,无处安放的精神,喧嚣的都市,急速的城市化,膨胀的欲望,满足的困惑,求之不得的渴望与羡慕嫉妒恨,忙碌、运动、速度,城市的交错,中西的混战,传统与现代的拼杂同体,高雅与极俗,巨富与贫瘠,狂飙突进与前路茫然,一波未来得及反应,一波又已劈头而来,可以说,中国社会从未有如此丰富和混杂、差异、多样以及海纳百川般的当下,每个人都被裹挟在这种空前混合的各路潮涌中,随波翻搅得几乎窒息不能思考,来不及思考,却又在焦虑混乱中思考:这是什么时代?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还要什么?未来会怎样? 作品《反像·系列》显示了痛苦后的深度与有力:无论前窗有多少传统或西方的泥尘与雾障,也无阻行者拨开灰霾,把其间的斑驳与彩点化作背景——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怀着如镜中裸露人体一样向往净土的无邪之心,我们抛下所有束缚与牵绊,以赤裸之心“远去奔跑”,无顾无虑,尽情“舞蹈”。虽然路程会有“荒山”,有迷途,有“网阻”,但我们心有“转经轮”,终会“化蝶”,迎接五彩和阳光,“走向新时代”。
《反像·系列》的语言创新也是独一无二的,其融合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勇气和技巧结合,画面举重若轻,化繁为简,体现了四两千斤的巧妙与神奇。在这里,许多看似不可能,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冲突对立的艺术元素打破了各自的壁垒,古代与当下,油彩与水墨,黑白与亮彩,抽象与具象,山水与人物,远澹与特写,淋漓与肌理,透明与厚重,虚空与写实,信手拈来,各就各位,驯服妥帖,浑然天成,可以使人目不暇接,惊愕不已,难以置信又觉得理应如此。
雁西:你的绘画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雁西: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你的绘画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彭烈洪: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独特艺术魅力,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我的绘画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国绘画的传统元素与油画艺术语言的结合,寻求它们之间的魅力联系。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站在中国层面,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吸收养分,并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其精髓与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走自己的绘画特色之路。
雁西:你绘画的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彭烈洪:目前我的绘画,除了风景写生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即特别注重审美意境的创造,大自然中捕捉创作题材和灵感,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构成、写意表达。还在其他创作上作了新的探索,《反像——严禁调头》《化装舞会》等,将青年男女形象置于汽车反光镜中,其构思与视觉群像富有新意。《加油02》表现绿茵场上女足球运动员围成圆圈合力加油的瞬间场面,造型和视觉效果均富有新的审美力量。当然在绘画题材的表达应该还需要放眼更宽,更广泛的、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当代意识的主题。
雁西:你怎样看待今天的绘画市场?你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怎样看?
彭烈洪:今天的绘画市场是冷静和理性的,这也是艺术商业化应该趋向良性发展的必要,更有利于促进艺术与市场的正常稳步成长。目前艺术市场应该是把目光放在真正研究或者潜心于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们上,他们才是将来健康的艺术市场下作品的主宰。
雁西: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所认为的重要性是如何把握的?
彭烈洪: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觉得从艺者除了自身的真诚艺术表达,更应该有艺术本真的担当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体现美,传达社会的状态,鼓舞人类文明的进步,警示丑恶的黑暗。
雁西: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彭烈洪:艺术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有其现实的批评性,无论美丑,它都是相对而言。我的自我批评恰恰表现在我的作品里,那些对比,那些矛盾,正体现了我矛盾的心理。
我和彭烈洪提出“新当代”这个概念,是想唤醒更多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空间,一起来思索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出路和通道。我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当代”时期,“新当代”揭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元,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当代”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于是由彭烈洪做策展人,我做学术主持的“新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览”今年在北京鹅和鸭农庄·国际乡村艺术馆举行。彭烈洪提出了“新”的两个层面:即“批判”与 “复兴”。新当代艺术批判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过热、过激和虚假、丑恶的艺术形式;复兴的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溯求。这也是新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所在。以往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看不上。“艺术”是什么?艺术品市场是艺术的土壤,这片土壤中成长了很多艺术家,但是不接地气。我同意彭烈洪的观点,我看重的是“新当代”艺术家反思之后的思想和理性,在前进中的探索性,艺术要进行革命,首先是艺术家要革自己的命,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的紧箍咒,体现民族、本土、自我的真实价值,新当代艺术家依然要保持文化个性和品格,艺术的出路在于“革命”和突破,新当代的可贵正是这一点。
彭烈洪是“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反像”系列作品就是“新当代”值得研究的作品,他提出“禁止调头”不仅仅是“反像”的一个主题,也是中国青年艺术家一种理念和信念的体现,是新当代艺术家开始崛起的标志,新当代艺术家在出发,在前进,在探路。禁止调头是新当代艺术群体的一句宣言,非常响亮。“新当代”的概念是当代之后,是在时间、观念、学术上的定义,很适时,很清晰。彭烈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前卫中增加了冷静,实验中减少了冲动,探索中减少了盲目,选择探索和革命,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在多重审视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他在现实中透视、反思、突围,再现了难以言喻的美,沉积之后,痛感之后,进入全新的意境。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代人的社会反思,是对时代记忆的回放和醒悟,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呐喊,就像强台风一样横扫了陈旧的固守。
彭烈洪其实是一位思想者,他用绘画语言阐述、总结和记录了时代之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他的思想,在反光镜上闪烁,并通过镜中的各种影像,无论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无论是动感的还是静止的,在反光镜上的凝固成为了永恒的定格。“反像”系列作品是对当代艺术的反光,也是对社会的反光,更是对情感的反光。也许在反光镜中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有突破光影的效果,他利用反光镜这个因素,精心地在镜面上布置最为深刻的怀念和忧伤,这种效果是惊人的,又是立体的。他完成的“反像”系列作品给我们一种奇异的视觉盛宴和青春的激情涌动,他这一阶段作品都与“新当代”有关,他在处理镜面关系与空间性质上特别讲究,显示了他对空间维度和秩序的探索。整体而言彭烈洪的表现图式时尚,先锋,前卫,有着动感的视觉效果,通过万物的形,展示新的审美意识,观念与形心达成默契,对当代城市生活零零总总进行批评和警示,体现了担当和使命。我知道他依旧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在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未来,我期待并祝福他。
雁西:你的绘画中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代替性吗?
彭烈洪:对当下社会的深度融入与广泛体验,繁荣的物质,无处安放的精神,喧嚣的都市,急速的城市化,膨胀的欲望,满足的困惑,求之不得的渴望与羡慕嫉妒恨,忙碌、运动、速度,城市的交错,中西的混战,传统与现代的拼杂同体,高雅与极俗,巨富与贫瘠,狂飙突进与前路茫然,一波未来得及反应,一波又已劈头而来,可以说,中国社会从未有如此丰富和混杂、差异、多样以及海纳百川般的当下,每个人都被裹挟在这种空前混合的各路潮涌中,随波翻搅得几乎窒息不能思考,来不及思考,却又在焦虑混乱中思考:这是什么时代?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还要什么?未来会怎样? 作品《反像·系列》显示了痛苦后的深度与有力:无论前窗有多少传统或西方的泥尘与雾障,也无阻行者拨开灰霾,把其间的斑驳与彩点化作背景——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怀着如镜中裸露人体一样向往净土的无邪之心,我们抛下所有束缚与牵绊,以赤裸之心“远去奔跑”,无顾无虑,尽情“舞蹈”。虽然路程会有“荒山”,有迷途,有“网阻”,但我们心有“转经轮”,终会“化蝶”,迎接五彩和阳光,“走向新时代”。
《反像·系列》的语言创新也是独一无二的,其融合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勇气和技巧结合,画面举重若轻,化繁为简,体现了四两千斤的巧妙与神奇。在这里,许多看似不可能,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冲突对立的艺术元素打破了各自的壁垒,古代与当下,油彩与水墨,黑白与亮彩,抽象与具象,山水与人物,远澹与特写,淋漓与肌理,透明与厚重,虚空与写实,信手拈来,各就各位,驯服妥帖,浑然天成,可以使人目不暇接,惊愕不已,难以置信又觉得理应如此。
雁西:你的绘画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雁西: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你的绘画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彭烈洪: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独特艺术魅力,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我的绘画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国绘画的传统元素与油画艺术语言的结合,寻求它们之间的魅力联系。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站在中国层面,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吸收养分,并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其精髓与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走自己的绘画特色之路。
雁西:你绘画的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彭烈洪:目前我的绘画,除了风景写生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即特别注重审美意境的创造,大自然中捕捉创作题材和灵感,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构成、写意表达。还在其他创作上作了新的探索,《反像——严禁调头》《化装舞会》等,将青年男女形象置于汽车反光镜中,其构思与视觉群像富有新意。《加油02》表现绿茵场上女足球运动员围成圆圈合力加油的瞬间场面,造型和视觉效果均富有新的审美力量。当然在绘画题材的表达应该还需要放眼更宽,更广泛的、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当代意识的主题。
雁西:你怎样看待今天的绘画市场?你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怎样看?
彭烈洪:今天的绘画市场是冷静和理性的,这也是艺术商业化应该趋向良性发展的必要,更有利于促进艺术与市场的正常稳步成长。目前艺术市场应该是把目光放在真正研究或者潜心于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们上,他们才是将来健康的艺术市场下作品的主宰。
雁西: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所认为的重要性是如何把握的?
彭烈洪: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觉得从艺者除了自身的真诚艺术表达,更应该有艺术本真的担当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体现美,传达社会的状态,鼓舞人类文明的进步,警示丑恶的黑暗。
雁西: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彭烈洪:艺术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有其现实的批评性,无论美丑,它都是相对而言。我的自我批评恰恰表现在我的作品里,那些对比,那些矛盾,正体现了我矛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