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兴“三农”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省农科院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玉米实地测产,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实测确认,单产达到1136.1公斤/亩,再创我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
  几年来,省农科院在省政府实施“吉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玉米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玉米高产、稳产,成为目前我省西部粮食增产的重大技术需求,对建设我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具有深远意义。
  玉米可降解地膜应运而生
  继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地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田污染的又一大公害。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省农科院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可降解地膜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致力于探索解决我省农用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
  针对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中遇到的污染难题,省农科院专家研制的玉米可控降解地膜,具有传统地膜不可比拟的优势。提出了“三效合一”的降解理念,整合光氧化、金属盐和生物降解功能,构建“三效合一”降解思路。可控降解地膜在铺设两个月以后,地膜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地膜降解到土壤中以后,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比普通地膜高出几倍。地膜被微生物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加,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同时,微生物活动使土壤中速效养分明显堤高,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
  对于农民关心的成本问题,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慧涛介绍,采用玉米可降解地膜每亩虽然多投入了71元,但是可增产玉米90公斤,农民可增收109元;同时使用可降解地膜价格虽然比普通地膜价格高15%左右,相当于每亩增加费用7.5元,但由于节省了普通地膜田间收拾残膜的费用每亩10元,总体算下来还是节约了成本。
  玉米可降解地膜的应用也给农民们带来了惊喜。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农民金英敏作为科技示范户,从2009年开始,在他家的旱田率先使用了玉米可降解地膜膜下滴灌技术。金英敏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心,地膜是否能降解,播种、出苗、产量会不会受影响,但从实践来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经过几年的田间试验,可降解地膜露土部分占80%以上,当年可全部降解;埋土部分不到20%,每年降解35%以上,3年即可完成自然降解。
   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吃饱喝足”
  我省西部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采用垄沟漫灌方式,灌溉用水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稳定与进一步提升。
  省农科院针对东北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49个点进行了调查,东北地区玉米一次性施肥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5%以上,极易造成生育后期脱肥,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减产率高达49%,同时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因此,迫切需要示范推广可彻底解除季节性干旱和中后期脱肥对产量影响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省西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
  省农科院示范推广的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膜下滴灌系统,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将肥料和灌溉水一起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玉米的根部土壤,供给玉米吸收。与传统的灌溉方式和施肥技术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节肥1/3以上,用水量却只有传统浇水方式的1/3~1/4,田间杂草少,能大量减少施肥和田间管理的人工数量,而且操作简单,一人能管几百亩。
  在金英敏的200亩示范高产田旁边,记者见到了为玉米田提供水肥的灌溉设备——机井房,与普通机井房不一样的是,这里还配有施肥系统和过滤系统,把肥料通过施肥系统和过滤系统溶解在灌溉水中,再通过膜下滴灌管道输送到田间玉米。金英敏介绍,玉米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生长状态下,所需要的肥料成分和浓度都不一样,省农科院专家将根据玉米在不同时段需水、需肥的特点对其进行量身“配方”,再将肥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玉米田中,实现按需浇水、按需施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让玉米‘吃饱喝足’,又能节水节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率。”刘慧涛说。
   大面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在研制适宜于我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的可控降解地膜的基础上,集成优化了玉米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了以“土壤培育、覆盖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管理、增密防倒、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体框架的超高产技术模式,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省农科院在全省示范推广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10万亩。在乾安、前郭、长岭、扶余、洮南、通榆等县(市)建立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区10处、面积1000亩,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910公斤,亩增产289公斤,示范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农民增收20%。
  金英敏说:“我切身感受到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种植好处,它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力、改善微生态环境、增加产量等特点和优势,粮食产量比传统耕种增长了一倍多,今年我家每公顷地打了1.5万公斤玉米,每公顷多收入一万五六千元。今后我会把自己的成功种植经验告诉乡亲邻里们,争取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周边,让乡亲们一起享受科技增产又增收的喜悦。”
  新技术推广亟待政策支持
  为了解决我省西部自然降水少、干旱严重的问题,国家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我省计划到“十二五”末,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达1000万亩。但目前,全面推行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仍任重道远。
  当前,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重大技术集成创新,对传统的水利技术、肥料技术、种植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应加快制定扶持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技术、推广等相关环节,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改革田间水利技术路线,完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要做好试验示范、技术集成和宣传培训,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革和收益。
  刘慧涛说,建议在我省半干旱区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力度,扩大覆盖面。同时,建议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由省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补贴农民购置玉米可降解地膜和滴灌专用肥的费用,并备足技术培训费用,为下一步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坚实基础,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深圳市现引入原产澳大利亚的花灌木共有4科9属19种,隶属于桃金娘科6种、山龙眼科11种、含羞草科1种、五加科1种。其中已见开花结果的有串钱柳Callistemon viminalis、红花银桦Grevillea banksii、多花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 ′Hannah Ray′、金蒲桃Xanthostemon chrysanthus、银叶金合欢A
期刊
摘要:本文记述了雷公山保护区生物物种新分布记录26种,隶属17科24属。新增1科1属,1 个新种,其中,四突坡天牛、中华棒角天牛、项山晦带方额天牛、肿柄锦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变种小紫果槭为贵州的新分布记录种,雷公山玉山竹为发现的新种。  关键词:生物物种;新记录;自然保护区;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Q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铁岭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以及500hpa高度场资料对2014年铁岭地区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及环流形势进行分析。2014年夏季铁岭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2.9℃,比常年偏高0.3℃,平均降水量为360.0毫米,比常年偏少近2成。夏季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前期偏多,后期异常偏少。500hpa环流形势表明:前期中高纬度以经向环流为
期刊
近几年,临江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特别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改变村容村貌为建设重点,着力扮靓美丽乡村。为了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作用,市政府将农村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积极整合涉农建设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锦上添花”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经过一年的建设,五个试点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可以和城镇社区相媲
期刊
过了腊八,天寒地冻,可在桦甸市常山镇商店里,电取暖器依然滞销。好在商家预测较准,没有大量进货,妨碍不大。  北方人生活,冬季取暖可是天大的事。  常山镇居民,包括各机关单位,几年来也一直在与严寒搏击。  常山镇区的供热管网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始供热能力2万平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供热增容到4万多平方米,锅炉吨位加大了,管网却没有改造,主管线径极小,管道老化腐蚀,跑冒滴漏,缺少阀门井,一处故
期刊
松粮集团带动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打造“查干湖”品牌,销售收入突破7000万元,一年翻了一番。去年冬天首次与京东集团合作,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查干湖鱼,目前已销售50万公斤。松原腰坨子白根萝卜、新安镇辣椒、长岭葵花子获得地理标识商标,二马泡米、北显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陶赖昭米、松田小禾米、缘农米、北显花生、吉川谷类、查干湖米、岭城明珠谷类、岭丰米、乾井源米、岭益米获评省著名商标,乾安县红辣椒通
期刊
“今年我们村玉米大丰收,家家粮仓里都堆得满满当当,这多亏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如今远程授课,讲课的都是农业专家,咱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科技种田知识,咋能不丰收呢?”近日,在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高古村,正在观看远程教育节目的村民陈俊泽说道。  如今,西安区农家书屋激发群众学习热情,远程教育扎实推进,农业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各地农业合作社建设风生水起,农业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百姓乐享农业技术带来的成果
期刊
12年前,他从国企下岗,在租来的厂房内艰难起步,做鹌鹑养殖。12年后,他拥有固定资产超千万,带动周边51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鹌鹑养殖专家、创业带富能手。他叫袁海斌,图们市富岩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日前,袁海斌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1998年,袁海斌进入辽源市的国企上班,心中充满了理想和干劲的他,一心投入工作。但没想到,仅仅两年就遭遇了企业倒闭,下岗失业。再就业,袁海斌没有盲目
期刊
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这是日前记者走进白山市江源区城墙街道七岔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村民们都说,村里能有这么大变化,都要归功于他们的村支书孙万禄。自2010年竞聘上岗以来,孙万禄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年人均收入由原来不到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600余元。  孙万禄是土生土长的七岔村村民。早在1993年以前,他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由于七岔村地处偏远,离江源主城
期刊
为了促进城乡结合一体化,资源互补携手发展,开创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让城市居民吃上绿色生态蔬菜,解决舌尖上的农副产品品质安全问题,从2012年开始,长春市兴邦观光生态种植合作社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市民代种、配送生态蔬菜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4年,合作社与40多户市民签订了代种、配送协议。合作社为每户市民提供100平方米生态菜地,生产春、夏、秋三季适应于当地气候种植的20多种生态蔬菜,保证不用化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