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点燃起他们创造的火花,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学讲读课文《愚公移山》时,学生会好奇地问,愚公带领全家人去移挡在自己屋前的两座大山,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方法——搬家呢?这时,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爱动脑筋,然后请同学们共同探讨原因,再予以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一开始教师采取的是批评的态度,批评学生上课打岔,那么以后学生就不爱提问题了,自然也不会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这样,创造性思维便受到抑制。
二、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七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暴雨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下暴雨时激烈的场面;有的学生写的是暴雨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暴雨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并且要经常设置一些富有创意、想象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训练学生。比如念一篇设置了悬念的小说开头部分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学生的答案越奇怪,越有想象力就越好。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有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 、解放思想,培养质疑习惯。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养成了善于发问质疑的习惯,那么就对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教学时教师应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即便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錯误解答也不要挖苦学生,应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精神,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2 、传授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实际和不着边际的滥问。以思想内容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去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如《伟人细胞》一课,就有同学提出极有思想价值的问题,“‘自领破书'这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会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赞成他的说法吗?我们如何安慰他……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不体现着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如学完《柳叶儿》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们去采摘柳叶,并开展炒菜做饭竞赛。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在欢乐的笑声里,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味到了本文中心,又锻炼了动手创造能力。也可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开展社会调查、自办图书角、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手工制作展、小发明展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学生多感观参与,充分体验创造性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充分展示他们创造性劳动成果,让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创造活动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另外教师也应不断为自身充电,强化身教魅力。身教重于言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使命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自身显示出了创新的魅力,就能够催化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点燃起他们创造的火花,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学讲读课文《愚公移山》时,学生会好奇地问,愚公带领全家人去移挡在自己屋前的两座大山,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方法——搬家呢?这时,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爱动脑筋,然后请同学们共同探讨原因,再予以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一开始教师采取的是批评的态度,批评学生上课打岔,那么以后学生就不爱提问题了,自然也不会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这样,创造性思维便受到抑制。
二、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七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暴雨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下暴雨时激烈的场面;有的学生写的是暴雨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暴雨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并且要经常设置一些富有创意、想象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训练学生。比如念一篇设置了悬念的小说开头部分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学生的答案越奇怪,越有想象力就越好。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有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 、解放思想,培养质疑习惯。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养成了善于发问质疑的习惯,那么就对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教学时教师应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即便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錯误解答也不要挖苦学生,应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精神,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2 、传授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实际和不着边际的滥问。以思想内容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去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如《伟人细胞》一课,就有同学提出极有思想价值的问题,“‘自领破书'这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会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赞成他的说法吗?我们如何安慰他……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不体现着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如学完《柳叶儿》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们去采摘柳叶,并开展炒菜做饭竞赛。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在欢乐的笑声里,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味到了本文中心,又锻炼了动手创造能力。也可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开展社会调查、自办图书角、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手工制作展、小发明展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学生多感观参与,充分体验创造性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充分展示他们创造性劳动成果,让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创造活动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另外教师也应不断为自身充电,强化身教魅力。身教重于言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使命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自身显示出了创新的魅力,就能够催化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