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关心的一个论题。
一、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手段单一,时间、空间过于限制。造成的恶果是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通过各种先进的电教仪器把教材中无声的变有声,无形的变有形,无色的变有色……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众多不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绿》这篇文章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正反映出这个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而这,单靠教师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领会得到的。可以借助多媒体,用投影放出景色迷人的梅雨瀑及梅雨潭作背景,用录音机配以《大地情深》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再由教师朗诵课文。如梦般的美景,似天边传来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不断地深化、充实。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之后,再深入来分析作品,带领学生进入梅雨潭那特殊的意境之中就不是难事了。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视、听互动,改善学生听课效果
若要学生上课集中精神,只有想办法紧紧吸引住学生。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看到教师的一些板书。当课堂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就能改变“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适当变学生的听觉为有效的视觉后,效果就大不一样。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影”和“像”,就让学生从实况中觉得如亲临其境一般,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又能提高可信度。例如,南海市经贸学校的郭锦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象征性散文写作指导时是这样做的:教学中郭老师要求学生以蜜蜂为例通过联想说出蜜蜂的象征意义(作联想练习)。因学生以前学过杨朔先生写的《荔枝蜜》,所以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几乎都能说出蜜蜂象征勤劳,象征劳动人民,象征忘我工作的人,但是要求学生再联想蜜蜂其它方面的特征,却没有一个学生联想得出。这时,郭老师看到学生确实没有办法了,就用录像出示一幅电脑动画——采蜜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蜜蜂的采蜜动态,联想出其它象征意义。画面一:一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在采蜜,一会儿在这朵花上采,一会儿又到另一朵花上采。画面二:蜜蜂酿到的蜜很多,但自己吃的很少。画面三:一只大蜜蜂在采蜜时,专拣鲜花的顶端地方来采。用电脑动画把这三个画面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学生立刻来了“精神”。课后有不少学生说,如果不是老师放出录像,他们真的不知道蜜蜂采蜜还有这么多“精彩”的行动。画面一出来学生的视觉受到刺激,思维也为之活跃,立刻有学生回答我们要为别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而要求社会给予自己的不要太多;又有学生回答要学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众说纷纭,联想万千。郭老师又抓住这一机会,分步出示名家的联想结果(用投影出示,画面左边是联想结果的文字,右边则是名家的头像,这样更利于学生通过人去想到句子的含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突破的关键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效果。知识的掌握除通过视觉器官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听觉器官来实现。而声音是单调还是多样,其听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学生肯听,爱听,专心听的,效果才佳。课堂教学中声音的传递道理也一样,如果只由教师呆板单一地讲,定会出现教者烦,学者厌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课堂的声音变单调为多样,集中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收到“耳到”之效。例如:在讲授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凭书本里的字句学生是很难体会词的宏大气魄和深远意境的。在讲授这首词之前,先播放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主唱的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长江画面,学生立刻受到感梁,情绪被调动起来。这也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法手段之力达到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难以真正体会出作品的情感。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或多媒体语文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
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论天说地、谈古道今、写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对此,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借助多媒体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多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
例如《听潮》,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课件设计时,“导入语”环节我们选用“月牙岛”及其海面为背景,配以“圣母颂”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再由教师娓娓朗诵着导入语:“每当我们漫步海堤或徜徉海滩时,你可曾从大海那喃喃细语中,从它那如痴如醉的倾吐或是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学习著名作家鲁彦所写的《听潮》一文,使我们领略了大海那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让我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流连忘返,一往情深。如梦的遐想,似天边传来的吟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教者、学者、听者那明净优美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不断深化、充实。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手段单一,时间、空间过于限制。造成的恶果是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通过各种先进的电教仪器把教材中无声的变有声,无形的变有形,无色的变有色……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众多不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绿》这篇文章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正反映出这个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而这,单靠教师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领会得到的。可以借助多媒体,用投影放出景色迷人的梅雨瀑及梅雨潭作背景,用录音机配以《大地情深》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再由教师朗诵课文。如梦般的美景,似天边传来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不断地深化、充实。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之后,再深入来分析作品,带领学生进入梅雨潭那特殊的意境之中就不是难事了。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视、听互动,改善学生听课效果
若要学生上课集中精神,只有想办法紧紧吸引住学生。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看到教师的一些板书。当课堂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就能改变“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适当变学生的听觉为有效的视觉后,效果就大不一样。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影”和“像”,就让学生从实况中觉得如亲临其境一般,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又能提高可信度。例如,南海市经贸学校的郭锦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象征性散文写作指导时是这样做的:教学中郭老师要求学生以蜜蜂为例通过联想说出蜜蜂的象征意义(作联想练习)。因学生以前学过杨朔先生写的《荔枝蜜》,所以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几乎都能说出蜜蜂象征勤劳,象征劳动人民,象征忘我工作的人,但是要求学生再联想蜜蜂其它方面的特征,却没有一个学生联想得出。这时,郭老师看到学生确实没有办法了,就用录像出示一幅电脑动画——采蜜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蜜蜂的采蜜动态,联想出其它象征意义。画面一:一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在采蜜,一会儿在这朵花上采,一会儿又到另一朵花上采。画面二:蜜蜂酿到的蜜很多,但自己吃的很少。画面三:一只大蜜蜂在采蜜时,专拣鲜花的顶端地方来采。用电脑动画把这三个画面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学生立刻来了“精神”。课后有不少学生说,如果不是老师放出录像,他们真的不知道蜜蜂采蜜还有这么多“精彩”的行动。画面一出来学生的视觉受到刺激,思维也为之活跃,立刻有学生回答我们要为别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而要求社会给予自己的不要太多;又有学生回答要学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众说纷纭,联想万千。郭老师又抓住这一机会,分步出示名家的联想结果(用投影出示,画面左边是联想结果的文字,右边则是名家的头像,这样更利于学生通过人去想到句子的含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突破的关键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效果。知识的掌握除通过视觉器官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听觉器官来实现。而声音是单调还是多样,其听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学生肯听,爱听,专心听的,效果才佳。课堂教学中声音的传递道理也一样,如果只由教师呆板单一地讲,定会出现教者烦,学者厌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课堂的声音变单调为多样,集中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收到“耳到”之效。例如:在讲授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凭书本里的字句学生是很难体会词的宏大气魄和深远意境的。在讲授这首词之前,先播放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主唱的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长江画面,学生立刻受到感梁,情绪被调动起来。这也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法手段之力达到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难以真正体会出作品的情感。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或多媒体语文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
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论天说地、谈古道今、写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对此,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借助多媒体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多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
例如《听潮》,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课件设计时,“导入语”环节我们选用“月牙岛”及其海面为背景,配以“圣母颂”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再由教师娓娓朗诵着导入语:“每当我们漫步海堤或徜徉海滩时,你可曾从大海那喃喃细语中,从它那如痴如醉的倾吐或是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学习著名作家鲁彦所写的《听潮》一文,使我们领略了大海那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让我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流连忘返,一往情深。如梦的遐想,似天边传来的吟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教者、学者、听者那明净优美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不断深化、充实。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