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情感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操、主动精神、智慧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儿童思维、想象和创造力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应积极实施人性化教育,呵护童心,充分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活动,润泽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笑……
一、呵护童心,善待错误,让语文课轻松起来
皮亚杰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作为心智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各种错误是必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并善待学生的错误,构建彼此依赖的基本关系,让学生可以安心轻松地学习。
1禁用批评,容许出错
教育要适应当代人性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师生观,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个性修养,真正做到尊重和爱护学生,禁用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惩罚性批评。如“这么简单的词语都记不住,再给我抄10遍!”“你今晚不把课文背出,明天就不用来上课了!”这种只顾发泄教师情绪,不顾犯错误学生感受的破坏性批评,只会挫伤学生的进取心和引起学生学习的焦虑。教师要创设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首先必须打消学生害怕犯错误的情绪,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是你出错的地方。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句名言:“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这至少说明这些学生动脑子了,敢发言了。况且,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往往很快就出来了。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呢!”于老师不光这样说,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实践了这句话,难怪孩子们总喜欢听他的课。
2教态得体,语言诙谐
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出错或偏离后,特别是听到同学的哄笑时,往往会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真诚的微笑,机智的化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一次借班上《春天的雨点》一课。质疑问难时一学生问“嘴唇”是什么意思?顿时全班同学一片哗然,起初笔者也有些惊愕,但眼看学生陷入窘境,马上反应,走上前去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嘴唇’是什么呢?提这个问题有些不好意思了吧?这不,你都用舌头舔你的‘嘴唇’了!”正是这善意的评价,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使他释然地安坐了下来,继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有位老师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审题不仔细而发生错误的现象,常爱诙谐地说:“同学们,你们每次作业,老师就好像在钓鱼,总能钓到几条粗心的大鱼。不知今天有没有这样的幸运?”这样善意的提醒往往会引起学生会心一笑,做题就会更认真了。
二、呵護童心,善待差异,让语文课活跃起来
学生个体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兴趣、个性和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具体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
1尊重学情,质疑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去读读、想想、画画、说说、写写,让所有的学生都充分活动起来。其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读要以自由读为主,让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理解去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路,就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探究活动。笔者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中教学《三个儿子》一课。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后,便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孩子问“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有孩子问“第一个孩子力气很大,他为什么不去帮妈妈提水呢?”老师就围绕这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三位妈妈的话和三个儿子的表现,从而使孩子们领会“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以及“父母的正确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等深刻意蕴。此课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给听课的家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课后孩子们纷纷主动为自己父母倒水的场景也令人动容。
2弹性作业,差异评价
一个“以生为本”的教案应该照顾学生的差异,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弹性设计教学和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在合适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练习作业等。如教学《活化石》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后,老师鼓励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活化石”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说说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教学后,老师又设计这样一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学生选择:1摘录并背诵课文中最喜欢三个句子;2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活化石”设计一份档案;3上宽带网,查寻其他“活化石”的资料图片。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差异性评价方法,注重每个孩子的全面考察,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励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有些孩子朗读特别投入激情,晨诵的时候就请他们当小主持,某次孩子写字有了进步,就在投影仪上展示让他说说为什么这几个字写得特别漂亮。这样的展示机会,定会成为他们不断追求新的成功的起点。
三、呵护童心,善待好动,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敢想敢说、好动爱玩是孩子们的本能倾向。呵护童心,善待学生的好说爱动,课堂教学应多一点自由随意,少一些清规戒律,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学习语文。
1巧用插嘴,放而不纵
在课堂上,爱插嘴的往往是那些比较活泼顽皮的学生,这些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率真,敢想敢说,无所顾忌。对这些学生的“插嘴”,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排斥,而应摘下传统的有色眼镜,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教师只要在学生“插嘴”时正确引导,做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就既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优化,又能促进学生的有意学习。笔者教学《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课时,正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班内最调皮的一位男生愤愤不平地“插嘴”了:“课文中这位妇女部长太不近人情了,竟然丢下这些儿童团员,管自己走了!”听他这么一说,有好多同学都表示了同感。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插嘴,备课时,笔者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但这确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笔者决定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围绕下面问题展开了讨论:1课文写“红军大部队开走了”,这里为什么不用“出发”,而用“开走”呢?(一学生曾在自学时提出质疑)想一想,红军大部队可能因为什么要“开走”?2从儿童团员们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困苦终于赶上大部队这一事实中,你读懂了什么?此时的课堂,学生兴致很高,思维活跃,片刻沉思后,都纷纷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一切正是由学生的“插嘴”触发的。
2善用好动,活而不乱
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等都曾经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就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满堂问答、满堂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教学。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例如《活化石》一课的教学,可让学生当一回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各种“活化石”的知识,从而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教学《酸的和甜的》之后,可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从中体验文中各种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对类似的语文学习活动肯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起来。在这种生趣盎然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发展能力,同时也能从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润泽的语文课堂”孕育着灵动生命的成长。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直率认真、活泼好动以及他们所犯的许多美丽的“错误”,正是人类创新的基石。呵护童心,善待孩子,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一、呵护童心,善待错误,让语文课轻松起来
皮亚杰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作为心智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各种错误是必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并善待学生的错误,构建彼此依赖的基本关系,让学生可以安心轻松地学习。
1禁用批评,容许出错
教育要适应当代人性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师生观,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个性修养,真正做到尊重和爱护学生,禁用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惩罚性批评。如“这么简单的词语都记不住,再给我抄10遍!”“你今晚不把课文背出,明天就不用来上课了!”这种只顾发泄教师情绪,不顾犯错误学生感受的破坏性批评,只会挫伤学生的进取心和引起学生学习的焦虑。教师要创设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首先必须打消学生害怕犯错误的情绪,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是你出错的地方。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句名言:“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这至少说明这些学生动脑子了,敢发言了。况且,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往往很快就出来了。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呢!”于老师不光这样说,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实践了这句话,难怪孩子们总喜欢听他的课。
2教态得体,语言诙谐
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出错或偏离后,特别是听到同学的哄笑时,往往会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真诚的微笑,机智的化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一次借班上《春天的雨点》一课。质疑问难时一学生问“嘴唇”是什么意思?顿时全班同学一片哗然,起初笔者也有些惊愕,但眼看学生陷入窘境,马上反应,走上前去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嘴唇’是什么呢?提这个问题有些不好意思了吧?这不,你都用舌头舔你的‘嘴唇’了!”正是这善意的评价,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使他释然地安坐了下来,继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有位老师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审题不仔细而发生错误的现象,常爱诙谐地说:“同学们,你们每次作业,老师就好像在钓鱼,总能钓到几条粗心的大鱼。不知今天有没有这样的幸运?”这样善意的提醒往往会引起学生会心一笑,做题就会更认真了。
二、呵護童心,善待差异,让语文课活跃起来
学生个体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兴趣、个性和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具体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
1尊重学情,质疑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去读读、想想、画画、说说、写写,让所有的学生都充分活动起来。其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读要以自由读为主,让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理解去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路,就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探究活动。笔者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中教学《三个儿子》一课。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后,便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孩子问“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有孩子问“第一个孩子力气很大,他为什么不去帮妈妈提水呢?”老师就围绕这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三位妈妈的话和三个儿子的表现,从而使孩子们领会“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以及“父母的正确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等深刻意蕴。此课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给听课的家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课后孩子们纷纷主动为自己父母倒水的场景也令人动容。
2弹性作业,差异评价
一个“以生为本”的教案应该照顾学生的差异,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弹性设计教学和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在合适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练习作业等。如教学《活化石》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后,老师鼓励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活化石”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说说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教学后,老师又设计这样一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学生选择:1摘录并背诵课文中最喜欢三个句子;2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活化石”设计一份档案;3上宽带网,查寻其他“活化石”的资料图片。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差异性评价方法,注重每个孩子的全面考察,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励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有些孩子朗读特别投入激情,晨诵的时候就请他们当小主持,某次孩子写字有了进步,就在投影仪上展示让他说说为什么这几个字写得特别漂亮。这样的展示机会,定会成为他们不断追求新的成功的起点。
三、呵护童心,善待好动,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敢想敢说、好动爱玩是孩子们的本能倾向。呵护童心,善待学生的好说爱动,课堂教学应多一点自由随意,少一些清规戒律,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学习语文。
1巧用插嘴,放而不纵
在课堂上,爱插嘴的往往是那些比较活泼顽皮的学生,这些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率真,敢想敢说,无所顾忌。对这些学生的“插嘴”,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排斥,而应摘下传统的有色眼镜,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教师只要在学生“插嘴”时正确引导,做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就既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优化,又能促进学生的有意学习。笔者教学《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课时,正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班内最调皮的一位男生愤愤不平地“插嘴”了:“课文中这位妇女部长太不近人情了,竟然丢下这些儿童团员,管自己走了!”听他这么一说,有好多同学都表示了同感。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插嘴,备课时,笔者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但这确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笔者决定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围绕下面问题展开了讨论:1课文写“红军大部队开走了”,这里为什么不用“出发”,而用“开走”呢?(一学生曾在自学时提出质疑)想一想,红军大部队可能因为什么要“开走”?2从儿童团员们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困苦终于赶上大部队这一事实中,你读懂了什么?此时的课堂,学生兴致很高,思维活跃,片刻沉思后,都纷纷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一切正是由学生的“插嘴”触发的。
2善用好动,活而不乱
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等都曾经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就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满堂问答、满堂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教学。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例如《活化石》一课的教学,可让学生当一回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各种“活化石”的知识,从而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教学《酸的和甜的》之后,可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从中体验文中各种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对类似的语文学习活动肯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起来。在这种生趣盎然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发展能力,同时也能从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润泽的语文课堂”孕育着灵动生命的成长。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直率认真、活泼好动以及他们所犯的许多美丽的“错误”,正是人类创新的基石。呵护童心,善待孩子,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