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强化统编教科书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的方式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max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统编教科书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基本特征,积极探寻插图教学在“教”与“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推进插图教学运用的若干措施予以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统编教科书;低年级;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插图运用
  一、 引言
  课文的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主导地位,信息量大、阐述内容丰富,而课文中所配的插图形式多样,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徐得全对插图的使用做了调查并给出了应用的建议,何致文研究了教材中图文关系的科学性,吕桂玲研究了二年级上册课本插图的教学方法,林斯雅给出了插图的应用策略。虽然现有的这些研究已经为插图的教学应用提供了借鉴,但是笔者认为插图作为教学素材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其在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方面仍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有效解决插图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统编教科书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基本特征,积极探寻插图教学在“教”与“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其成因,进而对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推进插图教学的若干措施予以归纳和总结。
  二、 统编教科书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基本特征
  统编教科书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采用了为数众多、精美生动的插图,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元素的基础上,刻画了生动的人物、景物,深受学生喜爱。在教材的具体排版中,插图往往位于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内涵密切相关的课文文字周边,可以作为课文文本的一种重要辅助理解性资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一种更加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师如能将插图视为一种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树立起图文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合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插图来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一)低年级课文插图较多,课文与插图联系紧密
  在各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插图所占比重相对而言是最大的。在插图分布方面,除了每篇课文均配有插图外,连课后练习题等处也安排了不少插图。在内容方面,插图多为课文文字的背景图,文字浮于插图上方,表明插图对应的是全篇课文的主旨;部分插图位于文字旁边,表明该插图反映出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知识点。在插图数目方面,以一年级课本为例,拼音模块的插图每页少则2幅,多则9幅,识字模块的插图则多在3~5幅之间。
  这样的插图编排是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的。小学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较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偏重直观感受。随处可见、数量较多的插图能够引起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观察插图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初步理解这篇课文所希望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课文有12个自然段,文字多内容丰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困难。课文插图画出了鼹鼠先生拜访松鼠太太的路径及沿途所见的动物和风景,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而且这些图片也起到了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故事发展脉络的作用。应该说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设计、编写和排版,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插图富有童趣、贴近生活,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为低年龄段儿童,他们的识字刚刚起步,认知能力也有待提高,对抽象概念的把握尚需要一定时间。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安排插图,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能够感触到的生活场景出发,在保证插图严谨性的同时,增添插图的趣味性、艺术性,充满童心童趣的插图能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将学生的感受和书本世界联结起来。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小书包》课文中,插图反映的是橡皮、尺子、笔袋、作业本等从书包中飞出来的场景,这些都是学生日常需要使用到的物品。课后配的两幅哥哥姐姐整理文具、书包的插图,更是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都远超出了课本文字内容的讲述所能给予孩子的直观感受。富有童趣的插图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小学生非常期待后续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教师导入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三)插图结合传统文化,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
  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内容多元的插图,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例如,一年级上册《江南》以水墨勾勒出一幅荷塘鱼戏图,描绘出了小鱼在莲花和荷叶中自由穿梭的景象,让学生学会发现自然之美,热爱自然。本课插图还兼顾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采用中国独特的水墨画技法进行绘制,色彩明亮、生动形象,不仅符合中國人的视觉审美,并且可以和文本意境相契合,使学生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在默化潜移中接受中国审美艺术的陶冶。同类型的课文插图还有很多,如《天地人》《江雪》《梅花》等。课文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呼应,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因此,教师需要打破“插图只是文本陪衬”的旧有观念,发掘课文插图独特价值。教材中插图所展现出的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传统风俗、难忘的历史瞬间和感人的英雄人物事件等,在提升学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三、 统编教科书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使用情况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普遍有着浓厚兴趣,但对插图的感受仅停留于“有趣”“好看”层面。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图意识淡薄,未形成识“图”读“文”的阅读习惯;在课堂学习时,学生看图盲目无序,也有的学生难以正确认知插图要表达的内容,认为教材插图与课文主旨思想不相符;在课后复习时,学生往往更关注课文中教授的知识点,完全忽视插图,缺乏全面、系统性的复习。究其原因,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读图能力不足,进而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面。
  从教师使用课文插图的现状来分析,大多数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插图,但重视程度不高,插图用法单一,运用插图的时间在课堂占比较小,多“一扫而过”,课文插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多表现为:教师常常只讲文不说图,往往直接进入课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插图的教学作用;在写话训练时,由于前期对插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多停留表层,使得学生看图写话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导致插图对于学生观察学习、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总而言之,小学生对教材插图兴趣未能得到充分激发,读图识图教学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四、 有效发挥教材插图教学作用的方式探讨
  (一)联系插图,加深学生认知和理解,提高拼音和生字的识记效率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认知事物的最有效手段。而观察插图是学生理解语言和学习文字最为直观的途径和最有效的工具。
  如在学习汉字方面,插图是以图片形式,直观体现汉字的意思,做到字形、字义相互对应,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音形义,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对于教师来说,在识字课上应该使用各种方法来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开展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再将插图与汉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插图所展示事物与汉字相似之处,了解象形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让学生可以触类旁通,更快地学习掌握新字。此外,插图还能将生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上,又能活学活用汉字。如在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机》教学中,学生在之前学习运用插图的基础上,就能自己根据本课所展示插图,通过自主学习,明白“贝”字的演变过程。
  相对于汉字,拼音的学习更加抽象、单调和枯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插图,降低拼音教学的难度,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拼音。比如,区分b、d两个声母历来都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将两幅课文插图进行对比,b对应的是收音机,天线和机身的样子像b,听广播的发音像b。d对应的图片是大鼓和鼓槌,敲击的声音就像d。观察插图的做法比单纯让孩子区分左右半圆来的更直观,效果也更好。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深化文本理解
  插图是文本的形象再现。由于小学生受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局限,其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插图从可读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直观性等方面增强了学生对教材文字内容的理解,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难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味情感。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中,学生通过观察千人糕的制作流程图,再结合文本就能很快把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弄明白,学生不仅能直观体会到千人糕制作需要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也会由此学会爱物惜物。
  插图在编辑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认真观察进行细细体会,并在插图与文本的相互对照中,不断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在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中,教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对比观察图1中果实累累的葫芦和图2中叶黄果落的葫芦,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深入思考这种变化的原因,学生便能领会课文的内涵。在图文配合的模式下,学生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可以通过插图得到提升;学生对插图的观察欣赏,又能通过文字得到提升,进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活用插图,构建语用素材,促进学生思维和观察能力发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很容易忽视一些信息,进而导致获得的信息不够完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观察领会,进而结合文本内容,提示学生应当如何观察教材插图、如何领会插图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看图、观图、读图能力,从而为小学课程大纲重点强调的看图写话技能培养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中小蝌蚪尾巴长度变化,然后要求他们根据插图,讲讲小蝌蚪尾巴如何发生变化,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文本内容,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对照插图提取关键信息,进一步归纳需要表达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分析能力的养成。
  教材中的插图因为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产生语文实践的愿望。在观察插图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看、所想、所思,这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更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如在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课文描写葡萄的句子,学会用“有”的句式和四字词语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利用课文的第二张插图,让学生看插图描述乡亲们热情好客、宴请宾客的场景。孩子通过观察,用句式表达出了图中水果、衣服、宾客等,既紧扣课文内容,又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学时,由于文本中提到的蜘蛛的客人较为特别,这使得蜘蛛感到很为难,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很难,此时,就可以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来解决蜘蛛和学生心中的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插图让学生“扮演”蜘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它会遇到什么特殊的客人?”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蜘蛛遇到了鲸鱼来买帽子。”有的学生说:“蜘蛛遇到了大象来买裤子。”插图能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欲望,增强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五、 结语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插图教学,积极构建适合教学实际的插图教学框架,创设教学场景,积极引导学生培养看图、识图、读图能力,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插图的教学功效,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得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使用的调查与建议[J].语言文字研究,2020(2):88-89.
  [2]林斯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征及应用策略[J].语文课堂,2020(12):35.
  [3]吕桂玲.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本插图的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2):85.
  [4]何致文.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9):67-71.
  作者简介:连霄欣,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施程小学。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读者们,大家好哇!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聪明智慧、大方可爱的谷里君,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啦!非常开心可以见到小朋友积极认真地学习,这个假期,你们一定收获很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黄若怡和何子昂小朋友的两篇佳作。  从前,在一个农场,有一头驴子,特别倔。在农场里,它没有一刻消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惜就是不愿意干活儿。农场主白花了那么多钱来养活它。  有一回,它捡到了一只鞋子,却不知道是何物,
期刊
作者:李志伟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书籍推荐:  《懒蛋博士》是童话大王李志伟老师的作品,在这本书里,你将见识“月亮上装的探照灯” “家用海水淡化器”,比飞机还快的“炮弹腿”,轻松掌握外语的“外语药”,保持幸福体验的“碎梦机”,永葆青春的“美容熨斗”……领略千奇百怪的独特发明。这些发明都针对生活中的一个个麻烦产生,读着非常有趣。本书适合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阅读,还等什么?赶紧去读一读吧!
期刊
周末的夜晚,我们一家人一起看电视,忽然看到有一档词语接龙的节目,我和爸爸妈妈心有灵犀,爸爸关掉电视,我们三口人自己玩了起来。  妈妈先来,她随口说出“杯子”。老妈果然“老奸巨猾”呀!出这么难的词,我低下头,苦思冥想,口中一直重復着“子”字,脸涨得通红。忽然,我灵机一动,大声地报出:“子儿”!妈妈一听,傻眼了,从刚才的得意扬扬到现在的呆若木鸡。但她很快又镇定下来,说了一个词:“儿子!”我一听,急忙说
期刊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懵懂年少时,不懂愁滋味,一个个美丽的夏天,让童年像一首歌,舒缓又悠扬。  儿时的暑假里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恣意玩耍,那种解放的感觉让自己没有了睡懒觉的心情,每天都起得很早,五六点钟就跟随奶奶奔向公园的情形一直历历在目。就连当时拂过脸庞的清凉的风都还一直记得,那是一种像吃了润喉糖的感覺,舒服极了。每天早早地来到公园,
期刊
在太阳高照的一天,我坐上了去姨妈家的公交车,在车上我遇到了一位口是心非的人。她是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儿,她不停地教孩子背诗。看见那么小的孩子都会背诗,车上的乘客不住地向小男孩儿投去赞许的目光。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儿把手里的面包紧紧捏了一下,面包屑掉在了小男孩儿身上。中年妇女见了,便说:“不想吃,就扔掉。看看你又把衣服弄这么脏!”说着便把面包从孩子手里夺过来扔进了垃圾桶,然后接着让小男孩儿
期刊
跟馬有关、跟虎有关的词语,马虎绝对数第一。两个表示动物的名词凑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形容词,汉语的神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何况,还有一个成语叫马马虎虎。马虎是怎么来的呢?  说法一:宋朝有一画家一次刚画了个虎头,有人来请画马,他便顺手又画了个马身。来人问这是什么,他答道:“马马虎虎。”人家自然不要,他就把画挂在家里,大儿子来问,他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说是马。大儿子去打猎,错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小儿子
期刊
1.用动物名称填成语。   争 斗 歌 舞  杯弓 影 声名 起   死 悲 为奸   丝 迹 不宁  2.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狮 犬 猿 狼   虎 鸡 龙   3.你能写出下面十个所以“然”吗?  (1)( )然而止 (2)( )然不
期刊
一天,父亲带我去钓鱼。  我們一起坐船来到了河中央。父亲装好钓鱼竿,挂上鱼饵,握住竿柄,又用手指钩上鱼线,稳稳地往河里一抛,浮标就慢慢地从水上升了起来。  一切显得十分宁静,只有几只调皮的蜻蜓偶尔飞到浮标上嬉戏。突然,我看见浮标下沉了几下,蜻蜓受到惊吓飞走了。父亲连忙把鱼钩往上拉,在阳光的照耀下,鱼钩上一条鱼的鳞反射出刺眼的光。父亲把它从鱼钩上取下,扔进桶里。  看着鱼儿奄奄一息地在桶里动弹,我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