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了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类型、分布及主要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田;分布;状况;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阳安乡位于平乐县的南部,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积的76.5.7%;全乡土地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是平乐县一个以双季稻为主的主要产粮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田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全乡中低产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积的69%。[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粮食生产的发展。
1 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类,以盐碱耕地型和渍潜稻田型为主,两种类型面积共357.6 hm2,占全乡水田面积的36.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53.1%[1]。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面积222.1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阳安、双合、雷锋等村,该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来或长期引用含钙质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碱状态。主要特点是: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土壤胶体沉淀快,土壤结构受破坏,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韧,耕性较差、耕层变浅,偏碱性还易引起氮肥中的铵态氮挥发损失,并易形成磷酸钙盐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渍潜稻田型
渍潜稻田型面积135.5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锋、古端等村。主要类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烂湴田等潜育性土壤。主要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铁锰物质被还原,产生灰蓝色或青灰色潜育层,亚铁含量过高,对水稻正常生长有不良的影响,其生产性能较差。禾苗易座蔸[2]。潜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冲田、洞田以及石灰岩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统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难。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积105.4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东等村。主要特点是:沉浆板结、结构不良,耕性差,耕层浅薄、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产。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积85.5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阳安、双合等村。土壤主要特点是耕层浅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较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养分偏低,有效钾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较瘠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盐碱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术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碱稻田,应停止施用石灰,减轻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引用水库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统,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推广稻草还田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过磷酸钙,钾肥中的氯化钾。
2.1.5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化肥采用沟施、条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2.1实施开沟治水工程,开沟排水治潜,完善排灌系统设施。对山冲冷烂低田,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
2.2.2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稻田要冬翻晒田。
2.2.3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学用水管水技术进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减少洪灾发生。
2.3.2逐步实施客土进田。
2.3.3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
2.3.4改进施肥技术,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4.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3]。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
2.4.2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
2.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4.4逐步加深耕作层,深耕要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而对于犁底层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砾层则采用增加客土的办法来加厚耕作层。
参考文献
[1] 平乐县农业局.平乐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2011.11.
[2] 平乐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平乐土壤.1986.10.
[3]何军月.广西防城区中低产田分布状况及改良措施[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78-79.
作者簡介:黄连德(1967-),男,广西平乐县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中低产田;分布;状况;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阳安乡位于平乐县的南部,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积的76.5.7%;全乡土地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是平乐县一个以双季稻为主的主要产粮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田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全乡中低产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积的69%。[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粮食生产的发展。
1 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类,以盐碱耕地型和渍潜稻田型为主,两种类型面积共357.6 hm2,占全乡水田面积的36.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53.1%[1]。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面积222.1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阳安、双合、雷锋等村,该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来或长期引用含钙质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碱状态。主要特点是: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土壤胶体沉淀快,土壤结构受破坏,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韧,耕性较差、耕层变浅,偏碱性还易引起氮肥中的铵态氮挥发损失,并易形成磷酸钙盐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渍潜稻田型
渍潜稻田型面积135.5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锋、古端等村。主要类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烂湴田等潜育性土壤。主要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铁锰物质被还原,产生灰蓝色或青灰色潜育层,亚铁含量过高,对水稻正常生长有不良的影响,其生产性能较差。禾苗易座蔸[2]。潜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冲田、洞田以及石灰岩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统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难。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积105.4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东等村。主要特点是:沉浆板结、结构不良,耕性差,耕层浅薄、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产。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积85.5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阳安、双合等村。土壤主要特点是耕层浅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较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养分偏低,有效钾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较瘠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盐碱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术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碱稻田,应停止施用石灰,减轻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引用水库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统,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推广稻草还田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过磷酸钙,钾肥中的氯化钾。
2.1.5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化肥采用沟施、条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2.1实施开沟治水工程,开沟排水治潜,完善排灌系统设施。对山冲冷烂低田,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
2.2.2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稻田要冬翻晒田。
2.2.3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学用水管水技术进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减少洪灾发生。
2.3.2逐步实施客土进田。
2.3.3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
2.3.4改进施肥技术,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4.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3]。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
2.4.2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
2.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4.4逐步加深耕作层,深耕要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而对于犁底层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砾层则采用增加客土的办法来加厚耕作层。
参考文献
[1] 平乐县农业局.平乐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2011.11.
[2] 平乐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平乐土壤.1986.10.
[3]何军月.广西防城区中低产田分布状况及改良措施[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78-79.
作者簡介:黄连德(1967-),男,广西平乐县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