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批改高中学生的记叙文,虽不乏有见到佳作时的喜悦,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大多数学生写的记叙文不尽如人意:立意不深,思路不清,空洞无物,表达方式单一,其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训练方法不当,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教师过分从数量上强调“多写”,对每一次作文的质量不够重视,会导致学生写得越多,越没有成就感。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十篇记叙文,不如改好一篇记叙文,“这一篇”改好了,学生从中得到了写作的启发,为写好“下一篇”文章打下基础。“这一篇”改好的过程,即升格过程。由写好“这一篇”到写好“下一篇”的过程,也是升格的过程。
高中记叙文升格,就是在教师的激励、引领下,学生根据记叙文写作标准,对所写记叙文中的不足加以修正、打磨,从而使所写文章达标。其内涵包括: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的升格。由此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得以提高。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要求:“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那么如何升格,才能让学生写的记叙文达标呢?
一、系列训练,立意升格
研究学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基础来构建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写记叙文立意不深刻,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在“认知——实践”的反复中,认知水平才能提高。桑代克的“试误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学生记叙文升格的过程,就是寻找“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进而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几句话意思是,常担心文章构思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担心写出的文章与构思之意还有距离。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发,写好文章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物”到“意”的转变,即从客观的事物、生活到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的转变。二是由“意”到“文”的转变,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到文字表达的转变。这就告诉我们,记叙文升格就是由“生活”到“立意”到“文字表达”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跨越,都能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
因此,记叙文立意升格可借助作文系列训练,从写好简单的记叙文过渡到写好复杂的记叙文,从而达到目的。简单记叙文,即写好一个人的一件事,表达一种情感。写好一个人,可以通过具体的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件事,能清楚地体现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写出事情的波澜,写出事件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江苏一名考生在《人与路》中,记叙了爸爸为女儿扎辫子的事情,以及“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离开了我们,于是父亲便挑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责任。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做早饭。我端个凳子,坐在院里让父亲为我扎辫子。父亲的手又大又糙,扎的辫子让我没少被伙伴笑话。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说:“爸,扎辫子太麻烦了,还是短发省事。”父亲从我眼中读出异样,顿了半晌,说:“没事,爸会为你扎好辫子的。”
谁知有一次,我发现父亲正聚精会神地用玉米须练习扎辫子。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我悄悄走开,没敢打扰父亲。后来在镜中看到我的辫子,我就笃信,这是世上最好看的辫子。
这几段文字,一人一事一情,写得相当成功,堪称典范。
复杂记叙文,围绕一个中心,刻画多个人物,记叙多个事件,在中心的统领下,理清人与人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剪裁,详略得当地排列,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学生写《今又春节》,围绕这个与以往的不同春节这一主题,写了以下几件事:一是自己对春节到来的淡漠,内心与节日气氛的不协调;二是叙写父亲为我买红枣,母亲为全家忙碌;三是一家人围坐桌边吃团圆饭的情景。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冷漠淡去,感动涌上心头,自己已伴着这个春节成长了,懂得了过春节的真正快乐在于一家人的和谐、美满,在于所有人都快乐。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细节刻画细腻而不生硬,读来很有感染力。
总之,从写好“这一篇”开始,记叙文系列训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作文立意随之也就深刻了。
二、师生点拨,思路升格
学生写的记叙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
朱自清先生说:“我以为改虽不改,看仍要看,看后用眉批与符号指出应行改正之处,令学生修正,或相互订正。此项修正或订正,每次以一小时为限,于教室中行之;由教师随时指导,却不必再交卷。眉批择有关于思想、论理、结构者,指出毛病;而句的不妥与不顺,字的失宜与误写,具有符号指明。眉批宜少,少则易使作者注意,且易着手改正。”(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批阅作文,发现问题要准确,多个问题要分出层次,教师面批重在点拨,学生要具体修改。如学生写《主动》,记叙了父女俩之间的故事。叙述中的角度,一时是父亲,一时是女儿,思路混乱,经过点拨、调整,思路是这样的:父亲脾气很坏,对女儿恨铁不成钢,质问女儿为什么总也考不到90分。从此父女俩冷战,然而,女儿中考失败后接到父亲的电话,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及父亲内心都有对彼此深深的爱。由此也总结出记人叙事类记叙文的基本思路:概括人物特点,或描写特写镜头,或者思考设问或抒发感情(设置悬念)——从不同角度叙述事件或生活片断——点明主旨,或者加上特写情景(照应开篇,留下意味)。这样,学生调整作文思路,就有据可依。
调整记叙文思路,还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点拨。学生读,教师听;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针对问题点拨。朱自清先生说:“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毛病是思路不清。所以要改进作文,可以从练习演说下手。但是语脉有时会混入文脉,像上面一段说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改进作文,最好先读给人听,再请他看,请他改,并指出听时和看时觉得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件事得有负责的而且细心的教师才成。”(朱自清《写作杂谈》)这段话,讲的重点就是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师生、生生合作,通过读、听,理顺文章思路。 三、寻“寄托物”,内容升格
学生写的记叙文,突出的问题是空洞无物。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诗歌中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写法,在记叙文中用“寄托物”来抒发情感。这个“寄托物”是景、物、人、诗句等,经过学生独特的情感活动,通过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景、物: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燕子,温情、惜春、思念;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亲人的团圆、分离;雪,纯洁、高尚或环境的恶劣等。
有了“寄托物”,学生写记叙文就有话可说,有真情可抒。如,一位学生在《慢》中,以“二胡”为“寄托物”,抒写人生感悟:
人珍藏记忆,如松鼠藏栗,植物埋下宿根。在那个深秋落雨的河塘边,那时老校长为失落的我拉了一首二胡曲。我安静地坐在旁边。乐曲随风而起,初听如曙色萌动,似蓓蕾初绽,缓和悠扬。又像土壤中的芽,欲破还羞,我想它一定是在悄然地酝酿吧。乐曲声变得低沉浅吟起来,充满了忧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我想,这是人生的低潮吗?一个遐想,又是一个变奏……下落的叶子托起这二胡声,在天地间回旋,直达我心。
显然,记叙文中运用好“寄托物”,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真实细腻,使干草一样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熠熠生辉。但要注意,对“寄托物”要典型化,写景写物注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人,把几个人的事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或把几种不同情境的感受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具体更鲜明;或通过情境的转换,使事件得到推进,人物性格得以发展完善。推而广之,写事,可把几件事或还没有完成的事进行合理而又有价值的联想,使事件更生动、更感人。对于“诗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化用”。总而言之,这些做法要根据主题而确定。
四、综合运用,表达升格
记叙文运用到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学生明显的问题是不会记叙,不会综合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清楚地合理地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做呢?首先,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一般以“我”为叙述角度较容易,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事情的发展,突出事情的真实感,也便于抒情。如学生的《温情迎新春》,以“我”为叙述角度,叙述四件事:压岁钱与弟抢,贴对联与父犟,看家人打麻将,喜看烟花绽放。充分展现了充满温情的快乐春节的生活场景。从而表现了“相信每个人都是心存美好的念想”的主题。其次,“一波三折”写好事件的过程。“一波三折”就是是指一个故事有三个转折的情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玄德三顾茅庐”等。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事件的过程分阶段写,容易写清楚,同时也能收到生动曲折的效果。当然,整个事件的过程以及每个阶段,都要注意记叙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叉,人的认识及情感发展顺序。注意事件的起因,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变化与人物言行变化等都要写清楚。所以学生把记叙的事件写好,就是“立意——表达”的升格。
学生把记叙的事件写好,是对生活等外在的现象把握,那么对事件的感悟,抒情议论,就是对生活理性的认知。学生在作文《回眸》中这样写:
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衣着时尚的女性。那是我的妈妈吗?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照片中的她: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纤细的、粉嫩的小手抚摸着白里透红的脸蛋,有着青春萌动的朝气。看着妈妈现在的样子,昔日白皙的脸蛋有了皱纹,纤细的小手已长满老茧,乌黑亮丽的头发中夹杂着一根根银丝,不由地觉得心酸。
回眸过去,我发现我竟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偷。
1998年那一天,妈妈经历了她生命中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时刻,随着清脆的哭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便开始了我的小偷生活……
每一次回眸,都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妈妈的爱,这份爱将伴随着我成长,我将会用这份爱去编织我的梦,去打造美好的未来。
文章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位“妙龄少女”,与后来因日夜操劳而苍老的妈妈形成对比,是什么使“她”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时光流逝,“我”这个“小偷”不知不觉中偷走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美丽和青春。作者由记叙描写而抒情议论,完成了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更是一次最重要的升格。
因此,在记叙文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升格最具标志性的呈现。
记叙文的升格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记叙文中的不足,在课堂上加以矫正。但是要将成果巩固下来,变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还有个消化、融合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有“跟进”措施,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针对“问题”,让学生“定点”,写随笔。夏丏尊先生说:“小品文,我国古来早已有了,如东坡小品就很有名;普通的所谓‘随笔’,也可做小品文中的一种。小品文自身原有独立的价值,且不详论。练习小品文,对于做长文也很有帮助,就是可以增长关于作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对于文章练习上,利益很多。”(夏丏尊《小品文》),因此,写随笔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叙文升格的成果,也为写好“下一篇”做了潜在的积累。学生根据自己课上的掌握情况,确定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写一篇随笔,进一步消化、融合。实践表明:这样做效果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升格是让学生写的记叙文达标进而达到更高境界的重要抓手,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十篇记叙文,不如改好一篇记叙文,“这一篇”改好了,学生从中得到了写作的启发,为写好“下一篇”文章打下基础。“这一篇”改好的过程,即升格过程。由写好“这一篇”到写好“下一篇”的过程,也是升格的过程。
高中记叙文升格,就是在教师的激励、引领下,学生根据记叙文写作标准,对所写记叙文中的不足加以修正、打磨,从而使所写文章达标。其内涵包括: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的升格。由此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得以提高。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要求:“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那么如何升格,才能让学生写的记叙文达标呢?
一、系列训练,立意升格
研究学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基础来构建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写记叙文立意不深刻,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在“认知——实践”的反复中,认知水平才能提高。桑代克的“试误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学生记叙文升格的过程,就是寻找“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进而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几句话意思是,常担心文章构思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担心写出的文章与构思之意还有距离。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发,写好文章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物”到“意”的转变,即从客观的事物、生活到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的转变。二是由“意”到“文”的转变,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到文字表达的转变。这就告诉我们,记叙文升格就是由“生活”到“立意”到“文字表达”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跨越,都能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
因此,记叙文立意升格可借助作文系列训练,从写好简单的记叙文过渡到写好复杂的记叙文,从而达到目的。简单记叙文,即写好一个人的一件事,表达一种情感。写好一个人,可以通过具体的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件事,能清楚地体现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写出事情的波澜,写出事件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江苏一名考生在《人与路》中,记叙了爸爸为女儿扎辫子的事情,以及“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离开了我们,于是父亲便挑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责任。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做早饭。我端个凳子,坐在院里让父亲为我扎辫子。父亲的手又大又糙,扎的辫子让我没少被伙伴笑话。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说:“爸,扎辫子太麻烦了,还是短发省事。”父亲从我眼中读出异样,顿了半晌,说:“没事,爸会为你扎好辫子的。”
谁知有一次,我发现父亲正聚精会神地用玉米须练习扎辫子。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我悄悄走开,没敢打扰父亲。后来在镜中看到我的辫子,我就笃信,这是世上最好看的辫子。
这几段文字,一人一事一情,写得相当成功,堪称典范。
复杂记叙文,围绕一个中心,刻画多个人物,记叙多个事件,在中心的统领下,理清人与人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剪裁,详略得当地排列,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学生写《今又春节》,围绕这个与以往的不同春节这一主题,写了以下几件事:一是自己对春节到来的淡漠,内心与节日气氛的不协调;二是叙写父亲为我买红枣,母亲为全家忙碌;三是一家人围坐桌边吃团圆饭的情景。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冷漠淡去,感动涌上心头,自己已伴着这个春节成长了,懂得了过春节的真正快乐在于一家人的和谐、美满,在于所有人都快乐。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细节刻画细腻而不生硬,读来很有感染力。
总之,从写好“这一篇”开始,记叙文系列训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作文立意随之也就深刻了。
二、师生点拨,思路升格
学生写的记叙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
朱自清先生说:“我以为改虽不改,看仍要看,看后用眉批与符号指出应行改正之处,令学生修正,或相互订正。此项修正或订正,每次以一小时为限,于教室中行之;由教师随时指导,却不必再交卷。眉批择有关于思想、论理、结构者,指出毛病;而句的不妥与不顺,字的失宜与误写,具有符号指明。眉批宜少,少则易使作者注意,且易着手改正。”(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批阅作文,发现问题要准确,多个问题要分出层次,教师面批重在点拨,学生要具体修改。如学生写《主动》,记叙了父女俩之间的故事。叙述中的角度,一时是父亲,一时是女儿,思路混乱,经过点拨、调整,思路是这样的:父亲脾气很坏,对女儿恨铁不成钢,质问女儿为什么总也考不到90分。从此父女俩冷战,然而,女儿中考失败后接到父亲的电话,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及父亲内心都有对彼此深深的爱。由此也总结出记人叙事类记叙文的基本思路:概括人物特点,或描写特写镜头,或者思考设问或抒发感情(设置悬念)——从不同角度叙述事件或生活片断——点明主旨,或者加上特写情景(照应开篇,留下意味)。这样,学生调整作文思路,就有据可依。
调整记叙文思路,还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点拨。学生读,教师听;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针对问题点拨。朱自清先生说:“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毛病是思路不清。所以要改进作文,可以从练习演说下手。但是语脉有时会混入文脉,像上面一段说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改进作文,最好先读给人听,再请他看,请他改,并指出听时和看时觉得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件事得有负责的而且细心的教师才成。”(朱自清《写作杂谈》)这段话,讲的重点就是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师生、生生合作,通过读、听,理顺文章思路。 三、寻“寄托物”,内容升格
学生写的记叙文,突出的问题是空洞无物。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诗歌中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写法,在记叙文中用“寄托物”来抒发情感。这个“寄托物”是景、物、人、诗句等,经过学生独特的情感活动,通过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景、物: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燕子,温情、惜春、思念;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亲人的团圆、分离;雪,纯洁、高尚或环境的恶劣等。
有了“寄托物”,学生写记叙文就有话可说,有真情可抒。如,一位学生在《慢》中,以“二胡”为“寄托物”,抒写人生感悟:
人珍藏记忆,如松鼠藏栗,植物埋下宿根。在那个深秋落雨的河塘边,那时老校长为失落的我拉了一首二胡曲。我安静地坐在旁边。乐曲随风而起,初听如曙色萌动,似蓓蕾初绽,缓和悠扬。又像土壤中的芽,欲破还羞,我想它一定是在悄然地酝酿吧。乐曲声变得低沉浅吟起来,充满了忧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我想,这是人生的低潮吗?一个遐想,又是一个变奏……下落的叶子托起这二胡声,在天地间回旋,直达我心。
显然,记叙文中运用好“寄托物”,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真实细腻,使干草一样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熠熠生辉。但要注意,对“寄托物”要典型化,写景写物注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人,把几个人的事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或把几种不同情境的感受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具体更鲜明;或通过情境的转换,使事件得到推进,人物性格得以发展完善。推而广之,写事,可把几件事或还没有完成的事进行合理而又有价值的联想,使事件更生动、更感人。对于“诗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化用”。总而言之,这些做法要根据主题而确定。
四、综合运用,表达升格
记叙文运用到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学生明显的问题是不会记叙,不会综合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清楚地合理地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做呢?首先,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一般以“我”为叙述角度较容易,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事情的发展,突出事情的真实感,也便于抒情。如学生的《温情迎新春》,以“我”为叙述角度,叙述四件事:压岁钱与弟抢,贴对联与父犟,看家人打麻将,喜看烟花绽放。充分展现了充满温情的快乐春节的生活场景。从而表现了“相信每个人都是心存美好的念想”的主题。其次,“一波三折”写好事件的过程。“一波三折”就是是指一个故事有三个转折的情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玄德三顾茅庐”等。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事件的过程分阶段写,容易写清楚,同时也能收到生动曲折的效果。当然,整个事件的过程以及每个阶段,都要注意记叙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叉,人的认识及情感发展顺序。注意事件的起因,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变化与人物言行变化等都要写清楚。所以学生把记叙的事件写好,就是“立意——表达”的升格。
学生把记叙的事件写好,是对生活等外在的现象把握,那么对事件的感悟,抒情议论,就是对生活理性的认知。学生在作文《回眸》中这样写:
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衣着时尚的女性。那是我的妈妈吗?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照片中的她: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纤细的、粉嫩的小手抚摸着白里透红的脸蛋,有着青春萌动的朝气。看着妈妈现在的样子,昔日白皙的脸蛋有了皱纹,纤细的小手已长满老茧,乌黑亮丽的头发中夹杂着一根根银丝,不由地觉得心酸。
回眸过去,我发现我竟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偷。
1998年那一天,妈妈经历了她生命中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时刻,随着清脆的哭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便开始了我的小偷生活……
每一次回眸,都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妈妈的爱,这份爱将伴随着我成长,我将会用这份爱去编织我的梦,去打造美好的未来。
文章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位“妙龄少女”,与后来因日夜操劳而苍老的妈妈形成对比,是什么使“她”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时光流逝,“我”这个“小偷”不知不觉中偷走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美丽和青春。作者由记叙描写而抒情议论,完成了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更是一次最重要的升格。
因此,在记叙文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升格最具标志性的呈现。
记叙文的升格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记叙文中的不足,在课堂上加以矫正。但是要将成果巩固下来,变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还有个消化、融合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有“跟进”措施,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针对“问题”,让学生“定点”,写随笔。夏丏尊先生说:“小品文,我国古来早已有了,如东坡小品就很有名;普通的所谓‘随笔’,也可做小品文中的一种。小品文自身原有独立的价值,且不详论。练习小品文,对于做长文也很有帮助,就是可以增长关于作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对于文章练习上,利益很多。”(夏丏尊《小品文》),因此,写随笔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叙文升格的成果,也为写好“下一篇”做了潜在的积累。学生根据自己课上的掌握情况,确定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写一篇随笔,进一步消化、融合。实践表明:这样做效果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升格是让学生写的记叙文达标进而达到更高境界的重要抓手,大家不妨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