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宜团队:让智能家居进万家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pw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很羡慕电影中的主人公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控制家中所有的设备?现在,这一切都可以实现。悠宜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家居只需要通过一个APP就可以实现开关灯,拉合窗帘,指挥豆浆机工作,查看老人、孩子、宠物在家中的情况等一系列的智能操控。5月1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太原高新区见到了悠宜团队5位年轻的创客,他们告诉记者,目前悠宜智能家居wifi全套产品已正式上线。
  潜心研发
  2014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悠宜团队在深圳的展览会上看到了智能家居,新颖、便捷的操控顿时让他们充满了兴趣。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对国内智能家居十分看好的5位年轻人先后辞去了稳定的白领工作,回到太原进行创业,并研发一套智能家居设备,他们希望用最简单、实惠的操作方式及工具为普通家庭实现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不是个新鲜词,之所以还没有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其价格昂贵、安装需要重新布线,操作复杂是很重要的原因。”悠宜创客说,“装了不会用,还不如不装。”这是一些智能家居使用者发出的尴尬心声。智能家居本意是为人们的生活做减法,而复杂的安装与操作让智能家居在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创业,谁都会经历艰辛的过程,悠宜创客们也不例外。记得刚研发智能设备时,他们把国内所有的智能产品都买了个遍。“对比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不少智能设备只是多了一个USB口或者鸡肋功能,智能只是个噱头,谈何用智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能给消费者这样的产品!我们分析所有市面上智能设备的利弊,一门心思投入到研发中,光插座的硬件方案就换了6套,设计外壳的小伙子改稿改得都崩溃了,这期间几乎每天都是超过12小时的高负荷工作,所有人都没有叫苦叫累。”悠宜创客们说,之所以研发智能插座,是因为他们想通过一个小设备来实现智能化,不是让消费者花费高昂的费用去对整个房间进行重新布置,无论是新房还是老房,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无需改变之前的使用习惯,一个小设备就可以让家中不智能的老设备智能起来!
  获得成功
  除了精力上的投入,资金上的投入也让他们吃不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投入近百万元的资金了,都是自掏腰包,有一段时间,我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幸好大伙都毫无怨言,困难面前不退缩才能坚持到现在。”悠宜创客们说,“我们大家一直都坚信我们的研发方向是正确的,每一次解决困难后的欣喜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到,暂时的困苦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悠宜团队终于研发出了智能移动插座、智能窗帘、智能摄像头、智能照明、万能遥控等智能设备,并成功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同时取得了相关软件的著作权。
  悠宜所有智能设备都通过悠宜智能家居APP来进行操作。“每一个设备都非常小巧,最大的就是窗帘电机了,也不到一公斤重。所有设备接上电、下载APP之后,就可以轻松操作了。”悠宜创客们一边说一边操作,“打开智能移动插座界面,只需要根据提示,轻点开灯、关灯就可以了。我们为了适应我国传统的布线方式,开关的研发采用的是单火取电技术,避免了用户重新布线的麻烦,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国内能做这么稳定的单火开关的公司也只是寥寥几家,适合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灯具。还有这个万能遥控,它可以把家里所有的遥控器整合在一起,比如要看电视,就点击进入界面,这时手机就是一个遥控器,换台、切断电源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
  悠宜创客们说,智能家居贵就贵在主机上面,诸多厂家一个主机就卖到八千多甚至上万元,而他们的设备都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让用户自主DIY,只需买一个小小的设备就能体验到智能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而且所有的设备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定时控制、集中控制等。而安装这些设备不需要改变家中的线路,也不需要花费太多,千元之内就能解决智能照明,万元就可实现智能家居,将平民化智能家居进行到底。
  展望未来
  除了目前的智能设备之外,悠宜智能家居团队正在加紧研发和测试安防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希望打造最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同时,他们还将提升智能家居后续服务,以智能家居产品为触角,获得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线下服务,比如家政、家教、家庭维修、家庭医生上门、新鲜食材配送等全方位的服务,将智能家居服务向纵深延展。
  “坐在沙发上用手机切换电视节目,躺在床上用手机关灯、关电器,只是我们的一种服务模式,而全方位的自定义场景模式会让用户觉得更便利。”悠宜创客说,“用户可以自定义定时叫醒服务、离家模式、回家模式、阅读模式、睡觉模式等众多场景模式。比如,定期叫醒服务开启,面包机、微波炉、热水器等电器就会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离家模式开启,所有设备均进入预先定义好的工作状态,家中每个房间的灯都会自动关闭,家用电器进入待机模式,地采暖系统调节至低温运行,家里的安防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则自行启动;回家模式开启后,家中的地采暖、空调系统自动调节至设定好的温度,新风和热水器立即进入工作状态;若阅读模式开启,灯光自动调节到健康环保模式;当睡觉模式开启,所有设备进入休眠节能状态,并开启智能安防系统。我们希望我们的智能产品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带给人们悠哉、安宜的生活!”
其他文献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5月12日发布了一种新型生物玻璃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与人体软骨组织相似的特性。研究人员说,实验室研究显示,用这种材料有望制作人造软骨,未来有可能通过手术植入,替代人体椎间盘的受损软骨组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材料的降解产物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可以将它制成小型支架并植入膝关节中,以期促进软骨组织再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支架会逐步降解,仅留下新软骨组织。张家伟
期刊
5月7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高林在一场座谈会上透露,针对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数据采集的“行为准则”正在报批过程中。此举基于一个令人感到恐慌的事实——据中消协发布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报告》显示,约有2/3的受访消费者在当年遭遇过个人信息被泄露或窃取等情况;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也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
期刊
“阿姨,您能看看我的作品吗?”5月14日上午,在太原市高新区天汇莱特会议中心的第十三届太原市青少年发明创新竞赛及展示现场,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宁远拦住《科学导报》记者说:“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用废旧油桶做的绿植吊篮,好看吗?”还没等记者回答,李宁远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继续说:“这次来参赛,主要是为了我的第二件作品,书角便携书签。阿姨,您想试一试吗?”说着,小男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
期刊
问: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变得透明,信息安全风险剧增。近年来频发的电信诈骗案,犯罪分子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程度就在于获取了翔实的个人信息。从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到银行卡号、房产信息等,犯罪分子对受骗者可以说是“知己知彼”。请问,你关于社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获取的复杂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杨钰灏:在美国5年的学习期间,我主要从事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化以及高速增长的今天
期刊
近日,记者获悉,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九三学社中央、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主办的2016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将于5月27日~28日在广州市举办。今年的创交会已纳入国务院举办的全国双创周活动的工作方案中,是全国双创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协和广州市人民政府5月10日在京举办2016年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挺主持。  中国科协企业工作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5月14日~21日是山西省科技活动周,也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周,在此期间,全省65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具特色的公众开放交流活动,共举办了200余场科普讲座、学术报告会和现场演示实验及互动式开放实验,对营造良好科学氛围、展示科技创新魅力、提升重点实验室公众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重点实验
期刊
智跑是一款兼具时尚个性与实用性的高性价比城市SUV。在过去的4月,智跑热销市场,取得了近7000台的傲人成绩。  2016款新智跑发动机兼具轻量化、高性能、低油耗和静音特点。拥有2.0L及2.4L两款车型,其中2.0L排量车型采用代表起亚最先进动力总成的Nu2.0发动机,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分别达165hp/6500rp和196Nm/4500rpm,重量较之前西塔二代发动机锐减9%,一举实现油耗6%
期刊
我是个大人,一个没带孩子的大人。没带孩子,我发现自己成了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上尴尬的存在。  5月14日上午,我站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普展厅的风洞模型旁,尽可能探着身子听工作人员讲解。身后有家长说:有大人挡着,孩子看不了。我忙站到一边,把身后的几个小孩子扒拉到跟前。  在一片混乱中,工作人员说了什么,我基本没听清。  另一位孤身一人闯荡公众日的朋友也感到了尴尬——她被屡屡问道:你的孩子呢?  其实对家
期刊
(上接A1版)在我的研究中,我首先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了不同种可能的窃取他人隐私的方式,并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科学实验。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精确估算了用户信息获取的复杂度。根据计算结果,我们认为,在当前网络用户数据爆炸式增长、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用户数据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也意味着,用户隐私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我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的数据与应用
期刊
在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这样一位女专家,她常年奔波在乡镇农村、田间地头,几乎不过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她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田的方法,帮农民解决问题,她曾为朔城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就是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  上心农事 做农技带头人  1987年,李淑兰从山西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4年后,被调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