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基于广电IP双向网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与实现,针对建设方案选择以及系统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重点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式以及系统展望。对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广电;IP;双向网;建设
在如今的社会公共安全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于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其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就属于重点项目之一。在现有的社区网络架构下,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广播电视双向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出公共应急广播系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技术应用体现,对于应急广播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优化作用,現对此做相关论述。
1 项目背景
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危机,比如重大自然灾害、危害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问题时,社会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预先建立的以广播为主的讯息传输通道,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如何撤离、避险,争取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 项目方案及选择
2.1 系统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系统,实现市区与下属各镇(街办)、村三级联播,采用当前广播行业寻址管理、远程控制等技术,以稳定、实用、长效、低投入、高覆盖为设计原则,建设应急公共广播系统。通过应急公共广播系统可实现日常科学、教育、法律、新闻及文化知识传播、播放背景音乐、广播通知、紧急广播等宣传功能。
(1)系统能够提供根据区、镇(街办)、村(企业)应急和普通广播实际需要,采用寻址编码,可管可控。
(2)系统实现光缆双向传输配合无线调频传输的双应急系统功能。
(3)实现电话遠程应急、上级优先、三级联播、两级插播等功能。
通过应急公共广播系统建设,利用网络公司的运营特长,不断增大开发力度,为智慧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2.2 项目方案选择
目前各地组建的应急广播方案,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传统有线调频FM系统的RDS方案。利用现有有线同轴网络可以覆盖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有线未通达的地区,可以利用调频无线FM传送应急广播信号。此方案运行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但在对终端进行维护监控时,需要借助其他信号通道方可完成。
(2)基于TS流的数字广播方案。这个方案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基于有线DVB-C的同轴传输模式;二是采用DTMB制式,利用地面无线数字发射机进行应急广播信号的传输。与调频FM相似,方案成本较低,但是村级包括乡镇不可能全部建设TS流的适配、加扰、复用平台,因而很难实现本地节目的插播。
(3)基于IP双向网的应急广播系统。传输方式采用TCP/IP网络协议,将声音、文字等信息以IP数据包的形式在IP双向网进行传输。信号传输距离不受限制,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失真,并且该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数字化、终端个性化、管理网格化、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系统稳定、零维护等特点。
(4)基于4G网络的应急广播系统。由于此方案是建立在电信4G网络的基础上,故不予讨论。
考虑到各城市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且公司已经完成全区双向网的数字化改造,光网络已覆盖全区,公司最终决定采用基于IP双向网为主,以传统有线调频FM系统的RDS方案技术为辅来建设全区的应急广播系统。两种技术互为备份,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动态可管可控。
3 系统介绍
应急公共广播系统由主控中心、分控中心及各前端组成,按行政级别分为区级、镇(街办)级和村(居、企业)级三级应急广播中心,每一级前端都负责本辖区内终端的配置、管理、维护工作,发布本级广播信号,插播上级前端信号,同时接受上一级平台的监督管理。
以实用性、先进性、系统运行稳定性为原则,结合各镇(街办)辖区内危化企业、关键项目、人员聚集的大型场所等分布情况,在每个镇(街办)建设30~50个点位的重点覆盖区域,并在区应急办建设主控中心进行各区域、点位的管理。
除全区统一建设的重点覆盖区域外,各镇(街办)根据各自辖区内应急处理需要,自行选择次重点建设点位并自行投资建设,每个镇(街办)设一个分控中心。各镇(街办)分控中心须并入全区的应急公共广播系统主控中心统一管理。
3.1 区级端
区级前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设备由应急广播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编码控制器、调音台等组成,区级前端系统图如图1所示。
为了保障系统可控可管可查,在区级平台广播系统服务器中搭建数据库,统一监听、存储和回放各分前端播出的信息,确保播出内容可追溯,并且平台搭建的GIS地图系统可全面实时监测系统各个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故障系统可自动进行声光提示。
3.2 镇(街办)级端
镇(街办)级端设备由编码控制器、IP播出平台、交换机、调音台等组成,镇(街办)级端。镇(街办)级前端为系统的第二层管理中心,接受区级前端播控平台的管理,可对辖区内全部或部分终端进行广播。与区级前端类似,本级平台也配置IP播出平台,可在平台软件上进行手动播放节目、插播节目、设置定时播放节目,同时系统服务器内置节目库,可任意增加或删除,满足区内日常及紧急广播的需要。为了实现远程电话或者短信广播,给每个街道配置IP智能编码控制器一台,可以使用经过授权的电话号码远程对终端进行广播。
作为镇级管理平台,可以与社会治理、天网工程相配合,在一些人员比较集中复杂的区域架设相应的终端,在危险或事故发生时,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看的到,还能及时向人群发布疏散指令,实现“可见即可控”的智能化管理。
3.3 村级端
村级前端平台主要由IP接收扩机、音箱等设备组成,村级端设备连接图如图2所示。 语音数据经过广电IP双向网ONU终端,传输至IP收扩机,声音被还原成模拟信号,通过定阻音响,向外播放。由于音响是定阻的,接受IP收扩机供电,为保证音效,音频线被限定为50m内。同时收扩机配置调频FM模块,在IP数据不通的情况下,接受调频FM广播。
4 实现方式
系统各级前端平台,都通过IP双向网络,将本地的插播内容和控制指令,传送至中心机房的应急广播服务器,由区级前端按照指令签权认证后,发布至相应的终端。基于IP的云管控技术,虚拟化了“镇、村级广播发布平台”,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插播的建设成本,同时确保了播出安全。
4.1 主要传输方式:IP双向网及组播技术
本平台中网络设备,都是基于IP协议开发,在VLAN规划上,为了隔离广播域,将每个办事处划分一个VLAN,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处于同一VLAN的收擴机数量,保障网络高效稳定。应急广播系统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组播源,全区所有广播信号,都是通过双向IP传输网上传到此服务器,经过数据打包,发送到相应的收扩机上,再将音频流推送到对应的终端设备。所有的播发数据,都会记录到系统数据库中,做到信息收发有据可查。
4.2 备用传输方式:移动FM系统的RDS技术方案
建立的这套应急广播系统,除了IP双向传输外,还保留和兼容支持传统FM负载波模式,采用RDS负载波可寻址控制,各街道办采用小功率(车载)发射基站,中心前端应急广播服务器发生故障或者网络出现连接故障,收扩机就会检测到连接不到中心应急广播服务器,它将自动启用调频FM模式,随时准备接收调频FM负载波的应急播出信号。这样就可以做到信号的多通道传输到达,光缆和无线传输方式的双备份。
5 系统展望
在传输手段上,为提高系统应对多级别灾难的可靠性,结合广电700MHz无线传输技术,探索使用大功率WiFi覆盖系统,实现无线IP全覆盖,解决有线覆盖盲区和弥补支干线的传输可靠性。
在功能提升上,一是搭建政策发布和图文发布系统,使得政府的政策方针,可以通过本平台迅速传达到百姓身边;二是与视频监控相结合,解决监控的“可见不可控”劣势,达到创建平安村居所要求的“可见即可控”,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三是开发APP应用,利用手机APP的便捷性及普遍性,使得应急广播的发布和控制更加准确及时。
6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基于IP双向网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实时传播,并以其稳定、开放的特性扩大了信息的传输面积,保证了信息传播质量,提高了应急广播系统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应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效杰.國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J].中国广播.2014(10).
[2]王祥、牟亚南.应急广播预案及运行机制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7(05).
关键词:广电;IP;双向网;建设
在如今的社会公共安全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于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其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就属于重点项目之一。在现有的社区网络架构下,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广播电视双向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出公共应急广播系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技术应用体现,对于应急广播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优化作用,現对此做相关论述。
1 项目背景
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危机,比如重大自然灾害、危害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问题时,社会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预先建立的以广播为主的讯息传输通道,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如何撤离、避险,争取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 项目方案及选择
2.1 系统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系统,实现市区与下属各镇(街办)、村三级联播,采用当前广播行业寻址管理、远程控制等技术,以稳定、实用、长效、低投入、高覆盖为设计原则,建设应急公共广播系统。通过应急公共广播系统可实现日常科学、教育、法律、新闻及文化知识传播、播放背景音乐、广播通知、紧急广播等宣传功能。
(1)系统能够提供根据区、镇(街办)、村(企业)应急和普通广播实际需要,采用寻址编码,可管可控。
(2)系统实现光缆双向传输配合无线调频传输的双应急系统功能。
(3)实现电话遠程应急、上级优先、三级联播、两级插播等功能。
通过应急公共广播系统建设,利用网络公司的运营特长,不断增大开发力度,为智慧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2.2 项目方案选择
目前各地组建的应急广播方案,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传统有线调频FM系统的RDS方案。利用现有有线同轴网络可以覆盖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有线未通达的地区,可以利用调频无线FM传送应急广播信号。此方案运行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但在对终端进行维护监控时,需要借助其他信号通道方可完成。
(2)基于TS流的数字广播方案。这个方案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基于有线DVB-C的同轴传输模式;二是采用DTMB制式,利用地面无线数字发射机进行应急广播信号的传输。与调频FM相似,方案成本较低,但是村级包括乡镇不可能全部建设TS流的适配、加扰、复用平台,因而很难实现本地节目的插播。
(3)基于IP双向网的应急广播系统。传输方式采用TCP/IP网络协议,将声音、文字等信息以IP数据包的形式在IP双向网进行传输。信号传输距离不受限制,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失真,并且该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数字化、终端个性化、管理网格化、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系统稳定、零维护等特点。
(4)基于4G网络的应急广播系统。由于此方案是建立在电信4G网络的基础上,故不予讨论。
考虑到各城市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且公司已经完成全区双向网的数字化改造,光网络已覆盖全区,公司最终决定采用基于IP双向网为主,以传统有线调频FM系统的RDS方案技术为辅来建设全区的应急广播系统。两种技术互为备份,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动态可管可控。
3 系统介绍
应急公共广播系统由主控中心、分控中心及各前端组成,按行政级别分为区级、镇(街办)级和村(居、企业)级三级应急广播中心,每一级前端都负责本辖区内终端的配置、管理、维护工作,发布本级广播信号,插播上级前端信号,同时接受上一级平台的监督管理。
以实用性、先进性、系统运行稳定性为原则,结合各镇(街办)辖区内危化企业、关键项目、人员聚集的大型场所等分布情况,在每个镇(街办)建设30~50个点位的重点覆盖区域,并在区应急办建设主控中心进行各区域、点位的管理。
除全区统一建设的重点覆盖区域外,各镇(街办)根据各自辖区内应急处理需要,自行选择次重点建设点位并自行投资建设,每个镇(街办)设一个分控中心。各镇(街办)分控中心须并入全区的应急公共广播系统主控中心统一管理。
3.1 区级端
区级前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设备由应急广播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编码控制器、调音台等组成,区级前端系统图如图1所示。
为了保障系统可控可管可查,在区级平台广播系统服务器中搭建数据库,统一监听、存储和回放各分前端播出的信息,确保播出内容可追溯,并且平台搭建的GIS地图系统可全面实时监测系统各个终端的运行状态,发生故障系统可自动进行声光提示。
3.2 镇(街办)级端
镇(街办)级端设备由编码控制器、IP播出平台、交换机、调音台等组成,镇(街办)级端。镇(街办)级前端为系统的第二层管理中心,接受区级前端播控平台的管理,可对辖区内全部或部分终端进行广播。与区级前端类似,本级平台也配置IP播出平台,可在平台软件上进行手动播放节目、插播节目、设置定时播放节目,同时系统服务器内置节目库,可任意增加或删除,满足区内日常及紧急广播的需要。为了实现远程电话或者短信广播,给每个街道配置IP智能编码控制器一台,可以使用经过授权的电话号码远程对终端进行广播。
作为镇级管理平台,可以与社会治理、天网工程相配合,在一些人员比较集中复杂的区域架设相应的终端,在危险或事故发生时,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看的到,还能及时向人群发布疏散指令,实现“可见即可控”的智能化管理。
3.3 村级端
村级前端平台主要由IP接收扩机、音箱等设备组成,村级端设备连接图如图2所示。 语音数据经过广电IP双向网ONU终端,传输至IP收扩机,声音被还原成模拟信号,通过定阻音响,向外播放。由于音响是定阻的,接受IP收扩机供电,为保证音效,音频线被限定为50m内。同时收扩机配置调频FM模块,在IP数据不通的情况下,接受调频FM广播。
4 实现方式
系统各级前端平台,都通过IP双向网络,将本地的插播内容和控制指令,传送至中心机房的应急广播服务器,由区级前端按照指令签权认证后,发布至相应的终端。基于IP的云管控技术,虚拟化了“镇、村级广播发布平台”,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插播的建设成本,同时确保了播出安全。
4.1 主要传输方式:IP双向网及组播技术
本平台中网络设备,都是基于IP协议开发,在VLAN规划上,为了隔离广播域,将每个办事处划分一个VLAN,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处于同一VLAN的收擴机数量,保障网络高效稳定。应急广播系统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组播源,全区所有广播信号,都是通过双向IP传输网上传到此服务器,经过数据打包,发送到相应的收扩机上,再将音频流推送到对应的终端设备。所有的播发数据,都会记录到系统数据库中,做到信息收发有据可查。
4.2 备用传输方式:移动FM系统的RDS技术方案
建立的这套应急广播系统,除了IP双向传输外,还保留和兼容支持传统FM负载波模式,采用RDS负载波可寻址控制,各街道办采用小功率(车载)发射基站,中心前端应急广播服务器发生故障或者网络出现连接故障,收扩机就会检测到连接不到中心应急广播服务器,它将自动启用调频FM模式,随时准备接收调频FM负载波的应急播出信号。这样就可以做到信号的多通道传输到达,光缆和无线传输方式的双备份。
5 系统展望
在传输手段上,为提高系统应对多级别灾难的可靠性,结合广电700MHz无线传输技术,探索使用大功率WiFi覆盖系统,实现无线IP全覆盖,解决有线覆盖盲区和弥补支干线的传输可靠性。
在功能提升上,一是搭建政策发布和图文发布系统,使得政府的政策方针,可以通过本平台迅速传达到百姓身边;二是与视频监控相结合,解决监控的“可见不可控”劣势,达到创建平安村居所要求的“可见即可控”,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三是开发APP应用,利用手机APP的便捷性及普遍性,使得应急广播的发布和控制更加准确及时。
6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基于IP双向网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实时传播,并以其稳定、开放的特性扩大了信息的传输面积,保证了信息传播质量,提高了应急广播系统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应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效杰.國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J].中国广播.2014(10).
[2]王祥、牟亚南.应急广播预案及运行机制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