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养父一家惨遭灭门

来源 :红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至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对战时中国的首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近6年时间惨绝人寰的轰炸,历时之长、用意之毒、为害之烈、贻祸之深,世所罕见,史称“重庆大轰炸”。历史是记忆组成的。70多年过去,那些亲历大轰炸的受害者、幸存者,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血泪伤痛的记忆挥之不去,仍铭刻在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刊将陆续推出“重庆大轰炸”亲历者口述系列文章,为今天的人们再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亦更好地认识历史。
其他文献
<正>今年89岁的厉慧森老爷子家里客厅墙上,贴着他临摹的清代名画《同光十三绝》: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的13位京剧名家,生、旦、净、末、丑,天天陪着他;客厅饭桌边的墙
抗日战争时期,垫江县(今属重庆市)曾有8个青年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他们是:李仁福(晓华)、李仁寿(晓村)、李仁宇(文驯)、胡代华、高光禄(逐学)、贺伯升(清明)、孔繁祜(羽翰)、谭正品。虽然
1942年6月的一天,胡春浦回到离别8年的故乡——四川渠县。他的公开身份是"四川省国民党部秘书",而他的秘密身份则是中共党员(属中央政治保卫局,原著名的"特科"——作者注)。此行的
<正>谚语"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道出了重庆城的地形特征。一直以来,山城崎岖不平的地势与蜿蜒曲折的山路影响着市民的出行方式。民国时期的重庆,公路上有小轿车和公共汽车
问:我在“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中的“工具”菜单上找不到“文件夹选项”命令,我电脑中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 SP3。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拉开窗幔,金色的阳光,射满了室内,轻微的晓风,像香醇的美酒一样沁人心脾、这是一个醉人的清晨。”写下这段优美文字的人,是一位青年,时年仅23岁,酷爱读书和看电影。
抗战爆发后,中国妇女从苦难中觉醒,“以英勇的姿态出现在抗战的各个工作部门”,并“表现了惊人的成绩”。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当时一些妇女界领袖的提倡、宣传是分不开的,邓颖超便是
2017年5月14日,红三军走出的开国将军杨虎臣、樊哲祥、邓家泰的子女杨剑、樊小祥、邓秋林、邓东元等组成考察团来到巫溪,重走红三军小长征路,并考察投资项目。让人没有想到的
<正>20世纪80年代,重庆进行了一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与此同时,重庆党政机构的设置和各级干部的选拔也同时推进。我曾经说过:"改革的突破在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人才。
70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宣读诏书,正式投降。70年后,却仍有人否认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事实,否认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缺乏对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害道歉和反省的诚意。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