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在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诸多问题,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课的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走科学化、专业化之路,笔者通过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中出现的问题,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实践总结专业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教育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语文课;教学方法;新课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人们对教育给予的希望越高,要求也越高,家长给学生的压力更大,压力的增加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方法,缓解重压下学生的焦虑,以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用文化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在曾经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压力下,重技能轻素质,导致学生对语文课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一成不变,导致学生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语文课更加精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呢?经过实践探索,终于找到一下方法:
一、语文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其计划主要体现在目标上,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效率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科学指导教学计划,使教学有的放矢,无论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教和学都能有所指向。方向明确。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看,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中课前计划与课堂目标的形成给予指导,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备课,从教学内容的表层意义,到深刻内涵,均做完整教授规划,给自己制定目标的同时,从学情出发,为学生的接受程度制定阶段目标,这里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差别,适当调整教参大纲要求,如一味的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就会产生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脱钩的现象,如一篇《伤仲永》的文言文,大纲要求用两个课时,在教学课堂上,通常第一课时梳理文意,第二课时分析重点,学生如没有按照要求课前预习,那么在课文教学上则慢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预习,学生的接受效果一定很差,反之,学生在课堂统一预习,课时势必延长,因此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才能够避免教与学脱钩。再者,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既可以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做到三讲三不讲,既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通过科学的目标确立,过滤掉多余的课堂讲解,如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就会的,更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合理安排课时的进程和实践,尽量平衡学生的能力差距,避免课堂出现两极分化,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和谐气氛,加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讲练结合,当堂巩固
语文课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教师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做到阅读、听说、朗诵、书写、思考综合应用,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制定全新的教学思路,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索,听讲的同时增加练习频率,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方法时,首先考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课前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多看书,多阅读,最好大声朗读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讲解文章内涵,将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语、精彩段落、计划学习的句式等内容,指导学生书写、背诵、理解并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将问题划成“好懂、有趣、有一定难度”等级对待,并通过优化组合,将问题融入到学生的阅读、朗诵、听写、思考中去,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做到讲练结合,当堂检测,及时巩固,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堂消化,在独立思考中形成难忘的记忆。为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制定教学方法时,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用具,如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读录音播放、电影中的课文片断展播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的走进老师的教学计划里,享受语文课堂。现代教学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耳口脑并用,促进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促进学生“全频道”接受。
三、语文教学应体现教师引领、榜样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古语即点名教师的责任和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学修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对学习的追求和学习方法的应用為学生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奋进之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成绩靠前的同学往往被其他同学模仿,学生如此,教师更甚,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态度,这些都将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教师在心理上,树立目标,与学生一起,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永远让学生觉得教师充满能量、问不倒,学不完,如在《背影》一文的背诵段落,教师在抽查学生前,自己先来背诵,给学生带个好头,获得更多信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竞赛意志;其次在学习态度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规划给学生展示,将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学生中传播,如在学习《雷电颂》文章之前,教师可告诉学生,自己将有计划学习郭沫若的其他文章,对比了解历史剧,以此鼓励学生多方面的了解《雷电颂》的作者和相关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教师在学习技巧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清晨背诵、联系记忆、趣味阅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应用,并分享心得,也可以在课堂上拿出自己的困惑,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应结合活动展示,寓教于乐
活跃课堂气氛是教学方法中常用的一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延伸,活跃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相关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积极参与其中,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教师在梳理教学思路时,可以在语文课堂设计一些小活动,如“课前阅读汇报”让学生将近期课外阅读的收获进行分享,既能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又能锻炼表达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锻炼。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成语接龙的小游戏,以新学的字为主,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结合之前的学习融入当堂的内容,既有效的当堂消化新知识,又能复习旧知识,同时活跃气氛,让学生们放松心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打破传统,将课堂的听写、朗诵等改变形式,如拼字游戏、一人一句课文接龙等,寓教于乐。在教授童话、寓言故事等课文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情节设计,开展课本剧表演,在排练、背台词、角色配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还会做更深入的探索,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每日名句推荐、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新唱等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起点,这正是教师教学方法成功的体现。
五、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切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争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的同时,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
[2]彭兴顺.新课程与教师共成长[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工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语文课;教学方法;新课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人们对教育给予的希望越高,要求也越高,家长给学生的压力更大,压力的增加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方法,缓解重压下学生的焦虑,以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用文化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在曾经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压力下,重技能轻素质,导致学生对语文课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一成不变,导致学生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语文课更加精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呢?经过实践探索,终于找到一下方法:
一、语文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其计划主要体现在目标上,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效率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科学指导教学计划,使教学有的放矢,无论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教和学都能有所指向。方向明确。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看,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中课前计划与课堂目标的形成给予指导,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备课,从教学内容的表层意义,到深刻内涵,均做完整教授规划,给自己制定目标的同时,从学情出发,为学生的接受程度制定阶段目标,这里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差别,适当调整教参大纲要求,如一味的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就会产生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脱钩的现象,如一篇《伤仲永》的文言文,大纲要求用两个课时,在教学课堂上,通常第一课时梳理文意,第二课时分析重点,学生如没有按照要求课前预习,那么在课文教学上则慢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预习,学生的接受效果一定很差,反之,学生在课堂统一预习,课时势必延长,因此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才能够避免教与学脱钩。再者,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既可以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做到三讲三不讲,既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通过科学的目标确立,过滤掉多余的课堂讲解,如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就会的,更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合理安排课时的进程和实践,尽量平衡学生的能力差距,避免课堂出现两极分化,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和谐气氛,加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讲练结合,当堂巩固
语文课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教师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做到阅读、听说、朗诵、书写、思考综合应用,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制定全新的教学思路,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索,听讲的同时增加练习频率,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方法时,首先考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课前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多看书,多阅读,最好大声朗读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讲解文章内涵,将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语、精彩段落、计划学习的句式等内容,指导学生书写、背诵、理解并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将问题划成“好懂、有趣、有一定难度”等级对待,并通过优化组合,将问题融入到学生的阅读、朗诵、听写、思考中去,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做到讲练结合,当堂检测,及时巩固,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堂消化,在独立思考中形成难忘的记忆。为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制定教学方法时,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用具,如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读录音播放、电影中的课文片断展播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的走进老师的教学计划里,享受语文课堂。现代教学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耳口脑并用,促进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促进学生“全频道”接受。
三、语文教学应体现教师引领、榜样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古语即点名教师的责任和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学修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对学习的追求和学习方法的应用為学生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奋进之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成绩靠前的同学往往被其他同学模仿,学生如此,教师更甚,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态度,这些都将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教师在心理上,树立目标,与学生一起,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永远让学生觉得教师充满能量、问不倒,学不完,如在《背影》一文的背诵段落,教师在抽查学生前,自己先来背诵,给学生带个好头,获得更多信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竞赛意志;其次在学习态度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规划给学生展示,将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学生中传播,如在学习《雷电颂》文章之前,教师可告诉学生,自己将有计划学习郭沫若的其他文章,对比了解历史剧,以此鼓励学生多方面的了解《雷电颂》的作者和相关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教师在学习技巧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清晨背诵、联系记忆、趣味阅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应用,并分享心得,也可以在课堂上拿出自己的困惑,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应结合活动展示,寓教于乐
活跃课堂气氛是教学方法中常用的一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延伸,活跃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相关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积极参与其中,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教师在梳理教学思路时,可以在语文课堂设计一些小活动,如“课前阅读汇报”让学生将近期课外阅读的收获进行分享,既能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又能锻炼表达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锻炼。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成语接龙的小游戏,以新学的字为主,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结合之前的学习融入当堂的内容,既有效的当堂消化新知识,又能复习旧知识,同时活跃气氛,让学生们放松心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打破传统,将课堂的听写、朗诵等改变形式,如拼字游戏、一人一句课文接龙等,寓教于乐。在教授童话、寓言故事等课文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情节设计,开展课本剧表演,在排练、背台词、角色配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还会做更深入的探索,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每日名句推荐、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新唱等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起点,这正是教师教学方法成功的体现。
五、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切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争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的同时,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
[2]彭兴顺.新课程与教师共成长[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工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