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的学习心理与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能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为使小学教育能够真正地促使儿童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因此,儿童的习惯养成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具体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在于:
—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动力定型”。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一旦形成便难改变,且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是有利于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现代社会已跨入“终身学习”时代,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当作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也不检查、验算;有的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有的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有的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不找原因,不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不少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也比较差,尤其表现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成绩密切相关。
三.小学生应着力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方面,应这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当前,有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自查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都要特别注意书写的规范,从不随意乱写乱画,每个字、每个数、每个运算符号都认真书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影响,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在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有条理地用草稿本的同时,督促学生检查作业。有的学生作业或试卷,没有验算、检查的习惯,这不仅不能如实反馈教师的教学,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处事不负责的毛病。对此,笔者在讲解计算题时,解一步,查一步,一般采用自问自答或叫一个学生逐步检查,再由教师论断,学生作业或试卷,均要求自查一次,验算一次,并对每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回顾与思考一次,力求在规范书写,养成自查作业习惯的同时领会出一些解决其他非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学、练、查、思的全过程中增长才干。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首先看一看有哪几种运算符号,看一看有哪几级运算,有没有括号,再决定先算什么.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
质疑,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主动质疑,而素质教育正逐渐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的好习惯。
5.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做作业时,笔者总是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给予奖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方向发展。同时带动做得不好的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有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错误的也该让学生去表达。不要轻易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不断去创新,去思维,去发现。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心理也有一种满足感。
总之,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要在长期的教学法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此,教师应从小、从严、从点滴抓起,紧紧抓住现在小学阶段这个最佳时期,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通联:044000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中心校)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能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为使小学教育能够真正地促使儿童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因此,儿童的习惯养成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具体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在于:
—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动力定型”。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一旦形成便难改变,且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是有利于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现代社会已跨入“终身学习”时代,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当作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也不检查、验算;有的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有的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有的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不找原因,不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不少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也比较差,尤其表现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成绩密切相关。
三.小学生应着力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方面,应这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当前,有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自查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都要特别注意书写的规范,从不随意乱写乱画,每个字、每个数、每个运算符号都认真书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影响,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在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有条理地用草稿本的同时,督促学生检查作业。有的学生作业或试卷,没有验算、检查的习惯,这不仅不能如实反馈教师的教学,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处事不负责的毛病。对此,笔者在讲解计算题时,解一步,查一步,一般采用自问自答或叫一个学生逐步检查,再由教师论断,学生作业或试卷,均要求自查一次,验算一次,并对每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回顾与思考一次,力求在规范书写,养成自查作业习惯的同时领会出一些解决其他非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学、练、查、思的全过程中增长才干。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首先看一看有哪几种运算符号,看一看有哪几级运算,有没有括号,再决定先算什么.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
质疑,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主动质疑,而素质教育正逐渐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的好习惯。
5.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做作业时,笔者总是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给予奖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方向发展。同时带动做得不好的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有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错误的也该让学生去表达。不要轻易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不断去创新,去思维,去发现。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心理也有一种满足感。
总之,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要在长期的教学法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此,教师应从小、从严、从点滴抓起,紧紧抓住现在小学阶段这个最佳时期,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通联:044000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