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情:担当中马友好的纽带和桥梁。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繁荣富强和平的中流砥柱,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梦。
也许是因为非常喜欢自己的属相,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总是拿“牛”来比喻自己,他说自己是一头“老黄牛”,是典型的“牛脾气”,非常固执,“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最好。”尽管年近八旬,但是他依然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孜孜不倦地为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奔波和奉献。
海鸥:从起飞到绽放
陈凯希祖籍福建,193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居銮。和当时东南亚很多华裔一样,他的童年生活极其艰难。青年时代,他当过工人、割过橡胶、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用他的话说,迫于生计,能赚钱的行当他几乎都做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没有让他失去希望,反而使他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创立了海鸥集团,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碧海蓝天。
可以说,海鸥集团自诞生就与中国结缘。1974年中国和马来西亚正式建交,马来西亚掀起一股“中国热”,中国商品大受欢迎。陈凯希从中看到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念头。1975年,陈凯希和一些穷朋友东拼西凑,召集80名小股东共筹集16.8万林吉特,成立海鸥企业有限公司。“取名海鸥,就是取其精神,像海鸥一样有毅力、有勇气展翅高飞。而且上天能飞,下海能游,生存能力极强。”陈凯希说,海鸥一成立,就有目标:“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海鸥刚成立时,很多人都介绍日本货源给我,因为好卖,但我不愿意,我想经营中国商品。”陈凯希欣赏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为中国增加外汇收入尽绵薄之力。
起初,海鸥集团主要从事中国的成药、药材和日用品零售。然而,陈凯希的满腔热血却迎来当头一棒:公司第一年就出现亏损,一些股东提出退股。“我坚信专营中国商品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不过在具体的经营策略上有待改进。”面对这样的困境,“牛脾气”的陈凯希一咬牙自己出钱买下要退股股东的股份。综合分析后,陈凯希意识到,只有靠品牌经营才可能扭亏为盈。此后,海鸥不断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终于确立了作为中国商品专营机构的地位。
1982年,陈凯希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次中国之行后,他感受到祖籍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美好前景,怀揣特殊的桑梓之情,他为海鸥设立了更大的目标:让海鸥成为中国品牌商品在马来西亚的窗口和集散中心。同时确立了一个经营原则:要经营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商品,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直到今天,陈凯希一直念念不忘中国同胞给予他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因为有很多人更信任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海鸥。”40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让中国众多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品牌能够享誉世界,在海外光荣绽放。伴随着中马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海鸥集团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知名品牌和医药保健品进口商,拥有员工数万名,资产超过5亿林吉特,连续数年夺得《福布斯》亚洲10亿美元以下“最佳中小上市企业奖”。
大马“裸捐”第一人
归纳海鸥集团的发展历程,陈凯希喜欢用“生财有道,发财有方,取之社会,回馈社会”16个字来概括。自1979年起,海鸥就确立了一项规矩:每年将盈利的一部分捐赠给慈善文教机构和华文学校,回报社会。1991年中国遭遇洪涝灾害,海鸥集团先后捐助20万林吉特,用于安顿灾区人民。此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只要中国遭遇灾害,陈凯希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或号召或响应捐助行动,这些故事在马来西亚华人团体中早已传为佳话。
2014年,在出席华团晚宴时,陈凯希宣布,在自己去世后,将捐出个人名下包括股票、房产、储蓄及公积金等全部财产,成立专项慈善基金,让慈善事业得以永续传承。这也让他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位宣布“裸捐”做慈善的富豪。
“我希望我的努力能鼓励更多人响应善举,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机构和团体受惠。”陈凯希相信,自己“裸捐”的决定能永续地贡献社会,带动更多人回馈社会,“有句话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如果你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就等于是白赚了。人们对钱财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企业的利润固然来之不易,但无论如何,也该把利润再用回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上。这是天公地道的,因此我才作出这样的决定。”
甘为中马友谊默默耕耘
1992年,马来西亚著名诗人乌斯曼·阿旺倡议筹备成立马中人民友好协会,陈凯希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刻响应并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同年底,在各方推动下协会终于成立,陈凯希被推举为协会秘书长。马中友协成立后开展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2003年,在马中友协和马来西亚语文局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友谊之歌——乌斯曼·阿旺——陈昊苏诗选》一书顺利出版,陈凯希为书题词“把双方的诗篇编纂成册,推动两国文化交流”。
中国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陈凯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商品的经营和中国品牌的海外推广中。长期以来,在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盟国家,没有一座中国城,陈凯希决心填补这个空白。2003年,海鸥集团在吉隆坡黄金地带发展了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马“中商城”。起初,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举动,但陈凯希很有信心:“在中国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及中国与东盟经贸加强合作的情况下,不用担心它的发展前途。”果不其然,商城运营一年多后,商位出租率已达85%以上。
在谈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时,陈凯希表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即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等衔接。“‘一带一路’是划时代的伟大战略,将把整个世界紧密连接起来。”他认为,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和平、和谐的世界。他还说:“我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情:担当中马友好的纽带和桥梁。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繁荣富强与和平的中流砥柱,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梦。”
也许是因为非常喜欢自己的属相,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总是拿“牛”来比喻自己,他说自己是一头“老黄牛”,是典型的“牛脾气”,非常固执,“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最好。”尽管年近八旬,但是他依然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孜孜不倦地为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奔波和奉献。
海鸥:从起飞到绽放
陈凯希祖籍福建,193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居銮。和当时东南亚很多华裔一样,他的童年生活极其艰难。青年时代,他当过工人、割过橡胶、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用他的话说,迫于生计,能赚钱的行当他几乎都做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没有让他失去希望,反而使他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创立了海鸥集团,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碧海蓝天。
可以说,海鸥集团自诞生就与中国结缘。1974年中国和马来西亚正式建交,马来西亚掀起一股“中国热”,中国商品大受欢迎。陈凯希从中看到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念头。1975年,陈凯希和一些穷朋友东拼西凑,召集80名小股东共筹集16.8万林吉特,成立海鸥企业有限公司。“取名海鸥,就是取其精神,像海鸥一样有毅力、有勇气展翅高飞。而且上天能飞,下海能游,生存能力极强。”陈凯希说,海鸥一成立,就有目标:“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海鸥刚成立时,很多人都介绍日本货源给我,因为好卖,但我不愿意,我想经营中国商品。”陈凯希欣赏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为中国增加外汇收入尽绵薄之力。
起初,海鸥集团主要从事中国的成药、药材和日用品零售。然而,陈凯希的满腔热血却迎来当头一棒:公司第一年就出现亏损,一些股东提出退股。“我坚信专营中国商品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不过在具体的经营策略上有待改进。”面对这样的困境,“牛脾气”的陈凯希一咬牙自己出钱买下要退股股东的股份。综合分析后,陈凯希意识到,只有靠品牌经营才可能扭亏为盈。此后,海鸥不断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终于确立了作为中国商品专营机构的地位。
1982年,陈凯希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次中国之行后,他感受到祖籍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美好前景,怀揣特殊的桑梓之情,他为海鸥设立了更大的目标:让海鸥成为中国品牌商品在马来西亚的窗口和集散中心。同时确立了一个经营原则:要经营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商品,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直到今天,陈凯希一直念念不忘中国同胞给予他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因为有很多人更信任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海鸥。”40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让中国众多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品牌能够享誉世界,在海外光荣绽放。伴随着中马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海鸥集团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知名品牌和医药保健品进口商,拥有员工数万名,资产超过5亿林吉特,连续数年夺得《福布斯》亚洲10亿美元以下“最佳中小上市企业奖”。
大马“裸捐”第一人
归纳海鸥集团的发展历程,陈凯希喜欢用“生财有道,发财有方,取之社会,回馈社会”16个字来概括。自1979年起,海鸥就确立了一项规矩:每年将盈利的一部分捐赠给慈善文教机构和华文学校,回报社会。1991年中国遭遇洪涝灾害,海鸥集团先后捐助20万林吉特,用于安顿灾区人民。此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只要中国遭遇灾害,陈凯希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或号召或响应捐助行动,这些故事在马来西亚华人团体中早已传为佳话。
2014年,在出席华团晚宴时,陈凯希宣布,在自己去世后,将捐出个人名下包括股票、房产、储蓄及公积金等全部财产,成立专项慈善基金,让慈善事业得以永续传承。这也让他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位宣布“裸捐”做慈善的富豪。
“我希望我的努力能鼓励更多人响应善举,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机构和团体受惠。”陈凯希相信,自己“裸捐”的决定能永续地贡献社会,带动更多人回馈社会,“有句话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如果你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就等于是白赚了。人们对钱财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企业的利润固然来之不易,但无论如何,也该把利润再用回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上。这是天公地道的,因此我才作出这样的决定。”
甘为中马友谊默默耕耘
1992年,马来西亚著名诗人乌斯曼·阿旺倡议筹备成立马中人民友好协会,陈凯希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刻响应并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同年底,在各方推动下协会终于成立,陈凯希被推举为协会秘书长。马中友协成立后开展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2003年,在马中友协和马来西亚语文局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友谊之歌——乌斯曼·阿旺——陈昊苏诗选》一书顺利出版,陈凯希为书题词“把双方的诗篇编纂成册,推动两国文化交流”。
中国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陈凯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商品的经营和中国品牌的海外推广中。长期以来,在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盟国家,没有一座中国城,陈凯希决心填补这个空白。2003年,海鸥集团在吉隆坡黄金地带发展了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马“中商城”。起初,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举动,但陈凯希很有信心:“在中国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及中国与东盟经贸加强合作的情况下,不用担心它的发展前途。”果不其然,商城运营一年多后,商位出租率已达85%以上。
在谈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时,陈凯希表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即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等衔接。“‘一带一路’是划时代的伟大战略,将把整个世界紧密连接起来。”他认为,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和平、和谐的世界。他还说:“我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情:担当中马友好的纽带和桥梁。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繁荣富强与和平的中流砥柱,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