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笔者在多年本科教学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两广—两精—两平台”的培养模式与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能得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认识实习;工程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7-03
一、“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等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首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有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具有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了解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从这11条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现在培养大学生,要以科研之泉引教学之水,将基于研究的培养途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为支撑点,把当代大学生打造成世界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系统构建“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根据笔者多年来一线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构建“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和考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培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等,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深入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及对应的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综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根据“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内涵,提出培养具备工程力学、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道路桥梁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及管理的能力,能在道路桥梁工程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从而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研究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为此,武汉理工大学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了初级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初级工程师技术资格。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及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所以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道路桥梁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工程结构及施工技术方案,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集成道路桥梁工程中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和设计、结构检测等方面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进行创新,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5.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工程设计、实施和控制的初步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8.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9.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三、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单一的、课程“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围绕探究式、科研训练式、工程实践式等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本科的教学及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当前面对世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为此,笔者在多年本科教学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两广—两精—两平台”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两广—两精—两平台”定义。作为专业教育试点,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已推行两年学科实验班,即大学本科教育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我们称之为广学科;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门平台课程配置课程设计或独立开设的实验,强化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产学研合作开放式教育机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我们称之为广师资;后两年进入学科强势专业学习,在学科大类平台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历时两年(三年级、四年级),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授课形式和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课堂讲授模式改为老师精讲、学生精炼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精讲精炼,即“两精”。改变按学科逻辑分化设计专业课程的做法,重组教学内容,以实际项目为牵引,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际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创新性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称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产、学、研各方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与规律,三者的矛盾存在是必然的,只有解决或消除了这些矛盾,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2.“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根据笔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创新型教育的探索,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采用“3 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生采用“1 1”模式。即1年在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1年以“双导师”制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顶岗工作,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学术型硕士生采用“2 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方法。为了实施“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现每年计划招生四个自然班,“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计划为两个自然班,每年招收60人。采取零批次单独招生,根据成绩择优选拔。本科学制为4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和准应用工程师资质。“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学生中的5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资格,经考评合格可转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阶段。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工程硕士学位和准设计工程师资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在学习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以确保“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学生培养质量。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在每学年初(9月)完成。学生的学籍异动原则上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评议,根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情况,对试点班学生进行“升级”确认,对学分未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实施“淘汰”,编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普通班继续完成学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普通班级的学生,根据自愿申请方式从中择优选拔“介入”“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继续学业。试点班采用大比例免推硕士滚动激励制进行学籍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本科四年各学年排位前35名进入免推硕士资格选拔,通过四位一体评价体系进行考评,综合考评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达成度,最终选定约30名进入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学习。
4.“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取得的初期成果。在制定和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不断改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毕业设计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基础好、成效大。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为本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积累了丰富办学经验,学生基础好。重点围绕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南华杯”船海工程设计大赛和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以科研产业基地和创新研究引导和支撑大学生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获全国IT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认识实习;工程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7-03
一、“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等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首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有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具有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了解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从这11条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现在培养大学生,要以科研之泉引教学之水,将基于研究的培养途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为支撑点,把当代大学生打造成世界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系统构建“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根据笔者多年来一线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构建“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和考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培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等,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深入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及对应的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综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根据“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内涵,提出培养具备工程力学、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道路桥梁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及管理的能力,能在道路桥梁工程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从而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研究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为此,武汉理工大学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了初级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初级工程师技术资格。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及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所以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道路桥梁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工程结构及施工技术方案,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集成道路桥梁工程中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和设计、结构检测等方面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进行创新,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5.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工程设计、实施和控制的初步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8.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9.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三、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单一的、课程“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围绕探究式、科研训练式、工程实践式等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本科的教学及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当前面对世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为此,笔者在多年本科教学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两广—两精—两平台”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两广—两精—两平台”定义。作为专业教育试点,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已推行两年学科实验班,即大学本科教育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我们称之为广学科;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门平台课程配置课程设计或独立开设的实验,强化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产学研合作开放式教育机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我们称之为广师资;后两年进入学科强势专业学习,在学科大类平台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历时两年(三年级、四年级),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授课形式和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课堂讲授模式改为老师精讲、学生精炼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精讲精炼,即“两精”。改变按学科逻辑分化设计专业课程的做法,重组教学内容,以实际项目为牵引,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际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创新性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称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产、学、研各方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与规律,三者的矛盾存在是必然的,只有解决或消除了这些矛盾,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2.“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根据笔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创新型教育的探索,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采用“3 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生采用“1 1”模式。即1年在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1年以“双导师”制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顶岗工作,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学术型硕士生采用“2 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方法。为了实施“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现每年计划招生四个自然班,“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计划为两个自然班,每年招收60人。采取零批次单独招生,根据成绩择优选拔。本科学制为4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和准应用工程师资质。“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学生中的5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资格,经考评合格可转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阶段。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工程硕士学位和准设计工程师资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在学习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以确保“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学生培养质量。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在每学年初(9月)完成。学生的学籍异动原则上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评议,根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情况,对试点班学生进行“升级”确认,对学分未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实施“淘汰”,编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普通班继续完成学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普通班级的学生,根据自愿申请方式从中择优选拔“介入”“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继续学业。试点班采用大比例免推硕士滚动激励制进行学籍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本科生试点班本科四年各学年排位前35名进入免推硕士资格选拔,通过四位一体评价体系进行考评,综合考评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达成度,最终选定约30名进入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学习。
4.“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取得的初期成果。在制定和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不断改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毕业设计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基础好、成效大。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为本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积累了丰富办学经验,学生基础好。重点围绕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南华杯”船海工程设计大赛和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以科研产业基地和创新研究引导和支撑大学生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获全国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