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时刻刻》是一部讲述三个女人不同生命印记的成功小说,更是一部在大荧幕上淋漓展现女性自我认同由茫然无知到自我意识觉醒再到寻找自我生存价值的成功电影。影片《时时刻刻》通过讲述三个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职业的三个女性的故事,向我们勾勒出在不同的时空画面里面,在女性的意识深处,有关死亡的困顿挣扎与抗争,从未停止过,自始至终它们都徘徊在女性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关键词:《时时刻刻》;身份认同危机;挣扎与抗争
一部《达洛维夫人》将游离于生死边缘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连接在一起。面对富足的生活条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个女人看似不同实则相似的生命印记:为什么作家兼小说《时时刻刻》的主人公弗吉尼亚·伍尔夫要选择用投河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为什么小说中的劳拉·布朗夫人在富足充盈的家庭生活中会有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之感,先后选择在旅馆自杀未遂后又独自离家出走?又为什么大编辑克拉丽莎千辛万苦要守护住的爱情与友谊,最终导致她目睹了理查德的跳楼自杀?本文结合小说文本分析,试图寻找导致他们生命之花凋零的原因,探寻女性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的生命印记。
一、自我探索——勇敢面对或者果断逃避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忧郁症的折磨,举步朝着冰冷的河水走去,试图结束自己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伍尔夫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最终选择向病魔妥协。但我们不能说伍尔夫是一个命运的懦夫,生命的逃亡者。长期吃药,惧怕自己的女仆,她多次选择自杀。饱受头疼的折磨,精神萎靡恍惚,令伍尔夫想要逃脱病痛的羁绊,她选择逃离,然而却发现找不到出路。她不愿待在疗养院里,过宁静的生活,因为对她而言过于宁静等于自杀;她也不甘心接受丈夫的安排,不愿忍受丈夫监督吃饭吃药,她试图用死亡来逃离丈夫的视线。“如果她不说那么多话,不写那么多書,感情不那么丰富,如果她不着急去伦敦,在那儿的大街上逛,她自然会舒服些,安全些;然而,如此生活下去,她便会死去,慢慢死在一张玫瑰花盛开的床上”[1]145。伍尔夫终究不能如邻家女人或像她的姐姐一样,生儿育女,过安心的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在自我生命真谛的探寻道路上,她注定要饱受孤独、荆棘与险滩,甚至于逼疯了自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羡慕来看望她的姐姐,并问道:“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吗?”[1]186这里的逃脱不单单指困扰她一生的精神疾病,同时也指她的宿命。终于,伍尔夫用自杀的方式,达成了她与生活与命运的和解。
二、自我认知——选择生或死,是个问题
在世俗的眼光里,家庭主妇劳拉绝对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妻子合格的母亲。世人也似乎更加厌恶这种“抛夫弃子”的女人。因为她的所做所为与以男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男权世界里面对女人要求的纲常伦理背道而驰。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劳拉,正值美国经济复苏发展的黄金时期,她的家庭生活富足,有着一个令人艳羡的疼爱有加的军人老公,和一个乖巧听话而又内心非常敏感的可爱儿子理查德。似乎一切对她而言无可挑剔了。然而,单调乏味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正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牢笼里面,她对此早已心生倦意,进而对自我认知开始纠结,对自己的存在和生存价值产生了怀疑:是要继续选择平淡无奇的过家庭主妇生活还是用死亡的方式逃离出去,让生命获得新生?作为新一代的“家庭天使”,劳拉的苦闷与彷徨在于:“除了丈夫、孩子和家以外,我还想要更多的东西”[5]32。
劳拉通过阅读《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真正领悟了伍尔夫的生命真谛: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倘若一个人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的时候,那种莫名的虚无便会如死亡之神一般来到我们的身边,穷凶极恶的要带走我们周遭的一切乃至我们自己的生命。布朗夫人选择了另一种人生方式,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生活。如伍尔夫那样,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解放天性,勇敢的谱写了不同以往但却带有深厚自我生命烙印的生命赞歌。
三、自我救赎——要么依靠要么解脱
克拉丽莎--一个生活在21世纪初的一名纽约的著名女编辑,因为她的名字与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相同,被她忧郁的初恋情人兼好友理查德称为“达洛维夫人”。理查德是一个多才的诗人,然而天妒英才,理查德不幸身染艾滋病,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了。克拉丽莎正张罗着一个晚会,要为理查德的试作获奖来庆功。克拉丽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让人觉得她更像是伍尔夫身边的丈夫伦纳德,更像是布朗夫人·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她对理查德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这种爱是她梦想的寄生虫。她是理查德的牢笼,守护着理查德,不允许理查德的死亡发生,但同时她也是自己的枷锁。
他们互为彼此的牢笼,互相依靠,“苟延残喘般”活着。有些人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办法就是要绑架别人的幸福,通过与之互为牢笼互相依靠来体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理查德再也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和目前与克拉丽莎互为折磨的现状,于是他怒吼道“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理查德在她面前纵身一跳,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天结束后,克拉丽莎从牢笼里解脱出来,她开始变的很坦然,有时候人必须学会懂得放手,有的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一种暂时的离开。
四、结束语
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亚说文本是无数声音的交错和无数文本的介入。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做三个不同的文本,发出不同的声音,浑然融合在一起,互为镜子,相互衬托与铺垫,共同解说了来自不同地方处于不同时代的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的轰轰烈烈的生命印记。在女性自我探寻、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当中,他们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听从心灵的召唤,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了他们勇敢、睿智而又精彩的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参考文献:
[1](美国)迈克尔.坎宁安著。刘新民译。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瞿世镜编选.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32.
作者简介:聂志兴(1987-),男,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小说,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关键词:《时时刻刻》;身份认同危机;挣扎与抗争
一部《达洛维夫人》将游离于生死边缘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连接在一起。面对富足的生活条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个女人看似不同实则相似的生命印记:为什么作家兼小说《时时刻刻》的主人公弗吉尼亚·伍尔夫要选择用投河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为什么小说中的劳拉·布朗夫人在富足充盈的家庭生活中会有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之感,先后选择在旅馆自杀未遂后又独自离家出走?又为什么大编辑克拉丽莎千辛万苦要守护住的爱情与友谊,最终导致她目睹了理查德的跳楼自杀?本文结合小说文本分析,试图寻找导致他们生命之花凋零的原因,探寻女性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的生命印记。
一、自我探索——勇敢面对或者果断逃避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忧郁症的折磨,举步朝着冰冷的河水走去,试图结束自己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伍尔夫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最终选择向病魔妥协。但我们不能说伍尔夫是一个命运的懦夫,生命的逃亡者。长期吃药,惧怕自己的女仆,她多次选择自杀。饱受头疼的折磨,精神萎靡恍惚,令伍尔夫想要逃脱病痛的羁绊,她选择逃离,然而却发现找不到出路。她不愿待在疗养院里,过宁静的生活,因为对她而言过于宁静等于自杀;她也不甘心接受丈夫的安排,不愿忍受丈夫监督吃饭吃药,她试图用死亡来逃离丈夫的视线。“如果她不说那么多话,不写那么多書,感情不那么丰富,如果她不着急去伦敦,在那儿的大街上逛,她自然会舒服些,安全些;然而,如此生活下去,她便会死去,慢慢死在一张玫瑰花盛开的床上”[1]145。伍尔夫终究不能如邻家女人或像她的姐姐一样,生儿育女,过安心的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在自我生命真谛的探寻道路上,她注定要饱受孤独、荆棘与险滩,甚至于逼疯了自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羡慕来看望她的姐姐,并问道:“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吗?”[1]186这里的逃脱不单单指困扰她一生的精神疾病,同时也指她的宿命。终于,伍尔夫用自杀的方式,达成了她与生活与命运的和解。
二、自我认知——选择生或死,是个问题
在世俗的眼光里,家庭主妇劳拉绝对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妻子合格的母亲。世人也似乎更加厌恶这种“抛夫弃子”的女人。因为她的所做所为与以男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男权世界里面对女人要求的纲常伦理背道而驰。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劳拉,正值美国经济复苏发展的黄金时期,她的家庭生活富足,有着一个令人艳羡的疼爱有加的军人老公,和一个乖巧听话而又内心非常敏感的可爱儿子理查德。似乎一切对她而言无可挑剔了。然而,单调乏味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正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牢笼里面,她对此早已心生倦意,进而对自我认知开始纠结,对自己的存在和生存价值产生了怀疑:是要继续选择平淡无奇的过家庭主妇生活还是用死亡的方式逃离出去,让生命获得新生?作为新一代的“家庭天使”,劳拉的苦闷与彷徨在于:“除了丈夫、孩子和家以外,我还想要更多的东西”[5]32。
劳拉通过阅读《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真正领悟了伍尔夫的生命真谛: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倘若一个人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的时候,那种莫名的虚无便会如死亡之神一般来到我们的身边,穷凶极恶的要带走我们周遭的一切乃至我们自己的生命。布朗夫人选择了另一种人生方式,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生活。如伍尔夫那样,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解放天性,勇敢的谱写了不同以往但却带有深厚自我生命烙印的生命赞歌。
三、自我救赎——要么依靠要么解脱
克拉丽莎--一个生活在21世纪初的一名纽约的著名女编辑,因为她的名字与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相同,被她忧郁的初恋情人兼好友理查德称为“达洛维夫人”。理查德是一个多才的诗人,然而天妒英才,理查德不幸身染艾滋病,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了。克拉丽莎正张罗着一个晚会,要为理查德的试作获奖来庆功。克拉丽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让人觉得她更像是伍尔夫身边的丈夫伦纳德,更像是布朗夫人·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她对理查德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这种爱是她梦想的寄生虫。她是理查德的牢笼,守护着理查德,不允许理查德的死亡发生,但同时她也是自己的枷锁。
他们互为彼此的牢笼,互相依靠,“苟延残喘般”活着。有些人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办法就是要绑架别人的幸福,通过与之互为牢笼互相依靠来体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理查德再也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和目前与克拉丽莎互为折磨的现状,于是他怒吼道“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理查德在她面前纵身一跳,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天结束后,克拉丽莎从牢笼里解脱出来,她开始变的很坦然,有时候人必须学会懂得放手,有的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一种暂时的离开。
四、结束语
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亚说文本是无数声音的交错和无数文本的介入。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做三个不同的文本,发出不同的声音,浑然融合在一起,互为镜子,相互衬托与铺垫,共同解说了来自不同地方处于不同时代的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的轰轰烈烈的生命印记。在女性自我探寻、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当中,他们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听从心灵的召唤,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了他们勇敢、睿智而又精彩的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参考文献:
[1](美国)迈克尔.坎宁安著。刘新民译。时时刻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瞿世镜编选.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32.
作者简介:聂志兴(1987-),男,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小说,英美文学,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