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蚯蚓肥在紫花苜蓿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中的调控作用,提高土壤重金属的修复去除效率.[方法]本研究在铜和锌超标农田原位种植紫花苜蓿进行修复,设置0(对照),1.0、2.0、4.0 kg·m-2不同用量水平的蚯蚓肥处理,研究蚯蚓肥对紫花苜蓿植株生物量积累及重金属富集转运特征的影响.[结果]2.0 kg·m-2用量蚯蚓肥可显著促进株高和生物量积累,在分枝现蕾期进行第一次刈割时,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达到高峰,较对照处理单株生物量干重平均增加29.5%;施用蚯蚓肥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植株生长
【机 构】
:
太原理工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蚯蚓肥在紫花苜蓿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中的调控作用,提高土壤重金属的修复去除效率.[方法]本研究在铜和锌超标农田原位种植紫花苜蓿进行修复,设置0(对照),1.0、2.0、4.0 kg·m-2不同用量水平的蚯蚓肥处理,研究蚯蚓肥对紫花苜蓿植株生物量积累及重金属富集转运特征的影响.[结果]2.0 kg·m-2用量蚯蚓肥可显著促进株高和生物量积累,在分枝现蕾期进行第一次刈割时,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达到高峰,较对照处理单株生物量干重平均增加29.5%;施用蚯蚓肥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植株生长前期对铜和锌的转运和富集系数,分枝现蕾时期对铜和锌的转运系数可达0.70和0.90;2.0 kg·m-2蚯蚓肥用量下,单株紫花苜蓿植株富集铜和锌总量分别为0.57 mg和1.12 mg,是对照处理的2.19和1.78倍;蚯蚓肥施入可促进耕层土壤还原态和弱酸态重金属占比增加,提高土壤中铜和锌的生物有效性.[结论]铜和锌重金属超标农田土壤修复时,辅以2.0 kg·m-2蚯蚓肥可提高紫花苜蓿生物量积累及植株对铜和锌的富集转运量,提高紫花苜蓿植株对铜和锌超标土壤的修复效率.
其他文献
为研究施用不同肥料类型(尿素、鸡粪)及用量(349.6,174.8 kg/hm~2)下坡面氮素流失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探究二者氮素流失差异的原因,并阐述肥料用量对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坡面氮素流失以泥沙全氮流失为主,占比可达78.16%~93.46%;径流硝态氮浓度高于铵态氮浓度,且径流总氮流失以硝态氮流失为主要形式,流失量占径流总氮流失量的38.53%~48.62%。肥料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建立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体系,寻求西兰花最优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为试验作物,采取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740,2175,2610 m3/hm2,施肥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200,1500,180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为20.8 mm,灌水量为2610
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关系的研究是开展大规模植被恢复效益评估的基础,而目前对西南槽谷地区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并不明晰,不利于进一步生态建设.基于2000—2018年西南槽谷区NDVI、气温、降雨、DEM、土地覆被和人口密度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回归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等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西南槽谷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19年来NDVI范围介于0.79~0.84,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岩溶区植被NDVI(0.00317/a)
基于3年连续冬小麦-夏玉米覆膜轮作试验,通过校验之后的AquaCrop模型设置不同水平的播前土壤墒情,模拟研究关中地区多年历史气候条件下旱作覆膜夏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对播前土壤墒情的响应规律,拟基于播前土壤墒情初步建立覆膜与否的判断标准.结果表明,当土壤初始含水率≤70%田间持水量,关中地区夏玉米覆膜产量波动剧烈;覆膜增产率随着降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覆膜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且趋于稳定;然而覆膜措施的增产效果对降水量越来越不敏感,最终呈稳定趋势.当播前土壤底墒达到80%~85%田间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揭示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及其对入湖泥沙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流域6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雨量和鄱阳湖“五河”入湖悬移质输沙量(以下简称“输沙量”)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和入湖输沙量动态过程,定量评估了降雨侵蚀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湖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0034.1(MJ·mm)/(hm2·h),介于
目的:探讨和评价消化内镜环境下的老年胃肠镜检查特殊沟通技巧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消化科内镜中心接受胃肠镜检查的120例65岁以上老年检查者,按照数字分配法随机分为两组.将其中60例检查者设为对照组,检查前行常规宣教;另外60例检查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应用一对一讲解、视频观看及紧张情绪评估下的相关心理干预等特殊沟通技巧.对比两组检查前心理状态、生命体征稳定情况、内镜检查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查前焦虑得分(S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检查前30min
森林土壤是森林植被生存和恢复的基础,干扰不仅影响森林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的动态变化,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选取黔中地区3种干扰类型(清除凋落物、割脂和火灾)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在每种干扰样地周边设置未干扰马尾松林样地作为对照,揭示不同干扰类型对马尾松林土壤性质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间马尾松林土壤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0—20 cm)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20—40,40—60 cm),这表明马尾松林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不同干扰
探明单季晚稻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模式中缓释氮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单季晚稻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2019—2020年在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U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3:3);(3)常规施肥减氮12.5%(U2,比例同U1);(4)57%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1);(5)45%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2);(6)34%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3).U1的施氮量为240 kg/hm2,U2和SRU的施氮量均为210 kg/hm2.测定
土壤侵蚀—沉积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性质在侵蚀区和沉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模拟修建5°,10°和20°3个坡度的侵蚀区,并于每个侵蚀区底端连接水平的沉积区。试验期间(2015—2019年)连续原位监测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泥沙量、土壤温度和水分,并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明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可为农田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评价提供采样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面积45 h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04个样点0—200 cm深度范围内1 560个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碳密度,揭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