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西阳泉平定县城出发,沿307国道东行20余公里,即到平定县东部与河北省交界的新关村。这里有一条建于山巅、南北走向、俯仰屈曲、崎岖嵌顿的古石长城,其上建关,名为固关。据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这条长城应属春秋战国时期中山长城的一部分。《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当时,中山是北方少数民族鲜虞在今河北省正定、石家庄一带建立的一个诸侯小国,为了防御西部强大的晋、赵等大国侵略而修建的。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记载,中山长城在今山西、河北交界处,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固关、娘子关,止于邢台黄泽关以南明水岭大岭口。北齐时,文宣帝高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西魏东进,征发民夫180万人,修筑幽州夏口(今北京南口)至恒山西南九百里长城时,固关、娘子关长城又得到了重新修复。明朝建立后,为防范蒙元王朝残余势力东山再起,又于明洪武三年开始修葺城墙,创筑城垣,从而使防务得到了加强。
固关地处先秦九塞门户和太行八陉之井陉西口,地形险峻、崎岖陡峭、蜿蜒曲折,位居冲要,是晋东门户,冀西屏障,素有锁赵蔽燕、燕赵襟喉之称。固关原名故关,遗址在今平定县旧关村。这表明,固关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可能从前369年中山筑长城时就已经筑城设关、驻兵戍守了。可惜的是,固关年代久远,史料丧失,取证困难,不能充分揭示其歷史面貌。除去野史传说,史书对固关建制有明确记载的是《明史》与《西关志》。《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置固关巡检司于龙泉关,有巡检一员、弓兵五十名”。《西关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于井陉南界平定州故关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于真定。”故关旧城建有砖城一座,城门两座。又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乃北筑于隘口......即今新城。”“固关新城,井陉旧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陉山环峙,绵水漩流……盘砺五台,襟帒滹沱,合而言之,当秦、晋、燕、赵之冲,有金汤磐石之固云。”这就说明,明朝因边备需要,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故关驻兵,隶属于龙泉关管辖。正统二年,又在故关旧地修筑关城、加固城墙、防守官兵,由真保镇管辖。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虏寇从河套入侵太原,近逼故关。故关地处井陉西口,系京畿屏障,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冀西再无屏障,京城暴露无遗,但故关旧城很难凭险据守,遂将关城西移十里,在更为险要、易守难攻的隘口重新筑城,改故为固,即今固关,遗址在今新关村。固关新城竣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有正城一座、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座,瓮城一座,东西稍墙各一道(后又于石梯之口加修稍墙一道),长城依山而建,宽2米,高3—4米,墙体上造有堞楼3座,药楼一座,炮台、墩台11座,烽火台2座,哨台一座,大大加强了城防设施。与关城同时共建的还有公廨三座,俗称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校场等。大衙门为三品武官参将驻所,二衙门为把总驻所,三衙门为守备驻所。
固关城坐落于太行山中段山腹之中,当衢而立,四周陉山环峙,其下绵水漩流,古人谓之“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乃极险之地。与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并称为明代京西四大名关。西门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拱门石砌砖 ,其上嵌有石匾一块,题额为“固关”。傍近城门,有水门一座,下临深谷,门洞两侧石砌陡墙,高与山平,墙上嵌有雕镂精细的护水石兽,石雕门枕犹存。清代大诗人王士祯(即渔洋先生)曾有诗描述固关:“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楼遥指暮云间。”“绝塞依天险,雄关锁地维”,极赞固关之雄险。清康熙皇帝亦有诗称赞固关地险人杰“才多壮士雄”。可惜的是,这些雄宏的建筑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或颓圮,或毁弃、更或荡然无存,但遗迹隐然,仍然昭示着当年的雄壮与辉煌。
所幸固关长城脚下的人民并没有忘记固关长城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并没有忘记两千多年来固关长城给予他们的庇护。近年来,他们自愿捐资捐款,自愿投工投料,重新修造和恢复了固关长城的原貌,使固关长城重新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雄姿。
固关地处先秦九塞门户和太行八陉之井陉西口,地形险峻、崎岖陡峭、蜿蜒曲折,位居冲要,是晋东门户,冀西屏障,素有锁赵蔽燕、燕赵襟喉之称。固关原名故关,遗址在今平定县旧关村。这表明,固关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可能从前369年中山筑长城时就已经筑城设关、驻兵戍守了。可惜的是,固关年代久远,史料丧失,取证困难,不能充分揭示其歷史面貌。除去野史传说,史书对固关建制有明确记载的是《明史》与《西关志》。《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置固关巡检司于龙泉关,有巡检一员、弓兵五十名”。《西关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于井陉南界平定州故关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于真定。”故关旧城建有砖城一座,城门两座。又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乃北筑于隘口......即今新城。”“固关新城,井陉旧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陉山环峙,绵水漩流……盘砺五台,襟帒滹沱,合而言之,当秦、晋、燕、赵之冲,有金汤磐石之固云。”这就说明,明朝因边备需要,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故关驻兵,隶属于龙泉关管辖。正统二年,又在故关旧地修筑关城、加固城墙、防守官兵,由真保镇管辖。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虏寇从河套入侵太原,近逼故关。故关地处井陉西口,系京畿屏障,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冀西再无屏障,京城暴露无遗,但故关旧城很难凭险据守,遂将关城西移十里,在更为险要、易守难攻的隘口重新筑城,改故为固,即今固关,遗址在今新关村。固关新城竣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有正城一座、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座,瓮城一座,东西稍墙各一道(后又于石梯之口加修稍墙一道),长城依山而建,宽2米,高3—4米,墙体上造有堞楼3座,药楼一座,炮台、墩台11座,烽火台2座,哨台一座,大大加强了城防设施。与关城同时共建的还有公廨三座,俗称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校场等。大衙门为三品武官参将驻所,二衙门为把总驻所,三衙门为守备驻所。
固关城坐落于太行山中段山腹之中,当衢而立,四周陉山环峙,其下绵水漩流,古人谓之“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乃极险之地。与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并称为明代京西四大名关。西门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拱门石砌砖 ,其上嵌有石匾一块,题额为“固关”。傍近城门,有水门一座,下临深谷,门洞两侧石砌陡墙,高与山平,墙上嵌有雕镂精细的护水石兽,石雕门枕犹存。清代大诗人王士祯(即渔洋先生)曾有诗描述固关:“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楼遥指暮云间。”“绝塞依天险,雄关锁地维”,极赞固关之雄险。清康熙皇帝亦有诗称赞固关地险人杰“才多壮士雄”。可惜的是,这些雄宏的建筑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或颓圮,或毁弃、更或荡然无存,但遗迹隐然,仍然昭示着当年的雄壮与辉煌。
所幸固关长城脚下的人民并没有忘记固关长城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并没有忘记两千多年来固关长城给予他们的庇护。近年来,他们自愿捐资捐款,自愿投工投料,重新修造和恢复了固关长城的原貌,使固关长城重新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