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儿黄疸主要发生于早期新生儿,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茵栀黄口服液是根据古方茵陈蒿汤,经长期的临床应用及剂型改革研究研制而成。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就目前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黄疸 治疗现状与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 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 , 加之胆红素肠 - 肝循环 , 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不需干预治疗可自行消退。但约5%~10%患儿是需干预治疗的病理性黄疸,如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引起后遗症,严重可致死亡,故应及时查明病因,积极有效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光疗、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必要时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达换血指征者予换血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最常用,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亦较明显。为减少蓝光照射的副作用,可加用口服药缩短光疗时间,但临床上可用的口服药极少。茵栀黄口服液有退黄、利胆效果,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途径[1]。因此本文就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1生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 出现黄疸,4~5天最重,足月儿2周内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2]。
1.2 病理性黄疸 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足月儿〉221umol/L(12.9mg/dl), 早产儿〉257 u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每日上升〉85.5umol/L(5mg/dl);黄疸持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34.2umol/L(2mg/dl) [2]。病理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四种。
2 茵栀黄口服液
2.1 组成成分 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菌陈蒿、栀子、黄芩和金银花。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菌 , 味苦性寒 , 有清热解毒、利胆、对抗肝损伤和抗病毒作用 [3]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 有凉血解毒、促进胆汁分泌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4]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有消炎、利胆、安胎作用 [5] 。金银花有消炎、解毒、利胆作用显著 [6]
2.2 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在疾病动物模型的测试 , 发现茵栀黄有抗炎、抗氧化、减轻炎性损伤和自由基损伤、保护线粒体、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肝细胞表面转运体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在茵栀黄注射液展开, 对茵栀黄口服液的作用机制可作为参照[7] 。
2.3 配伍
2.3.1 联合蓝光、日光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与单纯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 , 发现联合治疗组所需治疗时间及整体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蓝光治疗组[8]。光疗时间长,易出现副作用,日光获取方便自然,可减少治疗费用增加患儿顺应性。
2.3.2 联合用药
2.3.2.1 益生菌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 发现联合用药较单纯茵栀黄用药降低胆红素水平的速度快效果强。有研究报道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对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影响 , 发现联合用药组第 1 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和日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 ,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9]。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茵栀黄配合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胆红素排泄,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患儿光照治疗和住院治疗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0]。布拉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运用有加速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作用,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可减少母婴分离、光疗、住院等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推广[11]。
2.3.2.2 维生素 有报道称加用维生素 C 治疗后显著提高黄疸消退率,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在肝脏的代谢,减少过敏反应性溶血,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可微调体内酸碱平衡紊乱[12]。在包含茵栀黄的新生儿黄疸常规治疗方案中 , 加用维生素 E可显著提高疗效[7]。
2.3.2.3 蒙脱石散 茵栀黄颗粒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轻患儿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母乳喂养,能快速有效降低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13]。
2.3.2.4 培菲康散剂 有研究表明培菲康联合茵栀黄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优于培菲康单用、茵栀黄单用 , 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改善[14]。
2.3.3 联合抚触、按摩 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能更好更快地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改善黄疸症状[15]。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腹部按摩,能调理肠胃蠕动,防止便秘,间接起到把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红素原,从而减少肠壁对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加速黃疸消退,达到初步预防目的[16]。 3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现状
3.1 优化治疗效果,安全性好 茵桅黄口服液能够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疽患儿病理表现,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孟杨[17]选 取8 0例新生儿黄疽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 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桅黄口服液,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5 %明显优于对照组7 7.5 %,提示应用茵桅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疽能够显著优化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
3.2 缩短病程,促进疗效 有研究对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 77 例和观察组 8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 为69. 88% 和91. 57%,明显高于对照组46.75% 和75.32%; 观察组自治疗 1 天起其胆红素水平即明显低于治疗前; 自治疗第 3 天起对照组胆红素水平开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新生儿黄疸患者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增加疗效[18]。
3.3 抑制胆红素含量,缓解临床症状 有研究对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黄疸新生儿70 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西医 + 口服茵栀黄)方法进行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82.86%,证明采用口服茵栀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胆红素含量,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9]。
3.4 预防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60%的足月儿80%早产儿均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患儿均能消退,有一部分如未及时发现,或未监测黄疸水平,黄疸过高,血清游离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损伤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造成患儿永久伤害,导致残疾或死亡。故临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甚至发展成核黄疸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小儿运动功能异常,智力落后,听力障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成为导致国内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21]。产儿出现皮膚黄染更应尽早重视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茵栀黄是传统退黄利胆纯中药制剂,给药方便、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反应,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药物之一[22]。
小结:茵栀黄口服液起作用时间在用药后的3-5天[1];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早期新生儿与足月晚期新生儿的黄疸的药效是相同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排稀便、褐色便及大便次数增多等,停药后很快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置;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提高胆红素下降速度,经济安全疗效好,而且可以减轻静脉药的痛苦及风险,因此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凤敏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2011(09)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6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1):623-624
[2]贾照志 . 茵陈蒿的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 2010, 31(3):87-89.
[3]孟祥乐 , 李红伟 , 李颜 , 等 .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 中国新药杂志 , 2011(11):959-967.
[4]李敏 , 杨瑞芳 .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J] . 临床和实验医学志 ,2009,8(1):137-138.
[5]王力川 .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J] . 安徽农学 ,2009,37(5):2036-2037.
[6]刘筠.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5,8(23):274-275
[7]吕红宇,邓常学,王子谦.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4.80(01):21-22
[8]罗嫚丽,曹文芳等.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8):79-80
[9]陈宜升,蔡桂花.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茵栀黄配合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分析[J].2016.8(11):623-624
[10]刘燕. 布拉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干预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6.8(45):1800-1801
[11]郑玉花, 金海燕, 金莲花. 茵栀黄、维生素 C 联合妈咪爱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3.02:833
[12]赵艳玲. 茵栀黄颗粒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杂志.2016.8:74-76
[13]李玉勤,唐炜,金胜利.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40 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8(22):180-181
[14]滕 祎. 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 30 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 杂志.2014.5(10):66-68
[15]董明翠, 侯莉, 刘俊. 腹部按摩加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J].陕西中医.2010.34(10):1353-1354
[16]孟杨.观察菌桅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30:127-128
[17]陈海燕. 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新生儿黄疸 83 例临床分析[J].中医药.2013.15(1):208-209
[18]渠桂英. 口服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医药.2015.4(13):218
[19]毕淑芳. 茵栀黄颗粒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40 例临床疗观察[J].社区中医药。2013.15(7):217
[20]魏克伦.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的可喜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97
[21]马荷仙. 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6(7):262-264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黄疸 治疗现状与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 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 , 加之胆红素肠 - 肝循环 , 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不需干预治疗可自行消退。但约5%~10%患儿是需干预治疗的病理性黄疸,如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引起后遗症,严重可致死亡,故应及时查明病因,积极有效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光疗、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必要时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达换血指征者予换血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最常用,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亦较明显。为减少蓝光照射的副作用,可加用口服药缩短光疗时间,但临床上可用的口服药极少。茵栀黄口服液有退黄、利胆效果,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途径[1]。因此本文就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1生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 出现黄疸,4~5天最重,足月儿2周内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2]。
1.2 病理性黄疸 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足月儿〉221umol/L(12.9mg/dl), 早产儿〉257 u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每日上升〉85.5umol/L(5mg/dl);黄疸持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34.2umol/L(2mg/dl) [2]。病理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四种。
2 茵栀黄口服液
2.1 组成成分 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菌陈蒿、栀子、黄芩和金银花。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菌 , 味苦性寒 , 有清热解毒、利胆、对抗肝损伤和抗病毒作用 [3]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 有凉血解毒、促进胆汁分泌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4]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有消炎、利胆、安胎作用 [5] 。金银花有消炎、解毒、利胆作用显著 [6]
2.2 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在疾病动物模型的测试 , 发现茵栀黄有抗炎、抗氧化、减轻炎性损伤和自由基损伤、保护线粒体、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肝细胞表面转运体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在茵栀黄注射液展开, 对茵栀黄口服液的作用机制可作为参照[7] 。
2.3 配伍
2.3.1 联合蓝光、日光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与单纯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 , 发现联合治疗组所需治疗时间及整体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蓝光治疗组[8]。光疗时间长,易出现副作用,日光获取方便自然,可减少治疗费用增加患儿顺应性。
2.3.2 联合用药
2.3.2.1 益生菌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 发现联合用药较单纯茵栀黄用药降低胆红素水平的速度快效果强。有研究报道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对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影响 , 发现联合用药组第 1 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和日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 ,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9]。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茵栀黄配合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胆红素排泄,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患儿光照治疗和住院治疗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0]。布拉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运用有加速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作用,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可减少母婴分离、光疗、住院等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推广[11]。
2.3.2.2 维生素 有报道称加用维生素 C 治疗后显著提高黄疸消退率,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在肝脏的代谢,减少过敏反应性溶血,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可微调体内酸碱平衡紊乱[12]。在包含茵栀黄的新生儿黄疸常规治疗方案中 , 加用维生素 E可显著提高疗效[7]。
2.3.2.3 蒙脱石散 茵栀黄颗粒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轻患儿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不影响母乳喂养,能快速有效降低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13]。
2.3.2.4 培菲康散剂 有研究表明培菲康联合茵栀黄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优于培菲康单用、茵栀黄单用 , 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改善[14]。
2.3.3 联合抚触、按摩 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能更好更快地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改善黄疸症状[15]。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腹部按摩,能调理肠胃蠕动,防止便秘,间接起到把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红素原,从而减少肠壁对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加速黃疸消退,达到初步预防目的[16]。 3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现状
3.1 优化治疗效果,安全性好 茵桅黄口服液能够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疽患儿病理表现,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孟杨[17]选 取8 0例新生儿黄疽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 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桅黄口服液,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5 %明显优于对照组7 7.5 %,提示应用茵桅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疽能够显著优化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
3.2 缩短病程,促进疗效 有研究对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 77 例和观察组 8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 为69. 88% 和91. 57%,明显高于对照组46.75% 和75.32%; 观察组自治疗 1 天起其胆红素水平即明显低于治疗前; 自治疗第 3 天起对照组胆红素水平开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新生儿黄疸患者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增加疗效[18]。
3.3 抑制胆红素含量,缓解临床症状 有研究对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黄疸新生儿70 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西医 + 口服茵栀黄)方法进行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82.86%,证明采用口服茵栀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胆红素含量,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9]。
3.4 预防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60%的足月儿80%早产儿均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患儿均能消退,有一部分如未及时发现,或未监测黄疸水平,黄疸过高,血清游离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损伤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造成患儿永久伤害,导致残疾或死亡。故临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甚至发展成核黄疸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小儿运动功能异常,智力落后,听力障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成为导致国内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21]。产儿出现皮膚黄染更应尽早重视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茵栀黄是传统退黄利胆纯中药制剂,给药方便、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反应,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药物之一[22]。
小结:茵栀黄口服液起作用时间在用药后的3-5天[1];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早期新生儿与足月晚期新生儿的黄疸的药效是相同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排稀便、褐色便及大便次数增多等,停药后很快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置;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提高胆红素下降速度,经济安全疗效好,而且可以减轻静脉药的痛苦及风险,因此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凤敏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2011(09)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6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1):623-624
[2]贾照志 . 茵陈蒿的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 2010, 31(3):87-89.
[3]孟祥乐 , 李红伟 , 李颜 , 等 .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 中国新药杂志 , 2011(11):959-967.
[4]李敏 , 杨瑞芳 .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J] . 临床和实验医学志 ,2009,8(1):137-138.
[5]王力川 .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J] . 安徽农学 ,2009,37(5):2036-2037.
[6]刘筠.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5,8(23):274-275
[7]吕红宇,邓常学,王子谦.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4.80(01):21-22
[8]罗嫚丽,曹文芳等.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8):79-80
[9]陈宜升,蔡桂花.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茵栀黄配合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分析[J].2016.8(11):623-624
[10]刘燕. 布拉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干预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6.8(45):1800-1801
[11]郑玉花, 金海燕, 金莲花. 茵栀黄、维生素 C 联合妈咪爱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3.02:833
[12]赵艳玲. 茵栀黄颗粒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杂志.2016.8:74-76
[13]李玉勤,唐炜,金胜利.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40 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8(22):180-181
[14]滕 祎. 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 30 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 杂志.2014.5(10):66-68
[15]董明翠, 侯莉, 刘俊. 腹部按摩加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J].陕西中医.2010.34(10):1353-1354
[16]孟杨.观察菌桅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30:127-128
[17]陈海燕. 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新生儿黄疸 83 例临床分析[J].中医药.2013.15(1):208-209
[18]渠桂英. 口服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医药.2015.4(13):218
[19]毕淑芳. 茵栀黄颗粒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40 例临床疗观察[J].社区中医药。2013.15(7):217
[20]魏克伦.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的可喜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97
[21]马荷仙. 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6(7):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