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TAC、AT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方法:回顾与分析我院住院部外科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82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TAC组(43例)与AT组(39例),每周期化疗前行疗效评估和毒副反应分析,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TAC组优于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TAC组较AT组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AC及AT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均有效,TAC方案优于AT方案。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乳腺癌;临床治疗
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还可能控制潜在的微小转移,减少远处播散[1]。因此新辅助化疗作为LABC的治疗方案已经得到广泛接受。然而对化疗方案和周期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为了解多西他赛、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TAC)及多西他赛、吡柔比星(AT)新辅助化疗方案对LABC的疗效,本文就我院2010年09月至2014年l0月采用TAC和AT方案对82例LAB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乳腺癌82例,均为女性,经14G巴德空芯针穿刺活检确诊并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病理资料:TAC组:浸润性癌残存者35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7例)、导管内癌伴脉管内瘤栓(3例)以及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等(5例),仅残存导管内癌成分者2例,未见明确癌残存者3例;AT组:浸润性癌残存者36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9例)、导管内癌伴脉管内瘤栓(4例)、以及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等(3例),仅残存导管内癌成分者1例。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双乳B超及乳腺钼靶、腹部B超、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和全身骨扫描,排除远处转移,无化疗禁忌症。化疗前分期,Ⅱb期24例,Ⅲa期12例,Ⅲb期36例,Ⅲc期10例。随机分为TAC组(43例),AT组(39例)。年龄TAC组32~75岁,TC组36~81岁。两组年龄、发病时间、平均肿瘤大小、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学分级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TAC方案:环磷酰胺600mg/m2静脉滴注,d1,吡柔比星mg/m2静脉滴注,d1,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d1;AT方案:吡柔比星50mg/m2静脉滴注,d1,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d1。化疗过程中均常规进行保肝、护胃以及升白等保护性治疗。每周期化疗前评价疗效,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总体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
TAC组与AT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后通过临床查体、乳腺超声或乳腺钼靶进行双径测定,个别患者采用乳腺MRI检查测量。每周期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化疗后复查,治疗4个疗程后系统评估疗效。
1.5 疗效评价
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的疗效根据UICC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其中肿瘤病灶的体积通过临床查体以及超声、钼靶双径进行测量;部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肿瘤体积大小增加大于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OR)为CR+PR。
1.6 化疗毒副反应评估
对常见化疗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按照WHO的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进行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AC组与AT组近期疗效对比
82例患者均完成4个疗程化疗,TAC组患者中CR 5例(11.63%),PR 35例(81.40%),总有效率为93.03%;AT组患者中CR 2例(5.13%),PR 25例(64.10%),总有效率为69.23%,有效率TAC组高于A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组近期疗效优于AT组(表1)。2组化疗结束后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TAC组CR患者1例未查见肿瘤细胞(R0),3例为R1;AT组CR 2例均为R1。
2.2 TAC组与AT组化疗毒副反应
TAC组与AT组完成化疗后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或因不能耐受化疗毒副反应而终止化疗的病例。主要化疗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且均为Ⅰ-Ⅱ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TAC组要高于A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并无统一标准[2]。文献显示,蒽环类联合紫衫类药物可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3]。多西他赛可使微管蛋白和微管蛋白二聚体之间失去动态平衡,使癌细胞分裂停滞在G2/M期直至死亡;吡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有良好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起效迅速;环磷酰胺为烷化剂类药物,为周期非特异性,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三者联合有明显协同作用,其疗效得到广泛的肯定[4]。
本研究表明,TAC组与AT组化疗效果均较显著,可降低肿瘤临床分期,化疗结束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提高了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切除率,有效率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但术后证实TAC组有1例患者为R0,因例数少不能说明TAC方案治疗患者致pCR优于AT方案,尚需增加样本量并进一步研究。TAC组化疗近期疗效优于AT组,说明环磷酰胺联合目前一线抗肿瘤药物紫杉类及蒽环类药物能增加化疗疗效,提高化疗有效率,药物疗效可能存在协同作用[5]。两组患者化疗后均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及不能耐受化疗而终止化疗的病例,提示2种化疗方案较安全,且化疗过程中的辅助用药可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化疔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TAC组较AT组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我们今后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仅对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进行论述与评价,其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等远期疗效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臧梦芳,只向成,张敏等.TAC、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6):20-22.
[2] 李英姿.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l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42-2243.
[3] Moreno-Aspitia,Perez EA.Anthracycline-and/or taxane-resistant breastcancer: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challengesand current treatment trends[J].Clin Ther.2009.31(8):1619-1640.
[4] 杨俊娥,陆苏,刘红.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7):405-408.
[5] 李英姿.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l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42-2243.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乳腺癌;临床治疗
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还可能控制潜在的微小转移,减少远处播散[1]。因此新辅助化疗作为LABC的治疗方案已经得到广泛接受。然而对化疗方案和周期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为了解多西他赛、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TAC)及多西他赛、吡柔比星(AT)新辅助化疗方案对LABC的疗效,本文就我院2010年09月至2014年l0月采用TAC和AT方案对82例LAB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乳腺癌82例,均为女性,经14G巴德空芯针穿刺活检确诊并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病理资料:TAC组:浸润性癌残存者35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7例)、导管内癌伴脉管内瘤栓(3例)以及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等(5例),仅残存导管内癌成分者2例,未见明确癌残存者3例;AT组:浸润性癌残存者36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9例)、导管内癌伴脉管内瘤栓(4例)、以及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等(3例),仅残存导管内癌成分者1例。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双乳B超及乳腺钼靶、腹部B超、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和全身骨扫描,排除远处转移,无化疗禁忌症。化疗前分期,Ⅱb期24例,Ⅲa期12例,Ⅲb期36例,Ⅲc期10例。随机分为TAC组(43例),AT组(39例)。年龄TAC组32~75岁,TC组36~81岁。两组年龄、发病时间、平均肿瘤大小、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学分级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TAC方案:环磷酰胺600mg/m2静脉滴注,d1,吡柔比星mg/m2静脉滴注,d1,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d1;AT方案:吡柔比星50mg/m2静脉滴注,d1,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d1。化疗过程中均常规进行保肝、护胃以及升白等保护性治疗。每周期化疗前评价疗效,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总体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
TAC组与AT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后通过临床查体、乳腺超声或乳腺钼靶进行双径测定,个别患者采用乳腺MRI检查测量。每周期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化疗后复查,治疗4个疗程后系统评估疗效。
1.5 疗效评价
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的疗效根据UICC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其中肿瘤病灶的体积通过临床查体以及超声、钼靶双径进行测量;部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肿瘤体积大小增加大于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OR)为CR+PR。
1.6 化疗毒副反应评估
对常见化疗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按照WHO的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进行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AC组与AT组近期疗效对比
82例患者均完成4个疗程化疗,TAC组患者中CR 5例(11.63%),PR 35例(81.40%),总有效率为93.03%;AT组患者中CR 2例(5.13%),PR 25例(64.10%),总有效率为69.23%,有效率TAC组高于A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组近期疗效优于AT组(表1)。2组化疗结束后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TAC组CR患者1例未查见肿瘤细胞(R0),3例为R1;AT组CR 2例均为R1。
2.2 TAC组与AT组化疗毒副反应
TAC组与AT组完成化疗后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或因不能耐受化疗毒副反应而终止化疗的病例。主要化疗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且均为Ⅰ-Ⅱ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TAC组要高于A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并无统一标准[2]。文献显示,蒽环类联合紫衫类药物可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3]。多西他赛可使微管蛋白和微管蛋白二聚体之间失去动态平衡,使癌细胞分裂停滞在G2/M期直至死亡;吡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有良好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起效迅速;环磷酰胺为烷化剂类药物,为周期非特异性,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三者联合有明显协同作用,其疗效得到广泛的肯定[4]。
本研究表明,TAC组与AT组化疗效果均较显著,可降低肿瘤临床分期,化疗结束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提高了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切除率,有效率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但术后证实TAC组有1例患者为R0,因例数少不能说明TAC方案治疗患者致pCR优于AT方案,尚需增加样本量并进一步研究。TAC组化疗近期疗效优于AT组,说明环磷酰胺联合目前一线抗肿瘤药物紫杉类及蒽环类药物能增加化疗疗效,提高化疗有效率,药物疗效可能存在协同作用[5]。两组患者化疗后均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及不能耐受化疗而终止化疗的病例,提示2种化疗方案较安全,且化疗过程中的辅助用药可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化疔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TAC组较AT组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我们今后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仅对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进行论述与评价,其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等远期疗效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臧梦芳,只向成,张敏等.TAC、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6):20-22.
[2] 李英姿.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l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42-2243.
[3] Moreno-Aspitia,Perez EA.Anthracycline-and/or taxane-resistant breastcancer: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challengesand current treatment trends[J].Clin Ther.2009.31(8):1619-1640.
[4] 杨俊娥,陆苏,刘红.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7):405-408.
[5] 李英姿.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l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4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