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博拉病毒病( 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传染病,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病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以发热、出血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出血、皮疹和多脏器损害。自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性流行(2013年12月几内亚暴发前共发生了27次流行),具有极高的传染性,病死率达50%~90%。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早已将EB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4级病毒,并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自2013年12月以来,EVD疫情持续加剧并不断蔓延,引起全球公众、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2014年8月8日WHO宣布EVD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15年1月11日,全球共有21296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其中死亡8429例,病死率39.6%。此次疫情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EVD暴发,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就此,笔者围绕EVD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