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成都,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成都草堂”。在这里,杜甫创作了很多以清闲淡雅为主的诗歌,这与他当时所处的草堂环境有关。本文从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入手,分析了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杜甫 草堂诗 语言特色
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辗转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搭建了一个住所,命名为“成都草堂”,疲惫不堪的杜甫终于定居成都。虽然远离战乱,但杜甫仍然心系国家大事,这从他的一些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草堂周边的环境清雅幽静,杜甫十分喜欢,在此定居之后,杜甫的诗风也大加改变,从之前抑郁沉闷的诗风转变为清闲淡雅的诗风。杜甫在草堂大概居住了五年,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后人称之为“草堂诗”。“草堂诗”体现了杜甫的内心感受,读者可以从诗中看出他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杜甫“草堂詩”的形成
“草堂诗”的形成与杜甫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生活环境和心境是分不开的,他之前的诗歌大多沉闷抑郁,因为他总是用低沉的词 调来表达心中的抑郁之情。在去往成都的路上,杜甫已有归隐之心,在成都定居后,他又对草堂周边的环境无比喜欢,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美好家园。自此,杜甫开始大肆赞美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用尽生平所学去创作诗歌,杜甫的“草堂诗”也就渐见雏形。有时,杜甫也会借物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感叹仕途的不得志。但总体而言,杜甫还是很喜欢在草堂的生活,田园式的生活滋润了杜甫的内心,也丰富了杜甫的创作素材。
1.杜甫“草堂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到成都,在那里用茅草建造了一处很小的住所,这就是“成都草堂”的原貌。杜甫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足,经常要靠朋友接济才能生存,但他在草堂中仿佛找到了内心的美好家园,杜甫很享受草堂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以清闲淡雅为主,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堂成》完全表达了杜甫对新居的赞美和无限的满足感,他写出了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还发挥了想象,四季的交替和风景的变化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展现出来。
杜甫经过种种磨难,不知当年的他在面对蜀道时,是怎样的心境,有没有为这蜀道之难而感慨?当时,杜甫的年纪较大,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能够定居的地方,心中非常开心,再加上他还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家团聚。杜甫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真实的一面,在他写给妻子的诗中就体现出杜甫对家人的关心。
年轻时,杜甫也是有政治抱负的,但坎坷的仕途路大大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定居草堂后,朝廷平定了战乱,可杜甫早已不想回到朝中,“自知白发非春事”是一句多么无奈的感叹啊!然而,虽然杜甫不在朝中,却还是非常担忧天下的大事。杜甫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可帝王昏庸无能,他的才华得不到赏识,他的归隐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向往陶渊明那般美好的田园生活,也羡慕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雄气概,杜甫对美好家园的期许,在“草堂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成都西郊,杜甫一改诗风,转变创作风格,尽情地歌颂自然风光。
2.杜甫“草堂诗”的题材
“成都草堂”时期的创作大多都体现了杜甫内心的恬静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是他诗中一个个诗意的对象,在杜甫眼中,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都能展开想象,用诗歌赞美自然风光。他经常将思乡之情寄托在草堂周边的风景上,也将壮志难酬的政治抱负寓于他的诗句中,无奈的现实让杜甫的内心平静了下来,不再追逐官场的名利,他认为草堂是美好的世外桃源,他要极力去歌颂,如杜甫曾细致地描述了草堂周边风景的四季交替。
诗人都有饮酒作诗的习惯,在“成都草堂”生活时,杜甫也经常与友人饮酒作诗,在与友人享受草堂风光的同时,也扩展了他的创作思路,杜甫与友人之间的饮酒作诗也体现了草堂风景的美好。
在草堂居住时,杜甫还经常与当地百姓交流,他体察百姓疾苦,经常将自己写的诗读给百姓听。他的这些诗歌通俗易懂,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能体现出杜甫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居住在草堂的杜甫,在赞美大好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勾起了自己的愁思,思念家乡的心情大多表现在描述春天美好的景物上,他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又害怕春天的美好景象会激起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
二、杜甫“草堂诗”的语言风格
杜甫“草堂诗”多以律诗为主,他的律诗风格在草堂时期达到了巅峰,他在前人的律诗基础上加以拓展,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律诗语言风格。律诗要求诗句间有对偶关系,也就是字数、词意、词性等要一致。律诗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韵律美,能配上伴奏吟唱出来,杜甫在草堂与友人饮酒作诗时,难免也会吟唱几句。
1.诗句对偶工整,韵律美
律诗讲究诗句间的对偶关系,所以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可以从诗歌是否对偶来分析。杜甫的“草堂诗”很注重诗句间的对偶,他的诗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对偶,还讲究音律上的对偶,所以在朗读时,会产生一种声音上的音乐美。杜甫的“草堂诗”在音律上的对偶已将词间的对偶上升到整句间的对偶。后人在研究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时,会发现当时杜甫的“草堂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对偶,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律诗不但讲究对偶,还讲究押韵,很多诗人常用诗的最后一个字进行押韵,这样读起来不仅感觉十分工整,还具有诗歌独特的美感。然而,杜甫经常在诗的开头进行押韵,起到对整首诗的渲染作用。这样的诗句读起来,从气势上就能感受诗人描述对象的特征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2.杜甫“草堂诗”的遣词造句
后人对杜甫的“草堂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用词十分完美,改一个字都很难。他的诗有的是提笔就写下来的,有的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完成的,他炼字的功底非常深厚,词句间的琢磨十分到位,且长短句的运用十分恰当,在借物抒情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声乐字,不管是在诗句开头,还是诗句结尾处,都有一些入声字的出现,产生了一种声乐上的美感。由此可见,在诗歌创作上,杜甫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也确实做到了字斟句酌。
杜甫的“草堂诗”以他一贯的精炼而著称,在精炼的同时又加入了山水自然风光,将他在草堂生活时的娴静、淡雅、悠然自得的心境表露出来,诗句间的韵律感特别强,充满了艺术之美。在写景时,杜甫既注重把握景物的特征,又不缺乏韵律美,他往往能将一处美景很自然地展现出来,但又好像不满足于描写景物,在遣词造句上也有更加深层的表达,所以他写的诗寓意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3.杜甫“草堂诗”比兴的运用
比兴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典诗歌《诗经》,它是以诗歌抒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杜甫将比兴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状况的手段,也是传承古典诗歌的一种方法。在“草堂诗”中,杜甫将很多国家政事、民间疾苦等现实生活,加入到律诗创作中,不仅丰富了律诗题材,开阔了自身视野,还在用词上也十分考究,让比兴在“草堂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极具创新性,他不拘泥于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而是在前人的运用上加以改进。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他一改以往抑郁沉闷的风格,而以清闲淡雅为主,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集的内容,还对后人研究和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微.漂泊人生中的乡土情怀[D].保定:河北大学,2011.
[2]张敬雅.杜甫草堂诗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15,(4).
[3]彭燕.杜甫研究一百年[J].杜甫研究学刊,2015,(3).
[4]崔文颖.天辰楼杜甫诗词文化主题酒店室内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5]方慧颖.浅探杜甫诗歌语言艺术的时代性革新创造[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4).
[6]高蹈.“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语言特色举隅[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
关键词:杜甫 草堂诗 语言特色
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辗转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搭建了一个住所,命名为“成都草堂”,疲惫不堪的杜甫终于定居成都。虽然远离战乱,但杜甫仍然心系国家大事,这从他的一些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草堂周边的环境清雅幽静,杜甫十分喜欢,在此定居之后,杜甫的诗风也大加改变,从之前抑郁沉闷的诗风转变为清闲淡雅的诗风。杜甫在草堂大概居住了五年,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后人称之为“草堂诗”。“草堂诗”体现了杜甫的内心感受,读者可以从诗中看出他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杜甫“草堂詩”的形成
“草堂诗”的形成与杜甫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生活环境和心境是分不开的,他之前的诗歌大多沉闷抑郁,因为他总是用低沉的词 调来表达心中的抑郁之情。在去往成都的路上,杜甫已有归隐之心,在成都定居后,他又对草堂周边的环境无比喜欢,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美好家园。自此,杜甫开始大肆赞美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用尽生平所学去创作诗歌,杜甫的“草堂诗”也就渐见雏形。有时,杜甫也会借物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感叹仕途的不得志。但总体而言,杜甫还是很喜欢在草堂的生活,田园式的生活滋润了杜甫的内心,也丰富了杜甫的创作素材。
1.杜甫“草堂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到成都,在那里用茅草建造了一处很小的住所,这就是“成都草堂”的原貌。杜甫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足,经常要靠朋友接济才能生存,但他在草堂中仿佛找到了内心的美好家园,杜甫很享受草堂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以清闲淡雅为主,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堂成》完全表达了杜甫对新居的赞美和无限的满足感,他写出了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还发挥了想象,四季的交替和风景的变化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展现出来。
杜甫经过种种磨难,不知当年的他在面对蜀道时,是怎样的心境,有没有为这蜀道之难而感慨?当时,杜甫的年纪较大,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能够定居的地方,心中非常开心,再加上他还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家团聚。杜甫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真实的一面,在他写给妻子的诗中就体现出杜甫对家人的关心。
年轻时,杜甫也是有政治抱负的,但坎坷的仕途路大大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定居草堂后,朝廷平定了战乱,可杜甫早已不想回到朝中,“自知白发非春事”是一句多么无奈的感叹啊!然而,虽然杜甫不在朝中,却还是非常担忧天下的大事。杜甫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可帝王昏庸无能,他的才华得不到赏识,他的归隐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向往陶渊明那般美好的田园生活,也羡慕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雄气概,杜甫对美好家园的期许,在“草堂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成都西郊,杜甫一改诗风,转变创作风格,尽情地歌颂自然风光。
2.杜甫“草堂诗”的题材
“成都草堂”时期的创作大多都体现了杜甫内心的恬静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草堂周边的自然风光是他诗中一个个诗意的对象,在杜甫眼中,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都能展开想象,用诗歌赞美自然风光。他经常将思乡之情寄托在草堂周边的风景上,也将壮志难酬的政治抱负寓于他的诗句中,无奈的现实让杜甫的内心平静了下来,不再追逐官场的名利,他认为草堂是美好的世外桃源,他要极力去歌颂,如杜甫曾细致地描述了草堂周边风景的四季交替。
诗人都有饮酒作诗的习惯,在“成都草堂”生活时,杜甫也经常与友人饮酒作诗,在与友人享受草堂风光的同时,也扩展了他的创作思路,杜甫与友人之间的饮酒作诗也体现了草堂风景的美好。
在草堂居住时,杜甫还经常与当地百姓交流,他体察百姓疾苦,经常将自己写的诗读给百姓听。他的这些诗歌通俗易懂,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能体现出杜甫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居住在草堂的杜甫,在赞美大好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勾起了自己的愁思,思念家乡的心情大多表现在描述春天美好的景物上,他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又害怕春天的美好景象会激起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
二、杜甫“草堂诗”的语言风格
杜甫“草堂诗”多以律诗为主,他的律诗风格在草堂时期达到了巅峰,他在前人的律诗基础上加以拓展,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律诗语言风格。律诗要求诗句间有对偶关系,也就是字数、词意、词性等要一致。律诗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韵律美,能配上伴奏吟唱出来,杜甫在草堂与友人饮酒作诗时,难免也会吟唱几句。
1.诗句对偶工整,韵律美
律诗讲究诗句间的对偶关系,所以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可以从诗歌是否对偶来分析。杜甫的“草堂诗”很注重诗句间的对偶,他的诗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对偶,还讲究音律上的对偶,所以在朗读时,会产生一种声音上的音乐美。杜甫的“草堂诗”在音律上的对偶已将词间的对偶上升到整句间的对偶。后人在研究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时,会发现当时杜甫的“草堂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对偶,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律诗不但讲究对偶,还讲究押韵,很多诗人常用诗的最后一个字进行押韵,这样读起来不仅感觉十分工整,还具有诗歌独特的美感。然而,杜甫经常在诗的开头进行押韵,起到对整首诗的渲染作用。这样的诗句读起来,从气势上就能感受诗人描述对象的特征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2.杜甫“草堂诗”的遣词造句
后人对杜甫的“草堂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用词十分完美,改一个字都很难。他的诗有的是提笔就写下来的,有的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完成的,他炼字的功底非常深厚,词句间的琢磨十分到位,且长短句的运用十分恰当,在借物抒情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声乐字,不管是在诗句开头,还是诗句结尾处,都有一些入声字的出现,产生了一种声乐上的美感。由此可见,在诗歌创作上,杜甫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也确实做到了字斟句酌。
杜甫的“草堂诗”以他一贯的精炼而著称,在精炼的同时又加入了山水自然风光,将他在草堂生活时的娴静、淡雅、悠然自得的心境表露出来,诗句间的韵律感特别强,充满了艺术之美。在写景时,杜甫既注重把握景物的特征,又不缺乏韵律美,他往往能将一处美景很自然地展现出来,但又好像不满足于描写景物,在遣词造句上也有更加深层的表达,所以他写的诗寓意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3.杜甫“草堂诗”比兴的运用
比兴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典诗歌《诗经》,它是以诗歌抒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杜甫将比兴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状况的手段,也是传承古典诗歌的一种方法。在“草堂诗”中,杜甫将很多国家政事、民间疾苦等现实生活,加入到律诗创作中,不仅丰富了律诗题材,开阔了自身视野,还在用词上也十分考究,让比兴在“草堂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杜甫“草堂诗”的语言特色极具创新性,他不拘泥于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而是在前人的运用上加以改进。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他一改以往抑郁沉闷的风格,而以清闲淡雅为主,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集的内容,还对后人研究和学习诗歌的语言特色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微.漂泊人生中的乡土情怀[D].保定:河北大学,2011.
[2]张敬雅.杜甫草堂诗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15,(4).
[3]彭燕.杜甫研究一百年[J].杜甫研究学刊,2015,(3).
[4]崔文颖.天辰楼杜甫诗词文化主题酒店室内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5]方慧颖.浅探杜甫诗歌语言艺术的时代性革新创造[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4).
[6]高蹈.“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语言特色举隅[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