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州市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引领,精准施策,有效破解“空壳村”“薄弱村”“摘帽村”发展难题。与2017年相比,全市“空壳村”减少346个,同比下降61%,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614个,同比增长89%。
针对“空壳村”无资源、无资产、无渠道、债务多和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锦州市建强能打“硬仗中硬仗”的领导干部队伍,实行三级书记“四责五定”捆绑包保。选拔41名“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将12个方面强村产业项目和48个党建龙头项目,一揽子捆绑包给市、县、乡党组织书记,打造主动担责、台账明责、专项述责、公开问责“四责一体”责任链条,并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推行“五到村工作法”,让共同签订的责任书从纸面上落到“工地上”,“责任田”里的350多个党建项目、33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巩固提升和174个贫困村销号任务如期验收交账。对“空壳村”,选派1626名既有担当宽肩膀、又有成事真本领的机关干部前往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同时,补齐“空壳村”发展短板的中坚力量。撤换87名混事者、拖事者、误事者,3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2100多名“有两把刷子”的优秀党员进入“雏雁储备”项目人才库。
锦州市聚焦“薄弱村”发展潜力难挖、资金难筹、项目难上等问题,全地域、全要素、全方位、全空间协同发力,为“薄弱村”脱困筑牢托底机制。统筹资金精准“输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对“薄弱村”新上项目在审批手续、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资金2亿多元,“贷”动160个村集体增收项目。开设涉农资金“直通车”,破解专项资金单兵作战、财政补助独挑大梁的窘境。整合资源精准“造血”。出台利用土地确权成果、盘活“三资”、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等12条高含金量政策进行点穴式“滴灌”,投入2300万元党建经费设立基层党建基金,完成了由“抡棒槌”向“捏绣花针”的转变。749个机关部门和134家民营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帮扶,“2+1”模式联出“造血”项目473个。精准监管严防“失血”。建立市、县项目库,实行逐级申报、公开答辩、实地勘验、综合打分、网站公示。坚持村党组织和带头人不过硬的“一票否决”,确保竞争性选定的160个省级扶持试点村发挥好优质扶持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规范“三资”管理,化解村级债务,确保集体经济不“水土流失”,实现保值增值。
为破解“摘帽村”集体增收乏力、发展原地打转、存在返困风险等问题,锦州市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以坚强的组织体系,有力保障“摘帽村”发展后劲持续、效益持久。党建阵地和产业基地联通。高标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和站点8709个,引进、推广新科技、新成果1650余项,共享资源5600多个,联办服务事项3万多件,村集体经济成本支出平均减少30%,在450多个支柱型产业基地新建党组织472个。党建品牌和带富品牌联创。把党建联合体、“五级四办两代”、党建指导员“六大员”等10余个特色鲜明、参与度高、牵动力强的党建品牌融入產业链、功能链、价值链,全程领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56个。党建载体和实体经济联动。从强村富民最需要的服务抓起,把爱心帮扶工程、一走访三推动、一联五建等11个党建载体有效嵌入成长型村级实体经济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经络,增设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项目6300多个,义务献工2万多个,新增市场主体1894户,落实当家富民项目291个,使基层党组织根系粗壮起来、力量聚合起来。
(作者单位:锦州市委组织部)
针对“空壳村”无资源、无资产、无渠道、债务多和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锦州市建强能打“硬仗中硬仗”的领导干部队伍,实行三级书记“四责五定”捆绑包保。选拔41名“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将12个方面强村产业项目和48个党建龙头项目,一揽子捆绑包给市、县、乡党组织书记,打造主动担责、台账明责、专项述责、公开问责“四责一体”责任链条,并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推行“五到村工作法”,让共同签订的责任书从纸面上落到“工地上”,“责任田”里的350多个党建项目、33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巩固提升和174个贫困村销号任务如期验收交账。对“空壳村”,选派1626名既有担当宽肩膀、又有成事真本领的机关干部前往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同时,补齐“空壳村”发展短板的中坚力量。撤换87名混事者、拖事者、误事者,3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2100多名“有两把刷子”的优秀党员进入“雏雁储备”项目人才库。
锦州市聚焦“薄弱村”发展潜力难挖、资金难筹、项目难上等问题,全地域、全要素、全方位、全空间协同发力,为“薄弱村”脱困筑牢托底机制。统筹资金精准“输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对“薄弱村”新上项目在审批手续、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资金2亿多元,“贷”动160个村集体增收项目。开设涉农资金“直通车”,破解专项资金单兵作战、财政补助独挑大梁的窘境。整合资源精准“造血”。出台利用土地确权成果、盘活“三资”、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等12条高含金量政策进行点穴式“滴灌”,投入2300万元党建经费设立基层党建基金,完成了由“抡棒槌”向“捏绣花针”的转变。749个机关部门和134家民营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帮扶,“2+1”模式联出“造血”项目473个。精准监管严防“失血”。建立市、县项目库,实行逐级申报、公开答辩、实地勘验、综合打分、网站公示。坚持村党组织和带头人不过硬的“一票否决”,确保竞争性选定的160个省级扶持试点村发挥好优质扶持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规范“三资”管理,化解村级债务,确保集体经济不“水土流失”,实现保值增值。
为破解“摘帽村”集体增收乏力、发展原地打转、存在返困风险等问题,锦州市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以坚强的组织体系,有力保障“摘帽村”发展后劲持续、效益持久。党建阵地和产业基地联通。高标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和站点8709个,引进、推广新科技、新成果1650余项,共享资源5600多个,联办服务事项3万多件,村集体经济成本支出平均减少30%,在450多个支柱型产业基地新建党组织472个。党建品牌和带富品牌联创。把党建联合体、“五级四办两代”、党建指导员“六大员”等10余个特色鲜明、参与度高、牵动力强的党建品牌融入產业链、功能链、价值链,全程领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56个。党建载体和实体经济联动。从强村富民最需要的服务抓起,把爱心帮扶工程、一走访三推动、一联五建等11个党建载体有效嵌入成长型村级实体经济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经络,增设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项目6300多个,义务献工2万多个,新增市场主体1894户,落实当家富民项目291个,使基层党组织根系粗壮起来、力量聚合起来。
(作者单位:锦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