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年时在农村,牲口、家禽、家畜或其他家养、野生的动物,虽绝非宠物,甚至不是伙伴,却是生活中原生原有的一部分。自记事起,它们就自然地存在,时时未曾分离。时光逝去三十多年,细节依然清晰,雪泥鸿爪地记下来,边写边笑。
骡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口中简化为“土地下户”,非常准确、鲜明、生动。土地下了户,许多东西也都跟着下户了。分地的同时,是分牲口、分农具。我们小学时学过一篇山西老作家马烽的小说《饲养员赵大叔》,“老好人”、“金皇后”等各有性格的牲灵,让我亲切会心,印象深刻。上世纪50年代,牲口由各家各户集中到生产队统一饲养,庄稼人对牲口感情深,饲养员便成为极受关注的职业。土地下户后,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柳青《创业史》等著作中无数次热情讴歌的农业合作化解体了。当然,这并不影响写合作化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有生活、有情感、有文采,即有文学,可以古鉴今,但不宜一味以今疑古。
分配生产资料时,分牲口比分地更激烈敏感。土地多,此沃彼贫,整体较好协调。而牲口少,几家才能分到一头,好坏差别较大。北方农村牲口一般有四种,牛、骡子、马、驴子。初中时学习选自周立波名著《暴风骤雨》的《分马》,当时就觉得奇怪。数量最多的牲口,怎么会是马呢?马虽然高大上,但在农村不实用,食量大、力气小、喝水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性价比较低。最受农民欢迎,用得也最多的,是骡子。骡子是马和驴子杂交的产物,虽然样子丑,没有牛的任劳任怨、马的超逸峻拔、驴的聪明乖巧,但体型大、力气大、吃得少、耐饥渴。还有一个优点,不会生育,因此也就不会因发情影响工作,社会关系简单,情绪很稳定,低调少言。在我的记忆里,骡子似乎丧失了鸣叫的能力。牛的叫声是温暖的。马的叫声是苍凉的,古代即有“马鸣风萧萧”之意境。驴的叫声是凄厉的,魏晋名士愤世疾俗,喜听驴鸣。而骡子,最大的享受就是劳作之后,午间树下,饮饱了水,打一个滚,惬意地嘴一张一张,却叫不出声来。因此最受用户欢迎。
分牲口时,大家都想要骡子,其次是牛、马。分配方案是,好牛和骡子一个等级,差牛和马一个等级,驴子作为搭配。最终抓阄决定。好在我村马和驴子本来就很少。我家和我二叔、三叔家共同分得一头牛。然后,家家盖牲口圈,集体的牲口棚就空了。我家后来想盖房,花四百元把牲口棚买下,准备拆了用木料和砖瓦。小说《白鹿原》中写到,白孝文把分给他的房子卖给鹿子霖,鹿就去拆房子,白嘉轩虽又气又辱,仍说,赶紧拆了,我还要盖房哩。这就是当时的农村,土地不值钱,不像现在,动辄拍出天价地王。但牛、马、驴子终究不好用,慢慢地,一家家都换成骡子了。
土地下户对农民生活还有一个显著影响,非亲历者,打死也想不到。那就是,迅速掀起了挖厕所的高潮。之前虽兄弟分家,但分家产不分厕所,倒不是什么文化风俗原因,完全出于经济考虑。农家肥是一种生产资料,集体生产时,农家肥归集体,哪家都无所谓。那种憋泡屎非要拉在自家自留地的事或许有,但肯定不普遍。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资料私有,便需要一家一个厕所了。我们老家,把上化肥叫“追”,“追肥”,上农家肥称“奶”,“奶南瓜”、“奶玉米”。我觉得特形象,化肥和农家肥,比附一下,大约相当于奶粉和母乳的关系。筑厕所,也是个技术活。农村那时没有水泥,需要用砖头、石灰、煤灰把两米多深的土坑箍起来,使之不渗水,并不太容易办到,需请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来做。有趣的是,我们那里的风俗,筑厕所快竣工时,匠人要在厕所下吃张煎饼。有俗语“新打茅房香三天”,当然有反讽的意思,但也许和在厕所中吃好吃的有关系。我家厕所打好后,筑厕所的匠人一时轮不上,空置了好多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便把它当成了秘密基地,一有空就下到茅坑底打扑克。
故乡的动物狗
现在,都市里养狗做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等话,已成为不容怀疑的真理。加上莫言《狗盗》等作品的影响,仿佛农村到处都是狗。其实不然,至少在我村,养狗的人家极少。人吃都不大够,哪里还有闲粮养狗?偶尔有些剩下、又坏得人再不能吃的饭,都拿来喂猪了。猪可卖钱,狗却实在没啥用处。也许说可以看家护院,但村里都不富裕,我家连院墙也没有,从来没丢过什么东西。因此,养狗的人家,会被人“腹诽”为败家子。
全村狗不超过五条,还有一条是从别村来的流浪狗。比较受到主人家和全村孩子喜欢的,是一条“四眼狗”,就是眉毛呈两个黄色的圆点,仿佛两只眼睛。后来有同学戴了眼镜,被同学们称作“四眼”,便从这里来。“四眼”很强壮,是村里狗的头。而那条流浪狗就可怜得多了。白毛黑点,有点像斑点狗,但远没有后者名贵,大家都叫它“花狗”,没有主人,没吃没喝。我家没院墙,来往方便,花狗便常到屋前来,东转西转找吃的,或卧在果树下乘凉。我家和三叔家都不养猪,有些剩饭,便倒给它吃。可能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花狗性格极温顺,不仅任人随便摸,小孩任意骑,就是踢它一下,也似乎不知道疼。有时蹭到人家的猪食槽里,本来就长的身体,伸得更长,两条后腿一前一后,紧绷着,又微微颤抖,随时准备挨上一记棍棒或石头,然后逃走。还有一条狗,极聪明,把手伸到它嘴里,它不停地嚼,还带声音,却让人毫发无伤。很多孩子都喜欢让这狗吃手。也有孩子恶作剧,先喊这狗吃了屎,再叫个小伙伴来,让狗吃他手,在一边偷着乐。
狗臀部相对的做爱姿势,是很多文学作品津津乐道的,我小时候虽也见过,但并不觉得新奇或有趣。印象深的,倒是短暂恋爱中,公狗对母狗的保护。我们村只有一条母狗,而且是农村极少见的“板凳狗”。发情季节,村里还有外村的公狗聚集而来,由于体型的差异,无一成功。花狗虽身份低微,却多情。一天午饭时间,花狗欲和小母狗当众行事,我立即跑过去打,它们落荒而走,不见了踪影。原来跑到坡下的一辆平车下,相依而卧了。我狠狠砸了它一拳,它连头也没回,我于是作势要打小母狗,它迅速起身,怒视着我。我见它一反常态,觉得很好玩,告诉小伙伴们,大家都来试,均如此也。有人说,爱情使懦夫变成勇士,人如此,狗亦然。
骡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口中简化为“土地下户”,非常准确、鲜明、生动。土地下了户,许多东西也都跟着下户了。分地的同时,是分牲口、分农具。我们小学时学过一篇山西老作家马烽的小说《饲养员赵大叔》,“老好人”、“金皇后”等各有性格的牲灵,让我亲切会心,印象深刻。上世纪50年代,牲口由各家各户集中到生产队统一饲养,庄稼人对牲口感情深,饲养员便成为极受关注的职业。土地下户后,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柳青《创业史》等著作中无数次热情讴歌的农业合作化解体了。当然,这并不影响写合作化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有生活、有情感、有文采,即有文学,可以古鉴今,但不宜一味以今疑古。
分配生产资料时,分牲口比分地更激烈敏感。土地多,此沃彼贫,整体较好协调。而牲口少,几家才能分到一头,好坏差别较大。北方农村牲口一般有四种,牛、骡子、马、驴子。初中时学习选自周立波名著《暴风骤雨》的《分马》,当时就觉得奇怪。数量最多的牲口,怎么会是马呢?马虽然高大上,但在农村不实用,食量大、力气小、喝水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性价比较低。最受农民欢迎,用得也最多的,是骡子。骡子是马和驴子杂交的产物,虽然样子丑,没有牛的任劳任怨、马的超逸峻拔、驴的聪明乖巧,但体型大、力气大、吃得少、耐饥渴。还有一个优点,不会生育,因此也就不会因发情影响工作,社会关系简单,情绪很稳定,低调少言。在我的记忆里,骡子似乎丧失了鸣叫的能力。牛的叫声是温暖的。马的叫声是苍凉的,古代即有“马鸣风萧萧”之意境。驴的叫声是凄厉的,魏晋名士愤世疾俗,喜听驴鸣。而骡子,最大的享受就是劳作之后,午间树下,饮饱了水,打一个滚,惬意地嘴一张一张,却叫不出声来。因此最受用户欢迎。
分牲口时,大家都想要骡子,其次是牛、马。分配方案是,好牛和骡子一个等级,差牛和马一个等级,驴子作为搭配。最终抓阄决定。好在我村马和驴子本来就很少。我家和我二叔、三叔家共同分得一头牛。然后,家家盖牲口圈,集体的牲口棚就空了。我家后来想盖房,花四百元把牲口棚买下,准备拆了用木料和砖瓦。小说《白鹿原》中写到,白孝文把分给他的房子卖给鹿子霖,鹿就去拆房子,白嘉轩虽又气又辱,仍说,赶紧拆了,我还要盖房哩。这就是当时的农村,土地不值钱,不像现在,动辄拍出天价地王。但牛、马、驴子终究不好用,慢慢地,一家家都换成骡子了。
土地下户对农民生活还有一个显著影响,非亲历者,打死也想不到。那就是,迅速掀起了挖厕所的高潮。之前虽兄弟分家,但分家产不分厕所,倒不是什么文化风俗原因,完全出于经济考虑。农家肥是一种生产资料,集体生产时,农家肥归集体,哪家都无所谓。那种憋泡屎非要拉在自家自留地的事或许有,但肯定不普遍。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资料私有,便需要一家一个厕所了。我们老家,把上化肥叫“追”,“追肥”,上农家肥称“奶”,“奶南瓜”、“奶玉米”。我觉得特形象,化肥和农家肥,比附一下,大约相当于奶粉和母乳的关系。筑厕所,也是个技术活。农村那时没有水泥,需要用砖头、石灰、煤灰把两米多深的土坑箍起来,使之不渗水,并不太容易办到,需请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来做。有趣的是,我们那里的风俗,筑厕所快竣工时,匠人要在厕所下吃张煎饼。有俗语“新打茅房香三天”,当然有反讽的意思,但也许和在厕所中吃好吃的有关系。我家厕所打好后,筑厕所的匠人一时轮不上,空置了好多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便把它当成了秘密基地,一有空就下到茅坑底打扑克。
故乡的动物狗
现在,都市里养狗做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等话,已成为不容怀疑的真理。加上莫言《狗盗》等作品的影响,仿佛农村到处都是狗。其实不然,至少在我村,养狗的人家极少。人吃都不大够,哪里还有闲粮养狗?偶尔有些剩下、又坏得人再不能吃的饭,都拿来喂猪了。猪可卖钱,狗却实在没啥用处。也许说可以看家护院,但村里都不富裕,我家连院墙也没有,从来没丢过什么东西。因此,养狗的人家,会被人“腹诽”为败家子。
全村狗不超过五条,还有一条是从别村来的流浪狗。比较受到主人家和全村孩子喜欢的,是一条“四眼狗”,就是眉毛呈两个黄色的圆点,仿佛两只眼睛。后来有同学戴了眼镜,被同学们称作“四眼”,便从这里来。“四眼”很强壮,是村里狗的头。而那条流浪狗就可怜得多了。白毛黑点,有点像斑点狗,但远没有后者名贵,大家都叫它“花狗”,没有主人,没吃没喝。我家没院墙,来往方便,花狗便常到屋前来,东转西转找吃的,或卧在果树下乘凉。我家和三叔家都不养猪,有些剩饭,便倒给它吃。可能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花狗性格极温顺,不仅任人随便摸,小孩任意骑,就是踢它一下,也似乎不知道疼。有时蹭到人家的猪食槽里,本来就长的身体,伸得更长,两条后腿一前一后,紧绷着,又微微颤抖,随时准备挨上一记棍棒或石头,然后逃走。还有一条狗,极聪明,把手伸到它嘴里,它不停地嚼,还带声音,却让人毫发无伤。很多孩子都喜欢让这狗吃手。也有孩子恶作剧,先喊这狗吃了屎,再叫个小伙伴来,让狗吃他手,在一边偷着乐。
狗臀部相对的做爱姿势,是很多文学作品津津乐道的,我小时候虽也见过,但并不觉得新奇或有趣。印象深的,倒是短暂恋爱中,公狗对母狗的保护。我们村只有一条母狗,而且是农村极少见的“板凳狗”。发情季节,村里还有外村的公狗聚集而来,由于体型的差异,无一成功。花狗虽身份低微,却多情。一天午饭时间,花狗欲和小母狗当众行事,我立即跑过去打,它们落荒而走,不见了踪影。原来跑到坡下的一辆平车下,相依而卧了。我狠狠砸了它一拳,它连头也没回,我于是作势要打小母狗,它迅速起身,怒视着我。我见它一反常态,觉得很好玩,告诉小伙伴们,大家都来试,均如此也。有人说,爱情使懦夫变成勇士,人如此,狗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