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中,有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最难以忘记的,还是高三教室里那种硝烟弥漫的味道。大家都说高考就是一场战争,作为对垒者,我们总是想成为赢的那一方。在这场战争中拼的不仅仅是“兵卒”(体力)和“武器”(知识水平),还拼能短时间见效的备战方法。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这些方法或许是老生常谈,但却帮助我梦想成真。
“融入氛围”很重要
对于一名战士来说,在战前进入备战状态,使自己紧张起来至关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着备战人员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也决定着备战人员的训练程度和战争结果。对于一名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高三学子来说,使自己彻底融入考场紧张的氛围当中,同样很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紧张”,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担心、恐慌的心理,它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要求学生使自己兴奋起来,充满激情地去投入战斗。
从作战的心态上来说,我们确实可以藐视高考,当它是一场普通的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意义,至少它是一场让我们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挑战,它包含着太多的战略战术在里面,而良好的精神状态绝对是决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精力充沛、情绪兴奋的时候,思维会变得特别敏捷,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很高。反之则不然。所以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调动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就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干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进入状态,高三都过半了,自己还是不紧不慢,和高一高二没什么区别,一味强调自己不紧张,不紧张,结果真的是不仅没紧张起来,情绪还一直很低落,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很不理想。复读的时候,收到以前的同学在大学发来的信息,不甘、失落、羡慕、渴望……各种情绪汇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很快进入了状态,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奋斗的目标,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除了高考备考,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别的主题。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的学习效率也很高,成绩也如我所愿地稳步上升。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必不可少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要求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读。在考前的备战中,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还要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整体实力,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学习状态好,什么时候学习状态差,这样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复习方法,争取“利益最大化”。
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拉分的课程,确实不假,我的第一次高考,同样也是败给了数学。复读的时候,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根据强弱项来合理分配时间。比如说深夜是我状态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周围很安静,我的思维也比较清晰,我就把这部分时间留给数学。而下午的自习课我往往比较困倦,但是紧张的时间又不容许你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我就把这部分时间留给了我的强项——英语和政治,下午自习课的时间我往往只做政治和英语选择题,做完了对答案,正确的放过,不正确的画好圈留到第二天上午状态好的时候再整理。因为这个时候状态不佳,如果在这个时候整理,势必会影响自己已经坏掉的情绪,所以这段时间只能用来检验自己的水平,不能做更深层次的学习。
第一次高考失败的阴影让我多少缺乏一些自信,所以复读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慌乱,我一般不会主动去打听别人的复习情况。每个人的基础和实力不同,复习方法和复习状况自然也千差万别,如果因为别人的复习方法和自己的不一样,或者因为别人否定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复习的结果,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坚信自己的复习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
对于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相信自己”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高考复习中,这种信仰真的必不可少。记得大二的时候,复读班的老师让我回去给那些正在迷惘中的学弟学妹们讲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站到讲台上,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差,也要暗示自己可以。因为你虽然没有智慧的头脑,但也许有不错的运气,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你还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凭借这种自信,即使在模考成绩最不理想的时候,我都没有灰心。这种自信,伴随着我走过最艰难的复读岁月,走向硝烟弥漫的高考考场,走过我灰暗的青春,又伴着我自信满满地迈入大学校园。
要“熟能生巧”,使知识融会贯通
很多人一进高三,就出现了慌乱的状态,总觉得有好多东西不会,需要学习,结果是新知识没掌握,旧知识也忘了。我有一位学理科的同学,他当时的模考成绩基本没有跌出过全校前十名。我问他有什么学习技巧,他说得很简单,就是“只要能保证你以前做过的题目都对,那考试就没问题”。确实如此,学习,就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一学就会,只有不断巩固,才能掌握得扎实。
作为一个文科生,有很多东西都是靠记忆的,比如历史,就是一门挑战记忆的课程。当然了,学习历史也不能完全靠死记硬背,因为它同时也是一门系统连贯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学会梳理知识系统,融会贯通。我当时学习历史,除了做常规的笔记和练习题,还制作了很多表格和图纸,比如历史大事表、各个朝代相似事件表、中外事件联系表等。做这些表格的时候我一般不会参考资料和书籍,先凭借自己的记忆做,实在想不起来的再查阅书籍,这样印象就比较深刻。
“熟”其实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高三的时候,即使再累,因为有心事,躺在床上也不可能倒头就睡,睡前的催眠方法,对于我来说,就是背东西。把知识从头到尾边背边梳理一次,每天都是从头开始,但是每天会增加新的东西,如此反复,不仅理清了知识脉络,学“通”了,而且学过的东西基本上忘不了。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一直延续到我考研复习,还是如此,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像考官检查自己一样,把所有的知识从头到尾梳理一次,只要会的知识不丢分,考试基本就没什么大问题。
“劳逸结合”不是说说而已
高三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高压力之下的,带给我们压力的不仅是父母和老师,还有我们自己。虽然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强调要“劳逸结合”,但是当我们真正放松的时候,他们立马会投来警惕和责怪的目光,我们自己也会责怪自己浪费了时间。其实学习真的要在最佳的状态下去学,如果状态不好,即使坐在桌前,也是在自欺欺人,空耗时间。
记得许久前,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学习就是要“拼命地玩,玩命地学,玩得开心,才能学得起劲”,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只有通过休息和玩耍让身心得以放松,让压力得以释放,我们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更好的成绩。
复读时,我很清楚自己是个承受能力有限的人,所以学习的弦一旦绷得太紧,紧到自己不能承受时,我就要说服自己停下来,出去走走。记得当时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都会叫上班里几个要好的同学出去疯玩一次。通过这种疯狂的玩,我们把模考时所承受的压力都释放了出来。因此在玩过后,往往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高考前一周,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还去爬了山,在山顶上,我们放声大喊,仿佛要把一年来的压抑全部释放出去。那一年,我们几个一起玩的同学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面对高考,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尽快融入氛围,相信自己,理顺知识,保持激情,适当休息,当然了,还有不得不做的努力,当我们拥有这一切的时候,再难的高考,不过就是人生的一道小门槛,岂有迈不过去的道理?!
“融入氛围”很重要
对于一名战士来说,在战前进入备战状态,使自己紧张起来至关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着备战人员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也决定着备战人员的训练程度和战争结果。对于一名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高三学子来说,使自己彻底融入考场紧张的氛围当中,同样很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紧张”,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担心、恐慌的心理,它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要求学生使自己兴奋起来,充满激情地去投入战斗。
从作战的心态上来说,我们确实可以藐视高考,当它是一场普通的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意义,至少它是一场让我们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挑战,它包含着太多的战略战术在里面,而良好的精神状态绝对是决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精力充沛、情绪兴奋的时候,思维会变得特别敏捷,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很高。反之则不然。所以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调动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就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干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进入状态,高三都过半了,自己还是不紧不慢,和高一高二没什么区别,一味强调自己不紧张,不紧张,结果真的是不仅没紧张起来,情绪还一直很低落,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很不理想。复读的时候,收到以前的同学在大学发来的信息,不甘、失落、羡慕、渴望……各种情绪汇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很快进入了状态,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奋斗的目标,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除了高考备考,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别的主题。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的学习效率也很高,成绩也如我所愿地稳步上升。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必不可少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要求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读。在考前的备战中,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还要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整体实力,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学习状态好,什么时候学习状态差,这样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复习方法,争取“利益最大化”。
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拉分的课程,确实不假,我的第一次高考,同样也是败给了数学。复读的时候,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根据强弱项来合理分配时间。比如说深夜是我状态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周围很安静,我的思维也比较清晰,我就把这部分时间留给数学。而下午的自习课我往往比较困倦,但是紧张的时间又不容许你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我就把这部分时间留给了我的强项——英语和政治,下午自习课的时间我往往只做政治和英语选择题,做完了对答案,正确的放过,不正确的画好圈留到第二天上午状态好的时候再整理。因为这个时候状态不佳,如果在这个时候整理,势必会影响自己已经坏掉的情绪,所以这段时间只能用来检验自己的水平,不能做更深层次的学习。
第一次高考失败的阴影让我多少缺乏一些自信,所以复读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慌乱,我一般不会主动去打听别人的复习情况。每个人的基础和实力不同,复习方法和复习状况自然也千差万别,如果因为别人的复习方法和自己的不一样,或者因为别人否定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复习的结果,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坚信自己的复习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
对于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相信自己”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高考复习中,这种信仰真的必不可少。记得大二的时候,复读班的老师让我回去给那些正在迷惘中的学弟学妹们讲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站到讲台上,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差,也要暗示自己可以。因为你虽然没有智慧的头脑,但也许有不错的运气,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你还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凭借这种自信,即使在模考成绩最不理想的时候,我都没有灰心。这种自信,伴随着我走过最艰难的复读岁月,走向硝烟弥漫的高考考场,走过我灰暗的青春,又伴着我自信满满地迈入大学校园。
要“熟能生巧”,使知识融会贯通
很多人一进高三,就出现了慌乱的状态,总觉得有好多东西不会,需要学习,结果是新知识没掌握,旧知识也忘了。我有一位学理科的同学,他当时的模考成绩基本没有跌出过全校前十名。我问他有什么学习技巧,他说得很简单,就是“只要能保证你以前做过的题目都对,那考试就没问题”。确实如此,学习,就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一学就会,只有不断巩固,才能掌握得扎实。
作为一个文科生,有很多东西都是靠记忆的,比如历史,就是一门挑战记忆的课程。当然了,学习历史也不能完全靠死记硬背,因为它同时也是一门系统连贯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学会梳理知识系统,融会贯通。我当时学习历史,除了做常规的笔记和练习题,还制作了很多表格和图纸,比如历史大事表、各个朝代相似事件表、中外事件联系表等。做这些表格的时候我一般不会参考资料和书籍,先凭借自己的记忆做,实在想不起来的再查阅书籍,这样印象就比较深刻。
“熟”其实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高三的时候,即使再累,因为有心事,躺在床上也不可能倒头就睡,睡前的催眠方法,对于我来说,就是背东西。把知识从头到尾边背边梳理一次,每天都是从头开始,但是每天会增加新的东西,如此反复,不仅理清了知识脉络,学“通”了,而且学过的东西基本上忘不了。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一直延续到我考研复习,还是如此,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像考官检查自己一样,把所有的知识从头到尾梳理一次,只要会的知识不丢分,考试基本就没什么大问题。
“劳逸结合”不是说说而已
高三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高压力之下的,带给我们压力的不仅是父母和老师,还有我们自己。虽然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强调要“劳逸结合”,但是当我们真正放松的时候,他们立马会投来警惕和责怪的目光,我们自己也会责怪自己浪费了时间。其实学习真的要在最佳的状态下去学,如果状态不好,即使坐在桌前,也是在自欺欺人,空耗时间。
记得许久前,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学习就是要“拼命地玩,玩命地学,玩得开心,才能学得起劲”,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只有通过休息和玩耍让身心得以放松,让压力得以释放,我们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更好的成绩。
复读时,我很清楚自己是个承受能力有限的人,所以学习的弦一旦绷得太紧,紧到自己不能承受时,我就要说服自己停下来,出去走走。记得当时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都会叫上班里几个要好的同学出去疯玩一次。通过这种疯狂的玩,我们把模考时所承受的压力都释放了出来。因此在玩过后,往往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高考前一周,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还去爬了山,在山顶上,我们放声大喊,仿佛要把一年来的压抑全部释放出去。那一年,我们几个一起玩的同学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面对高考,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尽快融入氛围,相信自己,理顺知识,保持激情,适当休息,当然了,还有不得不做的努力,当我们拥有这一切的时候,再难的高考,不过就是人生的一道小门槛,岂有迈不过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