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类招生模式下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摘要:分类招生模式下,高职类院校生源多样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问题给学生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构建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为例,分析该体系的可行性和作用,浅谈如何运作维护该体系,从而辅助指导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供商榷。
  关键词:分类招生;评价體系;学生管理
  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对学生思想、学业、实践、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还只停留在定性评价和粗略评价的阶段,这些评价存在客观性和准确度较低,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全面,评价结果不够完善。所以学生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就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赋值研究形成体系,再综合研究结果对学生做出定量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
  (一)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引领作用
  体系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义务献血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纳入加分显著位置,加重权项分值。这种具体的奖励加分形式的出台,让学生们清晰了解做好人好事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加分细则的公布又让学生们了解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二)对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引领作用
  体系将奖学金(加分项6),技能大赛(加分项9)纳入考核,指导学生们在常规学习之余如何提升专业技能,突破现有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进步。系部在选择技能大赛选手时,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是否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培训老师考察参赛选手的两大方面。在体系出台之前,不少学生表示害怕备赛占用过多的个人时间,害怕吃苦,习惯懒散享乐的个人生活,而体系对技能大赛明确的指向性,引领学生们开始关注技能大赛,鼓励学生们在专业领域实现专业技能突飞猛进,自我能力的飞跃,和他人的赞赏认同。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规范性作用
  体系遵循实证性原则,杜绝了以往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透明性,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生自我评价、班级评价和辅导员评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端,从细节着手评价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具体、客观、详实的再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体系结合《学生手册》将不文明不合理的行为予以明确的否定,结合学院各部门对学生行为的反馈结果,对行为进行评分,对学生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系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评价标准相对合理。学生如学习能力强,专业基础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得到奖学金,参加技能大赛实现自我;学生如何有其他才能,参加校园内外各种活动,取得好成绩,亦可以得到高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也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这就是说体系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建议
  构建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运作体系更是一项纷繁细致的工作。对于怎样维护好、发展好和利用好体系,笔者在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三性原则”。
  (一)保持体系的独立性
  体系充分实现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最终评价三个过程。依靠“实证”,证实每项细则的真实性。每次的评价都是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排除人际关系,情绪和环境的干扰因素。每项细则指标又是独立的,不存在彼此交叉,形成覆盖,造成重复加分减分的现象。被评人的德、能、智能得到客观的反应,对于学生的评奖评优,学生党员发展,毕业生就业有着借鉴和指导的作用。因此,要依然保持体系的独立性运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二)保持评价体系的联动性
  要有效率的完成评价体系,需要联合多个团体,组织,部门的充分合作。如加分项7中对文明寝室的奖励,加分项10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减分项13中违纪的释义都需要结合宿管中心,学生会,社联,学生处等多个部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规定,解释,奖励或者惩罚依据,出台证明材料对加减分项进行证实。因此班级评价小组和辅导员需要保持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得评价真实可靠,体系久而久之成为联系各部门、各团体、各组织的有效机制,各部门团体和组织反过来又能监督管理体系各细则的贯彻实施。
  (三)保持评价体系的开放性
  构建的体系必须随着外部的变化而进行自我更新,从而得到发展。能否保持体系良好的开放性,能否不断与系统外部进行交互式适应,能否积极的从外部环境吸收能量,完善自我,将直接关系到体系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以严格的约束为前提,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对评价结果的灵活控制力。
  参考文献:
  [1]谭亚伟.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26).
  [2]李明成.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其他文献
中华女子学院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作品中的痴傻型人物为立足点,对《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展开平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痴傻人物具体的声音、无实意的语言进行分析与比较,探析无意义的“喧哗”背后那有意义的作品价值观;第二部分则从难以“诉说”的痛苦中分析异质文化所共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常态”社会对所谓“非常态”人群的排斥与压制。由以上两点对中西这两部文学作品略作相异相同之比较。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生态意识的定义,采用鲁枢元的文艺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体会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文学深思与创作,以期为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时对当代作家的创作起借鑒作用。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意识;文学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凭借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国的现代派文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直接影响下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直接复制。中国现代派文学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表现出强劲的主动选择的姿态,在表面追求形式创新的背后还潜藏着深层的意识形态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走在文学创作前线,对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到中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本土化的接受、消化、传播,
期刊
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但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可能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和许多悬而未知的隐秘,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侧面。照相机的出现,客观地记录着这个世界也远远达不到现实世界的真实,而美术史中的一些大师通过写生这一创作方式为我们呈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另外的面目。很多绘画者钟爱写生,我想这因现实的深刻,给予我们更敏感的感受
期刊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价值被人们感知。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其表现的,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侗族这个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天柱县侗族大歌的生存现状、发展、传承。以天柱县侗族大歌类型和内容阐述等问题为主要的调研对象,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天柱县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的发展和傳承给予恰当的定位。把侗族大歌的教学引进课堂、政府的宣传和号召以及开发侗族大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特征明显。在历史洗礼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建筑表现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村寨体系。村寨文化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
期刊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摘要: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现象入手,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提出笔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
期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在文中笔者将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和“虚拟形象”两个层面,“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依托于政府规划而建构出来的城市形象,“虚拟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的镜面反映,是通过媒体报道而传播出来的城市形象。在此层面上,笔者再从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成都;城市形象建构;城市形象传播  一、成都生
期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全世界教育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于2014年底在全校推广“课程与课堂设计”(下文简称“两课设计”)和“翻转课堂”,截至2016年,这两种教学模式已实现全体教师全覆盖。本文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解析两课设计与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普遍推广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