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717文献标识码: A
造山运动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其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体或鸟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沟,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直至现今它依然处于隆升之中,新生代早期,伴随着特提斯洋的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完全拼接在一起,同时开始了青藏高原的缓慢隆起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基本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与构造情况。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这些逆掩断层的倾向并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样的叠瓦构造,而是使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两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如康西瓦-昆仑山断层带和塔里木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昆仑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缘断层带和库尔勒-乌恰断层带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库尔勒-乌恰断层带和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之间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和德尔布干-克拉麦里断层带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下降,柴达木南缘断层带和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下降,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和北祁连北缘断层带之间的祁连山地上升,等等。
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现今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是由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左右三次大隆升造成的。 李吉均(1999) 根据青藏高原的夷平面将3.6Ma 以来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划分为青藏运动(A 幕:3.6Ma ,B 幕:2.6Ma ,C 幕: 1. 7Ma) 、昆仑黄河运动(1. 2Ma ,0.8Ma 和0.6Ma) 以及共和运动(0.15Ma)。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有很多的研究证据可作为其约束,限制具体的隆升时间、事件、地点以及具体隆升高度。下面为一些约束证据:
1.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从高原南北两侧磨拉石建造的对比来看,近一千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的性质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旋回来分析,反映在地貌与沉积上,则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抬升速率小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下降,高原地貌出现以海平面为基准的绝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序列;二是在抬升速率等于或近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趋于稳定,高原地貌出现以区域基准面为准的相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为相对均匀大小的粒度组合;三是在抬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上升,高原地貌表现为发育山地地貌,磨拉石序列则是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根据叶城剖面与Surai Khola 剖面对比可以把约10.0 Ma 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划分成3大阶段:(1)10.0~6.0 Ma BP ,在Surai Khola 剖面对应的剖面地层厚度达2000 m ,主要为 一系列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旋回沉积,沉积速率约为0.36 mm/a , 说明此时的高原有过长期缓慢抬升。 (2)6.0~2.5 Ma BP ,本阶段叶城剖面和西瓦利克剖面的沉积厚度分别约为2200 m 以上(推测为2600 m) 和1600 m ,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74 (推测) 和0.46 mm/a,高原隆升的整体速率较前一阶段有较大提高。(3)2.5 Ma BP 以来,高原南北均为夹黄色砂、泥岩的具厚层扇积砾岩沉积。反映本阶段高原南北两侧大致处于同步稳定快速的隆升过程。
2.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中国西部大型的山间盆地。新近纪以来,伴随青藏高原的隆升,柴达木盆地发生剧烈的相对沉降,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很好的沉积响应,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特别是高原北缘) 及其环境效应的绝佳场所。对于柴达木盆地巨厚的连续湖相沉积来说,古地磁测年无疑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测年方法。梁ZK05 钻孔位于阿尔金山前约10km 处,其底部连续巨厚的含卵砾石的中粗砂层和卵砾石层正是阿尔金山强烈隆升的直接沉积响应。根据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结果推测该卵砾石层的结束年代至少为2Ma ,由此我们判断阿尔金山的这次强烈隆升应早于2Ma 。 表明阿尔金山在第四纪早期有一次强烈的隆升。阿尔金山的这期强烈隆升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其他地区也有记录,对塔里木南缘叶城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以及砂岩和砾石组分分析显示青藏高原北缘山区在2.4Ma 以后发生大规模的隆升。因此,从本文的数据可以看出,阿尔金山的这次隆升当属于青藏运动B 幕,其肇始时间为2.6Ma ,而其结束时间大致为2Ma 。
3.西藏南部岩体裂变径迹年龄与高原隆升,岩石中矿物的裂变径迹是研究热演化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隆升过程:(1)拉萨岩体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25.9士1.7) Ma和(32.7士2.8) Ma ,,在约26-32Ma期隆升速率为0.08mm/a综合分析表明,西藏南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开始到3Ma期间的平均隆升速率都比较低,高原隆升应是不等速、阶段性的。(2)青藏高原的中南部中的西藏南部拉萨和山南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的磷灰石和错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都集中于3.2—8.3Ma, 该段时间内岩体的隆升速率为0.12-0.2mm/a ,隆升的高度仅为580m,青藏高原南部隆升速率小,没有发生大规模隆升。(3)在高原的内部较少发现有<3Ma的裂变径迹年龄,而在东和西构造结才有大量的<3Ma的年龄, 并且记录了那里的异常快速隆升历史,那么,高原内部的冈底斯带是 在何时才有异常大规模的隆升仍是一个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盆地沉积研究揭示,约3.6Ma以来可能是高原真正隆起并形成的时代。
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 /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 /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 /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 /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数十个百万年的历史,通过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开始隆升的时间大体为65Ma以前,较大隆升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其中18Ma期间隆升事件较为缓慢,而8Ma则稍微加快了,在3.6Ma期间,是隆升进行最快的,也是隆升程度最大的阶段。
造山运动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其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体或鸟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沟,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直至现今它依然处于隆升之中,新生代早期,伴随着特提斯洋的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完全拼接在一起,同时开始了青藏高原的缓慢隆起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基本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与构造情况。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这些逆掩断层的倾向并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样的叠瓦构造,而是使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两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如康西瓦-昆仑山断层带和塔里木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昆仑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缘断层带和库尔勒-乌恰断层带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库尔勒-乌恰断层带和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之间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和德尔布干-克拉麦里断层带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下降,柴达木南缘断层带和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下降,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和北祁连北缘断层带之间的祁连山地上升,等等。
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现今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是由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左右三次大隆升造成的。 李吉均(1999) 根据青藏高原的夷平面将3.6Ma 以来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划分为青藏运动(A 幕:3.6Ma ,B 幕:2.6Ma ,C 幕: 1. 7Ma) 、昆仑黄河运动(1. 2Ma ,0.8Ma 和0.6Ma) 以及共和运动(0.15Ma)。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有很多的研究证据可作为其约束,限制具体的隆升时间、事件、地点以及具体隆升高度。下面为一些约束证据:
1.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从高原南北两侧磨拉石建造的对比来看,近一千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的性质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旋回来分析,反映在地貌与沉积上,则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抬升速率小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下降,高原地貌出现以海平面为基准的绝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序列;二是在抬升速率等于或近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趋于稳定,高原地貌出现以区域基准面为准的相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为相对均匀大小的粒度组合;三是在抬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上升,高原地貌表现为发育山地地貌,磨拉石序列则是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根据叶城剖面与Surai Khola 剖面对比可以把约10.0 Ma 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划分成3大阶段:(1)10.0~6.0 Ma BP ,在Surai Khola 剖面对应的剖面地层厚度达2000 m ,主要为 一系列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旋回沉积,沉积速率约为0.36 mm/a , 说明此时的高原有过长期缓慢抬升。 (2)6.0~2.5 Ma BP ,本阶段叶城剖面和西瓦利克剖面的沉积厚度分别约为2200 m 以上(推测为2600 m) 和1600 m ,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74 (推测) 和0.46 mm/a,高原隆升的整体速率较前一阶段有较大提高。(3)2.5 Ma BP 以来,高原南北均为夹黄色砂、泥岩的具厚层扇积砾岩沉积。反映本阶段高原南北两侧大致处于同步稳定快速的隆升过程。
2.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中国西部大型的山间盆地。新近纪以来,伴随青藏高原的隆升,柴达木盆地发生剧烈的相对沉降,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很好的沉积响应,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特别是高原北缘) 及其环境效应的绝佳场所。对于柴达木盆地巨厚的连续湖相沉积来说,古地磁测年无疑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测年方法。梁ZK05 钻孔位于阿尔金山前约10km 处,其底部连续巨厚的含卵砾石的中粗砂层和卵砾石层正是阿尔金山强烈隆升的直接沉积响应。根据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结果推测该卵砾石层的结束年代至少为2Ma ,由此我们判断阿尔金山的这次强烈隆升应早于2Ma 。 表明阿尔金山在第四纪早期有一次强烈的隆升。阿尔金山的这期强烈隆升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其他地区也有记录,对塔里木南缘叶城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以及砂岩和砾石组分分析显示青藏高原北缘山区在2.4Ma 以后发生大规模的隆升。因此,从本文的数据可以看出,阿尔金山的这次隆升当属于青藏运动B 幕,其肇始时间为2.6Ma ,而其结束时间大致为2Ma 。
3.西藏南部岩体裂变径迹年龄与高原隆升,岩石中矿物的裂变径迹是研究热演化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隆升过程:(1)拉萨岩体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25.9士1.7) Ma和(32.7士2.8) Ma ,,在约26-32Ma期隆升速率为0.08mm/a综合分析表明,西藏南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开始到3Ma期间的平均隆升速率都比较低,高原隆升应是不等速、阶段性的。(2)青藏高原的中南部中的西藏南部拉萨和山南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的磷灰石和错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都集中于3.2—8.3Ma, 该段时间内岩体的隆升速率为0.12-0.2mm/a ,隆升的高度仅为580m,青藏高原南部隆升速率小,没有发生大规模隆升。(3)在高原的内部较少发现有<3Ma的裂变径迹年龄,而在东和西构造结才有大量的<3Ma的年龄, 并且记录了那里的异常快速隆升历史,那么,高原内部的冈底斯带是 在何时才有异常大规模的隆升仍是一个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盆地沉积研究揭示,约3.6Ma以来可能是高原真正隆起并形成的时代。
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 /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 /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 /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 /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数十个百万年的历史,通过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开始隆升的时间大体为65Ma以前,较大隆升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其中18Ma期间隆升事件较为缓慢,而8Ma则稍微加快了,在3.6Ma期间,是隆升进行最快的,也是隆升程度最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