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学科中,存在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尽管没有权威人物和书籍为这些内容作出专门规定和阐释,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是默认的。如果同学们在复习中不熟悉、不注意这些内容,就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下面结合例子具体说明。
1.等式中的约定俗成
在经济学中,有不少的等式,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搞清其特定含义是我们解题的关键。如物物交换中,1只羊=2把石斧,一方面说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即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另一方面说明1只羊的价值通过2把石斧表现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公式还能表示2把石斧的价值,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呢?这是政治学科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等式前面是被表现者,等式后面是表现形式。要想表示2把石斧的价值,则需表示为:2把石斧=1只羊。
2.关系中的约定俗成
政治学科中涉及的各种关系,一般应该是相互的、辩证的。如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学上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学上的政治与经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等都是双向的关系。
例 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述在一般意义上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是()
分析:题干中所指的关系是有侧重的,即单指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若按相互关系或者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来理解就找不出答案了。
3.知识界定上的约定俗成
政治考试特别是对哲学的考查中,往往对所运用的知识进行范围界定。如果对这些界定的准确内涵和外延搞不清楚,考试时就会失分。如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大部分。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中第40题第(5)小题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参考答案中用到了物质决定意识、变化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进行分析说明。很明显,在这里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若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论,则只能得1 / 3的分数了。
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动向,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试题在知识范围上用词越来越小,但原理的内容有所扩大的趋势。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8题第(3)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教材中在讲“发展的观点”时要求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而答案中实际要用到发展的实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知识,很明显在这里“发展的观点”使用的是它最宽泛意义的概念。高考题的导向作用使得近段时间各地的模拟卷中这种类型的题目也越来越多。例如,2008年智达创新金题示范卷专题二中第33题第(3)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试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说明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但着力点又有所变化的原因”。该题的答案除了用到“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外,还用到了“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地位和力量确实不均衡,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但显然在这里“矛盾的特殊性”的范围比教材上讲的扩大了。
所以,在政治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以重要概念为核心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中观、微观的知识网络。
4.最佳选择中的约定俗成
最佳选择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主角”。最佳选择中通常有几“不选”:选项本身错误的不选(但反向选择或引文式选择例外)、属于对题干同义重复的不选、外延过窄或过宽的不选、干肢关系不对的不选。
例 有人说“降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利行为,降价可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这表明()
A.商品的价格可以影响市场占有率
B.市场占有率是由价格高低决定的
C.降价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D.价格变动与商品的生产供应密切相连
分析:例题中的C项命题本身错误,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首先排除;B项说法不准确,市场占有率受商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只是一个因素;D项说法正确,但它反映的是价格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所以选A。
选择题中,最不易排除的是与题干同义重复的选项。
例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在于()
A.提高农民的素质 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农民的收入
分析:在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对题干的无意义重复,干扰性极强。B、D和C项都是意义,而其中C项的表达更直接、更具体,它是最佳答案,所以应入选。
5.论证角度上的约定俗成
政治主观题经常需要回答的角度一般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
(1)回答“是什么”,只要根据材料指出是什么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1)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本题只要按照材料内容的次序,纵向比较2001—2005年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状况;再就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的进出口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及其实质,就可以了。
(2)回答“为什么”,一般需弄清所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意义、作用和影响,酌情回答即可。其中“原因”(或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和“现实依据”,“意义”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考虑(如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从不同的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论述(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3)小题要求“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分析:本题的参考答案中先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现实依据;其次,说明“这些措施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这是理论依据。再阐发“意义”,其中“(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充分考虑了贸易伙伴国的利益”是从对外贸易的主体的角度考虑的,而“通过协商和谈判的途径来解决贸易摩擦和分歧,可以避免贸易摩擦的升级,实现双赢”是从经济意义方面论证的。
(3)回答“怎么办”,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开阔思路。一是从课本上找答案,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从材料上找答案,看看材料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可能指出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这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措施;或者材料中有成功或不成功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直接借鉴或从它的反面提出具体措施。三是采用主体扩散的方法,在答题过程中要考虑问题所涉及的不同主体的特殊身份,了解他们各自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职责和功能,然后合理地提出对策。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2)小题要求“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贸易的知识。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贸易不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现象:存在巨额顺差,所以要适当扩大进口;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所以要通过引进、吸收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自己的名牌,增强出口能力。从主体方面考虑对外贸易主要涉及国家即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所以,综合各种考虑,可得出答案: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这主要是企业的责任)。
常言道:“入乡随俗。”政治复习考试不仅要明确考试规则,还要了解一些“约定俗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题目和回答问题,帮助同学们考出理想的成绩。
1.等式中的约定俗成
在经济学中,有不少的等式,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搞清其特定含义是我们解题的关键。如物物交换中,1只羊=2把石斧,一方面说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即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另一方面说明1只羊的价值通过2把石斧表现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公式还能表示2把石斧的价值,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呢?这是政治学科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等式前面是被表现者,等式后面是表现形式。要想表示2把石斧的价值,则需表示为:2把石斧=1只羊。
2.关系中的约定俗成
政治学科中涉及的各种关系,一般应该是相互的、辩证的。如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学上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学上的政治与经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等都是双向的关系。
例 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述在一般意义上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是()
分析:题干中所指的关系是有侧重的,即单指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若按相互关系或者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来理解就找不出答案了。
3.知识界定上的约定俗成
政治考试特别是对哲学的考查中,往往对所运用的知识进行范围界定。如果对这些界定的准确内涵和外延搞不清楚,考试时就会失分。如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大部分。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中第40题第(5)小题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参考答案中用到了物质决定意识、变化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进行分析说明。很明显,在这里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若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论,则只能得1 / 3的分数了。
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动向,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试题在知识范围上用词越来越小,但原理的内容有所扩大的趋势。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8题第(3)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教材中在讲“发展的观点”时要求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而答案中实际要用到发展的实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知识,很明显在这里“发展的观点”使用的是它最宽泛意义的概念。高考题的导向作用使得近段时间各地的模拟卷中这种类型的题目也越来越多。例如,2008年智达创新金题示范卷专题二中第33题第(3)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试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说明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但着力点又有所变化的原因”。该题的答案除了用到“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外,还用到了“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地位和力量确实不均衡,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但显然在这里“矛盾的特殊性”的范围比教材上讲的扩大了。
所以,在政治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以重要概念为核心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中观、微观的知识网络。
4.最佳选择中的约定俗成
最佳选择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主角”。最佳选择中通常有几“不选”:选项本身错误的不选(但反向选择或引文式选择例外)、属于对题干同义重复的不选、外延过窄或过宽的不选、干肢关系不对的不选。
例 有人说“降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利行为,降价可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这表明()
A.商品的价格可以影响市场占有率
B.市场占有率是由价格高低决定的
C.降价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D.价格变动与商品的生产供应密切相连
分析:例题中的C项命题本身错误,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首先排除;B项说法不准确,市场占有率受商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只是一个因素;D项说法正确,但它反映的是价格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所以选A。
选择题中,最不易排除的是与题干同义重复的选项。
例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在于()
A.提高农民的素质 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农民的收入
分析:在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对题干的无意义重复,干扰性极强。B、D和C项都是意义,而其中C项的表达更直接、更具体,它是最佳答案,所以应入选。
5.论证角度上的约定俗成
政治主观题经常需要回答的角度一般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
(1)回答“是什么”,只要根据材料指出是什么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1)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本题只要按照材料内容的次序,纵向比较2001—2005年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状况;再就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的进出口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及其实质,就可以了。
(2)回答“为什么”,一般需弄清所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意义、作用和影响,酌情回答即可。其中“原因”(或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制度、规律、原则、地位、基本理论、观点等)和“现实依据”,“意义”要从不同行为主体角度考虑(如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从不同的层次思考(内部的、外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从不同方面论述(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3)小题要求“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分析:本题的参考答案中先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现实依据;其次,说明“这些措施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这是理论依据。再阐发“意义”,其中“(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充分考虑了贸易伙伴国的利益”是从对外贸易的主体的角度考虑的,而“通过协商和谈判的途径来解决贸易摩擦和分歧,可以避免贸易摩擦的升级,实现双赢”是从经济意义方面论证的。
(3)回答“怎么办”,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开阔思路。一是从课本上找答案,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从材料上找答案,看看材料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可能指出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这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措施;或者材料中有成功或不成功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直接借鉴或从它的反面提出具体措施。三是采用主体扩散的方法,在答题过程中要考虑问题所涉及的不同主体的特殊身份,了解他们各自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职责和功能,然后合理地提出对策。
例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2)小题要求“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贸易的知识。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贸易不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现象:存在巨额顺差,所以要适当扩大进口;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所以要通过引进、吸收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自己的名牌,增强出口能力。从主体方面考虑对外贸易主要涉及国家即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所以,综合各种考虑,可得出答案: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这主要是企业的责任)。
常言道:“入乡随俗。”政治复习考试不仅要明确考试规则,还要了解一些“约定俗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题目和回答问题,帮助同学们考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