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入方法;创设故事情境;实践;类比;联系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B)—0040—01
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节课开始,如何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数学教学的导入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可讲与本课所授的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适当增加趣味成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讲完故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高斯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都知道高斯是这样计算的: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结果5050。教师接着说:“高斯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中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如下所示:
1 +2 +3 +……+100
100+99+98+……+1
————————————
101+101+101+……+101=101×100
101×100除以2就是原式的和。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很容易掌握数列的求和 2.充分实践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椭圆”一课,教师可以从演示“钉线法 ”画图开始,用一条长为 2a 的细线和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半径是 a 的圆,让学生观察画图过程,并归纳出圆的几何定义:“圆是平面内到两个重合点 O 的距离之和为定长 2a 的动点 M 的轨迹。”然后,在黑板上钉上两个图钉表示 F1 和 F2 ,将细线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图钉上。按上面的方法画出一个椭圆 ,然后让学生说说椭圆上任意一点 M 有什么性质?学生不难发现 │MF1│+│MF2│=2a(a>0)。
通过以上两次演示,学生得出了 “ 椭圆是平面内到两定点 F1 和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 2a 的动点 M 的轨迹 ”这一定义。从演示中学生不难发现,只有当定值 2a>│F1F2│ 时,动点 M 的轨迹才会是椭圆 ,当│F1F2│=0 时,动点 M 的轨迹就是圆。等学生弄明白之后再继续提问:当 │MF1│+│MF2│=│F1F2│ 时,动点M 的轨迹是椭圆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实践证明,这样直观形象的导入,不仅降低了难度,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3.和已有知识进行类比导入新课
如,学习“分式的乘、除法” 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下面几个算式:
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在第几排第几列吗?如果给你一张电影票,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的?2009年5月12日发生的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即北纬31°,东经103.4°。你能从地图上找到震中的大致位置吗?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因班级的实际而异。教学时,教师只有合理地选择导入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B)—0040—01
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节课开始,如何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数学教学的导入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可讲与本课所授的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适当增加趣味成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讲完故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高斯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都知道高斯是这样计算的: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结果5050。教师接着说:“高斯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中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如下所示:
1 +2 +3 +……+100
100+99+98+……+1
————————————
101+101+101+……+101=101×100
101×100除以2就是原式的和。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很容易掌握数列的求和 2.充分实践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椭圆”一课,教师可以从演示“钉线法 ”画图开始,用一条长为 2a 的细线和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半径是 a 的圆,让学生观察画图过程,并归纳出圆的几何定义:“圆是平面内到两个重合点 O 的距离之和为定长 2a 的动点 M 的轨迹。”然后,在黑板上钉上两个图钉表示 F1 和 F2 ,将细线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图钉上。按上面的方法画出一个椭圆 ,然后让学生说说椭圆上任意一点 M 有什么性质?学生不难发现 │MF1│+│MF2│=2a(a>0)。
通过以上两次演示,学生得出了 “ 椭圆是平面内到两定点 F1 和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 2a 的动点 M 的轨迹 ”这一定义。从演示中学生不难发现,只有当定值 2a>│F1F2│ 时,动点 M 的轨迹才会是椭圆 ,当│F1F2│=0 时,动点 M 的轨迹就是圆。等学生弄明白之后再继续提问:当 │MF1│+│MF2│=│F1F2│ 时,动点M 的轨迹是椭圆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实践证明,这样直观形象的导入,不仅降低了难度,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3.和已有知识进行类比导入新课
如,学习“分式的乘、除法” 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下面几个算式:
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在第几排第几列吗?如果给你一张电影票,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的?2009年5月12日发生的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即北纬31°,东经103.4°。你能从地图上找到震中的大致位置吗?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因班级的实际而异。教学时,教师只有合理地选择导入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