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后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至今已60余载,马克俭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这片他深爱的土地。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先到遵义后到贵阳。在贵阳战时中学(现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湖南老家。1952年,马克俭考入岳阳建设中学(现岳阳一中)读高中。1954年高中毕业时,一位老师对他说,新中国百废待兴,建筑领域急需人才,建议他读建筑专业。于是,马克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
1958年马克俭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贵州工学院创建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在院长秦天真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发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学校,把建校劳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了一栋栋教学楼,当年建造的职工食堂历经60余载风霜至今仍巍然挺立(已列入文物保护)。“我们是工学院,工程方面的东西大家都在行,所以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咯。”马克俭回忆,那时候他们这些教师,不仅负责设计,还要承担起施工的任务。因此,马克俭被分到学校后,还没走上讲台,就下了工地。每天不分昼夜的设计、施工,“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是年轻人,二十一二岁,都带着一股创业的劲头,所以即便是做体力活也都很卖力,觉得人生充实,充满激情。”马克俭回忆,那时候大家没有宿舍,就住在农民家;物资匮乏,盖楼所需的材料不好买,马克俭和他的同事们就自己动手做,“盖楼的砖都是我们自己打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教学研究条件有限,马克俭坦言,从自己分配到学校算起,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的,“那段时期主要以教学为主,研究没有条件。”然而,“那段时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这段岁月磨砺了我的精神,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做了精神与意志上的基础准备。”改革开放之后,马克俭敏锐的觉察到,国家搞建设,自己所学的空间结构领域将会派上大用场,“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做起了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当时马克俭已经三十多岁,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起步晚,“机遇对于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永远不嫌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空间结构领域研究,主要以钢网架为主。“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大跨度的建筑,使用的都是钢架结构,顶部是由钢架支撑的。这个体系在当时全国占有主流地位,很多沿海城市的大跨度建筑使用的都是这种体系。”
然而,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大跨度的建筑使用钢结构的建造成本就会很高,另一方面,当时全国的钢材也比较紧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克俭就开始琢磨从减少成本入手,设计出一种新的体系。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90年代初,马克俭终于研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既做到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马克俭研究设计的这个系列的空间结构,因其突出优势,不但解决了贵州省内大跨度建筑的结构问题,还逐步成为国内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主流。此后,马克俭又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从事空间结构研究多年来,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以主持人身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摘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10项,各种专利76项。这些研究成果所获得的荣誉在马克俭看来,如果没有转化应用到实践中去,那就是“死”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搞科研的过程中,马克俭一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年来,马克俭已有30多项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新型钢结构体系,在全国各地“开花”。据统计,1985至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个省(区、市),马克俭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
2007年,马克俭以高票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贵州省工程院院士申報当选零的突破。“这对于我来说是荣誉,更加是责任。”在当年的庆祝会上,他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众所周知,贵州省磷矿储藏、开采、开发利用在全国处于前列,两大磷矿基地开磷和瓮福,每年产生大量的磷渣,堆放磷渣要荒废大量的土地。为了合理利用好这些磷渣,变废为宝,2009年,马克俭院士带领团队在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方面首次提出现浇磷石膏内外墙新工艺,并制定了地方标准,典型工程有瓮福职工12层楼宿舍,遵义乐理村现浇磷石膏农村建筑等,为贵州磷化的循环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已寿登耄耋的马克俭依然活跃在教科研战线,孜孜不倦,真正体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风亮节。由于在空间结构领域的突出贡献,马克俭两次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1996年),一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2013年10月,马克俭获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同年12月获中国钢协“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同年10月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的“中国钢结构叁拾周年领军人物”称号;2017年11月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的“最高成就奖”。